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赛车:更安全?更乏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陈丁)
今年的一级方程式汽车大赛注定要有不断的是非,3月8日,澳大利亚的首站比赛进行到第56圈时,领先的库尔特哈德在直道上减慢车速,让队友哈基宁超出,将冠军拱手相让。
麦克拉伦车队称,发生这个场面是因为车队赛前就为库尔特哈德和哈基宁约定,一旦冠军之争在他们之间进行,那么第一个冲过首个弯道的车手就将领取冠军。
这种安排自然会使诸多下赌注的车迷们不满,这种安排也有悖于“比赛精神”,但两位车手却处之泰然,库尔特哈德说:“我之所以敢认可这项约定是因为我有信心第一个冲过首个弯道,遗憾的是哈基宁比我做得更好”。
去年一级方程式最后一站比赛中,舒马赫曾试图用撞车去阻止维伦纽夫夺冠,这一行为遭到了众多批评。如今,麦克拉伦车队的安排倒是充满了“君子风度”。它似乎没必要引起人们的非议。
然而,这一安排得以实现却不由得让人质疑F-1大赛是否还具备那种激烈的对抗气氛,英国《泰晤士报》就此发表评论说,这样的“比赛”太过无聊,作者彼得·伯纳德写道:“干脆采取以下方法提高人们的兴趣,在比赛之前让车手抽签,以便决出冲刺时的名次。车手的任务就是确保自己按照这样的次序跑到终点,这对于他们都将是公平的”。
在F-1赛车运动中,哪一个车队更换4个车胎的速度最快,哪一个车队进入工作站检修车辆的策略运用得最好,哪一个车队就有可能获得冠军。伯纳德因此而挖苦道:“也许用不了多久,在银石赛车场还会竖起三排红绿灯,设置一个转盘、一个减轻车辆噪音的装置并安插一名手持拦车棒、护送小学生过马路的妇女。”
F-1赛车安全了,但这种安全有可能使比赛变得索然无味。墨尔本站比赛之后,72岁的老冠军杰克·布拉勃汉姆发表评论说:“比赛越来越平淡无奇,这才是最大的问题。”这位曾夺得3届总冠军的车手似乎认为比赛中最好看的是“打滑”,他说,观众们对他那个时代的F-1赛车的评价要比现在更高,因为观众能看到赛车在赛道上打滑,而如今的赛车不会打滑,看起来也不觉得多快,因此毫无欣赏价值。
从某种角度看,赛车越安全,比赛就越不好看。这也许是国际汽联追求车手安全的负作用。国际汽联主席莫斯利(Mesley)说:“如果你驾驶的是60年代的赛车,那么在每10起车祸中就有1起的车手非死即伤,现在每300起车祸中只有1起的车手死伤。”从1986年至1994年,F-1赛车没有一名车手死亡,但1994年5月巴西车手塞纳之死使F-1赛车变得更为小心谨慎。
1998年F-1赛车实施了一系列新规则,其中一条是必须使用在前胎和后胎上分别刻有3条和4条各宽10毫米、深2.5毫米的沟槽,车胎磨损到一定的程度必须更换,此外,新规则对汽车制动系统使用的材料进行了更多的限制,这样,车手在通过弯道之前需要更长的距离来完成减速。有统计表明,那些需要小心驶过的弯道会使整圈耗时比1997年时多花3秒钟。
电视观众看到的赛车最明显的变化是车身更窄了,以法拉利F300为例,两个车轮的轮距与1997年的F310相比,由1.69米减少到1.49米,赛车变窄,方向盘的尺寸也减少,但各车队都对驾驶舱进行了设计更改,相比而言,车手的头部和脚部都有了更大一些的活动空间。
总而言之,规则与车型的变化使赛车更像一个神奇的盒子,车手的任务就是钻进去适应它。法拉利F300在墨尔本和巴西圣保罗站的比赛中都负于麦克拉伦车队的赛车,车队技术部负责人布劳恩说,他估计法拉利每圈比麦克拉伦慢半秒,因此要改进发动机、底盘、轮胎和空气动力性能。
1997年的总冠军维伦纽夫在今年头两站比赛中出师不利,这实际上在他试开过威廉姆斯车队的新车型后就初露端倪,他那时说:“开这种车参赛实在荒唐可笑,它使得驾车的准确度荡然无存。”
维伦纽夫对国际汽联的新规则向来持批评态度,尽管他的父亲就是在赛道上丧生的,但他认为,国际汽联对安全的关注有些过分。无论国际汽联对F-1赛车施加什么样的限制,资金雄厚、技术优秀的车队都会设法绕开。
国际汽联主席莫斯利并不担心人们会因F-1赛车缺乏“激烈的气氛”而对它丧失兴趣,他并不讳言新规则的出台就是为了让1998年的赛车慢一些,他说:“我们的目标是使赛车运动尽可能的安全。”他说:“技术上的进步是惊人的,这本身是个问题,一方面,你需要制定稳定的规则来压低成本,增加竞赛的激烈程度,另一方面,进步的速度太快了,你不得不对其控制。”
如果按照莫斯利的构想,F-1赛车减少“人为因素”将是这项运动的大势所趋。 车手赛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