报道:ISP:不敢问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皮昊)
3月26日下午,29岁的杨致远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作了一次题为《从INTER-NET广告中获取盈利—一间媒体公司的经验》的讲演。这位目前最热门的因特网网上搜索站点“YaHoo”的创建者在短短3年内坐拥上亿美元个人资产,又一次续写了因特网上的传奇故事。而就在此前一天的’98世界计算机博览会(COMDEX)上,几位ISP的业内人士却向记者预测今后几年是他们最难过的时期,将会有几家小有影响的ISP难捱到下一个年关。
ISP是向因特网用户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络服务商。近两年因特网大行其道,国内也蜂拥而出上百家ISP,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大城市。作为企业,ISP们选择因特网及其相关业务作为投资方向自有一番道理,谁都明白在这个最具发展前景的综合媒体领域里蕴含着无限商机。然而现在许多当初贸然而人的ISP却发现他们面对的并不是一个现成的市场,因特网上异彩纷呈的发财传奇也没有在他们身上显现。
徐先生刚离开一家中等规模的ISP不久,对于那家成立不满两年的公司他感触颇深。1996年下半年,正是“上网”掀起热潮的时候,几个投资方决定向ISP领域扩展,拿出了两千万投资购买服务器,租用电信局的专线开始对外营业,发展网员。可实际上,外观诱人的网络服务市场远非他们想像的那样简单,被媒体扩大的上网热没有带来多少用户,辛苦一年也只发展了7000多网员。另一方面,目前唯一向公众提供因特网接人的邮电系统规定的专线资费收费却居高不下,公司每月仅为维护正常运作就得花30多万元,可从网员那里得到的收入最高只不过十几万元。1997年底,国内ISP领域又掀起了一次价格战,公司只得将原来每小时20多元的上网收费降到每小时12元,收入进一步锐减。面对亏损日增的公司,原本从事网页设计的徐先生和几名同事跳槽到了一家网络信息公司。
和徐先生待过的那家公司一样,现在国内众多ISP困于两点:电信一家垄断因特网络接人带来的高成本和并不乐观的用户市场。北京一家号称拥有上万名网员的ISP透露尽管他们和电信部门保持了“良好”的关系,目前每月用于租用专线等方面的投入仍高达50万元。有消息表明,按同等劳动时间的收入去购买相同流量的信息,中国人比美国人要多付高达4000倍以上的费用,远远超出两国居民实际人均收入的差距。高昂的成本势必迫使ISP难以降低向用户的收费。按目前一般每小时10元上下的收费标准计算,网员一个月上网40小时就得花费400多元,而在美国花差不多同样的钱就可以购买到不限时的“包月”服务了。与高收费相辅相成的是用户市场难以扩张。上述那家ISP的人士坦言,虽然有一万多用户在他们那里设置了账号,但真正的上网时间并不多,许多账号几乎是空的,很少使用,不是网员不想上网,而是价格太高。这位人士说他们公司现在主要靠为一些企事业单位提供网络技术工程服务维持经营。至于一度被ISP看好的网上广告,他认为既然用户市场实际状况不容乐观,那么想靠网上广告获取同报也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实现的。
也许国内大大小小的ISP投身网络服务领域时谁都没想到自己会落入如今这种境地。自从1997年隶属于中国电信的Chinanet首先通过向教育、科研、政府部门提供价格优惠将自己的网员从10万人扩充到19万人之后,一场价格战已经使一些资金、技术实力相对薄弱的小型ISP改弦易辙,另谋它图。据报道,北京赛贝尔公司已被“英特科”兼并,原有200多名网员集体转到另一家ISP名下。1997年圣诞节前后又有一家ISP外方老板在拖欠下属3个月工资后携款而逃。甚至在中关村小有名气的“地球村信息网”也已停止发展拨号上网用户,该公司网络负责人虽然声称自己介入ISP只是为了锻炼技术积累经验,但也指明现在“陪太子读书”实在赔不起。而对于若干资金投入巨大的ISP而言却已经没有后悔药可吃,初具规模的用户队伍使他们不甘退出市场,网络服务在他们眼中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目前,他们除了发展一些新的服务领域勉强维持之外,更把希望寄托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新组建的信息产业部能否打破垄断,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也许正是“网络为王”的时代,为ISP虚拟出一个个美丽幻景。不容否认,网络延伸的确会创造许多难得的商机,但这仍离不开适宜的市场环境。当众多ISP没有认清国内市场盲目跳下海捞鱼时,只能将未来作为赌注。一位“瀛海威”的人士感叹“我知道10年后怎么赚钱,但我不知道这10年怎么赚钱。我看到了金山,却不知道桥在哪里。” i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