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谁来评价股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皮昊)
有人说不论股市升降沉浮有一类人总是赢家,这就是股评人。
从4月1日起,为股民提供投资咨询的个人、机构都必须持证上岗,于是,股评不再是件信口开河的事
不久前,《中国证券报》公布了一项对’97股市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日益增多的股民中,只有77.4%的人经常阅读或收听股评。这个数字在1993年是98. 8%,在1994年是80.7%,经常看股评的人在逐年减少。在这次调查中认为股评非常可信的人占4.8%,基本可信的占58. 6%,基本不可信的占31.2%,毫无可信度的占5.4%,超过1/3的投资者对当前报刊、广播、电视和各式各样的声讯台、信息台上发布的股评抱怀疑态度。与此同时从盈亏的角度看这次调查,亏钱的投资者对股评的依赖性比赚钱的投资者大,其中亏损在50%以上的股民对股评表示不信任的比例最大,认为股评“毫不可信”的高达16.9%。
自从1991年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股评的证券投资咨询的公司正式注册,其后7年的时间里伴随着证券、期货市场的几番风雨,投资咨询业也取得了极速发展,仅北京市据估计就有大大小小的投资咨询公司上千家,从业人员超过一万。而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证券投资咨询业不可避免地带上粗放色彩,缺乏行业法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一些股评人将自己当成算命先生,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对投资者胡乱指导。更有甚者与股市上的庄家幕后交易,恶意向股民“透支”一些内部消息。
众所周知,各种传媒发布的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和个人的股评是咨询业为投资者提供市场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在投资基金并不发达的国内证券市场上,高达94%的投资者是个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自营机构和大户相比,中小证券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最为狭窄,对变幻多端的证券市场的分析能力和预测能力最差,从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最低,因此信息覆盖面最广的股评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他们在证券市场的判断、决策和生存能力。针对此次调查,有关分析家认为这组统计数据反映了随着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国内投资咨询业的整体形象已经有了改观,但投资咨询业自身专业水平和诚信度还得进一步提高,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在起伏不定的股市中成为不对称信息的受害者。
也就是在公布这次调查结果前,国务院证券委员会颁布的《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于4月1日正式实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及咨询人员必须具备的从业资格和从事咨询活动的种种条款。法律界人士指出《管理办法》的出台努力降低公众传媒所传播投资信息的副作用。《办法》明确规定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以虚假信息、市场传言或内幕消息为依据向投资人提供投资分析、预测、建议;投资咨询公司在公开媒体发表投资咨询意见,必须注明所在公司的名称和真实姓名;各证券媒体刊发股评文章时必须严格把关。《办法》还规定投资咨询人员在刊发股评的同时必须对投资风险作出充分说明。
尽管此次《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特别维护了中小个人投资者的权益,但投资咨询业业内人士指出:股评是一种层次较低的咨询行为,如果投资者仍然只想花少量的钱从公众媒介上获得咨询信息,单靠股评还是很难规避风险。随着股市投资基金和《管理办法》的出台,业内人士希望能够建立完善的投资经纪人制度,真正构造一个规范的证券市场。 投资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