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合作愉快:《爱情麻辣烫》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卞智洪)
“滚石”的流行音乐,强大的明星阵容,新颖的剧作结构,年轻的主创成员……《爱情麻辣烫》拥有诸多可供炒作的热点,但最值得重视的当是制作和导演的观念与热情,以及他们的精诚合作
北京西苑饭店的大厅里,吕丽萍正在约见两位导演,一先一后间的空档时,两个年轻人拿着厚厚的剧本走过来。他们自称是制片和导演,请吕丽萍出演他们的片子,不过——片酬不高。吕问导演张扬:“你以前拍过电影吗?”“没有,这是我的第一部电影。”吕转过头问制片人罗异:“你的公司投资拍过电影吗?”“在大陆,这是第一次。”剧本封面上4位编剧的名字同样生疏,吕丽萍笑了,“你们这些年轻人可真可爱。好吧,我先看看剧本再谈吧。”
没有“再谈”,吕丽萍很快答应了片约。同样被剧本吸引的还有郭涛、徐帆、文兴宇、邵兵、徐静蕾等演员。濮存昕稍稍麻烦了点,他对剧本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当然,合作愉快。还有滚石公司,他们免费提供该片所有的音乐和15首歌曲,并同期发行同名音带,旗下巨星李宗盛、周华健、赵传又各自客串了一两个镜头。
当然还有—也是最重要的,这部片子公映时吸引了观众。今年情人节期间,它从上海观众的腰包里掏走了200多万元;接着,成都,120万;昆明,50万;北京,尽管档期排在4月9日的《泰坦尼克号》之前,依然取得了200万元以上的票房佳绩。相当多的观众听朋友推介来看这部电影,他们不是从报纸,而是从银幕上记住了片名:《爱情麻辣烫》。
影片包容和演绎了5个不同年龄段的爱情故事,由一对准备结婚的年轻人几件机械、琐碎的小事随意贯穿。其主旨可能并不在于讲述爱情,而是紧贴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节奏和真实感触,关注当下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如老人问题、离婚问题等。事实上,几乎每个轻松、美好的小故事背后都隐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比如《玩具》:一对婚后生活平庸冷漠的夫妇,偶然间得到一个电动玩具,竟然重新激起生活的波澜,其中生活与游戏之间真假莫辨的关系令人不禁恍惚。—也许正是这种既朴实又跳脱、收放自如、点到为止的意趣得到了年轻观众的普遍肯定。沈女士,北京一位24岁的广告公司监制说:“(爱情)麻辣烫很合我的口味,我对中国电影的印象忽然间就好多了。”
艺玛公司的经理、制片人罗异去年一共看了300个剧本,而唯一投拍的这部是由张扬等4位编剧合作8个月才写成的。他们不止一次要删减某个小故事,或者把某个小故事拉成长片,但最终保持了现在这个5段体的结构。是为了这个结构讨巧—老少咸宜,雅俗共赏,轻松愉快,不用触及深层次社会问题?为了影片的商业性?“不是。”罗异说,“我们很少考虑商业因素,因为中国的电影市场既不很规范,也不很大—至少跟别国比。我们给自己制定一些原则,然后就是把影片本身做好。采用这个结构仅仅因为国内国外还没有这样的电影。”张扬则认为编5个小故事比编1个大故事难多了,他的目标是制作像《饮食男女》(台湾,李安)、《我们来跳舞吧》(日本,森田芳光)那样朴实美好的电影。
原则1.每一部影片必须能够顺利通过;2.与比较年轻的导演合作;3.选择现代都市生活题材;4.让观众说好……这样的原则在如今诸多计划制作电影的公司中并不鲜见,但艺玛公司希望他们的制作过程更为专业,更为规范。不是攒了一帮人就开始找投资,拍完片子发现没有宣传费、发行费;也不是强大的宣传已拉开阵势,各路明星已然就位,必须在某日之前拿出的剧本却着实不怎么样…….
《爱情麻辣烫》剧照
“电影业从不注重商业性到强调商业性,有可能一下子走得太远,而两者都是不规范的”,张扬说,“近几年几部叫座的好片子像《阳光灿烂的日子》、《有话好好话》,都不是一心瞄准市场制作的;而一大批瞄准流行、瞄准票房制作的片子多数失败。事实上,中国电影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还很强,远不具备像香港影人的商业意识,如何把两种意识协调起来,是做电影的关键。”
这种协调工作首先是由制片人来做的。按罗异的说法,把电影比作一个传统家庭中的孩子,导演就是孩子的妈妈,负责孩子的吃穿、言行;而制片作为孩子的爸爸,要负责挣钱回来,要与孩子保持一定距离,同时时刻把握他的发展方向。“我的全部工作就是给导演一个好的空间,让他百分之百地去做。”这部电影的“爸爸”和“妈妈”年龄相同,观念相仿,而且,他们无时不在地相互沟通。
罗异反对制作流行的东西,强调新鲜。为此他为《爱情麻辣烫》制造了好几个可供炒作的新鲜点:同期音带、年轻剧组、新颖结构等,同时他使用宣传费又很精打细算。“我不以为钱越多宣传越好。比如我不宣传,某地票房可达100万元;用30万宣传,可达200万;但用40万宣传的话,可能只有210万。” 罗异爱情麻辣烫影视吕丽萍中国电影电影剧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