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饭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刘君梅)

走出大饭店0

“现在不比从前了。以前在这里当高级职员是件荣耀的事,可现在……”说这话的是一家五星饭店餐饮部的经理,“稍微混得好些的人都流失,怎么也留不住,这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服务质量。”

富丽堂皇的合资饭店,优雅的工作环境,曾经是很多年轻人向往的地方。十几年前,一些高校专门开设酒店管理专业,为它们培养专业人才。而现在,它的魅力正在逐渐褪色,门前冷落鞍马稀。许多在这里当上了  “白领”的人,被更有趣的工作所吸引,纷纷跳槽,个中情由,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更了然。

身高1米89的王京宏是1994年2月离开北京的一家著名的五星级饭店的。这之后他幸运地被一家电视台体育部聘用。他说,即使电视台不聘用他,他也要离开饭店,去一家广告公司的公关部。他早有去意。

王京宏1992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中文系,这个经历让他自豪。谈到为什么离开饭店,他说:“人必须要经过高等教育,素质才会好”

王京宏说,饭店中的小主管、部门经理、服务员们一般是在系统内加薪、调级或升级,院校毕业的人还是少。一些由服务员提升起来的部门经理素质较低,“有个女秘书,上班时间打私人电话,外方经理批评她,她张口就用英文骂人家,后来弄得双方为这事儿动起手来。”王京宏举完这个例子,解释道:“我不仅不满意中方管理层中水平比我低的,也不满意外方的一些管理人员——他们中好多是到中国骗吃骗喝的。”

王京宏了解饭店内部的不少事情,他离开的原因是发现自己的理想在这里难以实现。但其中最直接的动因却源于下面这个现象:“餐饮部的秘书去了一家洋酒公司,安全部的秘书去了美国惠普公司,大家都走了,我也坐不住了。”

合资饭店人才的流失不是个别现象。王京宏说:“饭店里最容易跳出去的是公关部、销售部的人,他们的工作可以触类旁通。”

30多岁的成捷女士曾是北京一家四星级的中日合资饭店的销售部副经理,后来升为商务主任。离开饭店后,她去了一家台湾女装公司搞销售,一年后又去了五星级的“皇冠假日”酒店,仍做销售。两年前,她终于彻底告别了饭店,担任美国通用医疗器械公司的商务主任。“就是讨债的”,她笑着解释。

回忆起在饭店的生活,成捷女士像是被自己的勤恳感动了。“我是通过严格的考试进入饭店的,销售部副经理的位子得来不易。一般饭店都喜欢商务散客,因为他们开销大,而不太乐意做旅行社生意——游客的花销往往是精打细算的。可饭店当时处于创业阶段,再费力的生意也得做。那年我第三次怀孕,饭店同意我生孩子,我只好一边工作一边准备当母亲。怀孕早期我的反应很强烈,那时候饭店很热门,中方一些人也拼命想获得这个位子,他们常说:‘这么重要的职位却让一个孕妇去做!?意思挺明显的。但我相信我的上司看得见我在做什么,自己也更加努力。

“我家住在北京西南的长辛店,饭店却在东北角。我曾经一个星期没回家。脚肿了,饭店特批我回家睡了一天。我星期六还在上班,星期一女儿就出生了。”谈起饭店的压力,成捷女士特别有感触。

在饭店做事要周全、细致,还要处处为别人着想。在皇冠假日酒店工作时,有一批美国百事可乐公司的客人住店,成捷提出把他们房间里酒吧、冰箱中的可口可乐换成百事可乐。因为要重新采购,餐厅部不大乐意,她只好请出总经理来亲自解释客人挺纳闷,为什么餐厅里看到的是可口可乐,房间里却是百事可乐呢?成捷向他们解释说:“这是我们特意为您安排的。”成捷在皇冠假日酒店期间,百事公司的人来北京,都住在这里。

成捷说:“有了饭店这段经历,再吃什么苦都不怕了。”

说起离开饭店的原因,成捷说是因为“空间太小,工作太程式化,限制人的创造力。”她认为,饭店的中层管理人员个人的发展有局限性,升到部门经理之后,很少有人能再有机会升上“塔尖”。而且饭店的分工细致,一项工作做了许多年,对别的工作却仍然不了解,这也有碍前途。  “再有,我认为饭店工作更适合正值青春的年轻人。”“在饭店,我终年上班穿两套工装,下班赶路再换上牛仔裤。”离开饭店,她可以穿得更有个性,更加丰富。

不过现在负责“讨债”的成捷承认,饭店工作给她留下的经验使她受益匪浅。目前,她收回的款额之多让公司最高层也感到吃惊,她被授予1994年度的“特殊贡献奖”。

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的成捷还有一个观察人的习惯:“在冬天的北京,走在街上,我一眼能看出谁是饭店的销售人员——穿大衣、丝袜、单皮鞋,夹个皮包,‘哒、哒、哒’紧走。”成捷很忙,但讲起这些,她滔滔不绝地说了两个钟头。

求发展几乎是从饭店“跳槽”的  中级管理人员的共同理由。但也有为了个人兴趣而放弃优厚待遇的人,比如何毅。

何毅在上海旅游学院学了三年酒店管理,又在五星级的北京昆仑饭店  干了两年,是大堂经理,可他一听说  中央电视台招聘体育节目的解说员,却执意去报考。考官们要求他用英文写出十个球星的名字,他洋洋洒洒,把一张16开的纸填满了洋文。他说:  “电视台公开招聘是个难得的机会。说实在的,到电视台工作薪水未必有饭店的多,但我想,物质生活不太糟的时候,人还是更愿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干。用长远的眼光看,电视台工作,发展的机会显然更多。我的英语和公关水平不错,一个国家级电视台的记者外语不好实在说不过去。老实说,电视里一些记者、主持人的英语水平,让我实在不敢恭维。”

但是心急火燎想改行的何毅最终没能当上解说员,原因不在他的英语上,而在他的文凭上——他只有大专学历,而招聘却要求有大学本科学历。何毅对考官的恭敬和心情的迫切已经获得了人家的好感,但没办法,标准就是标准。

何毅离开招聘点时依然显得风度翩翩,但表情却流露出沮丧。两个月后,他离开了昆仑饭店,去另一家五星级酒店当宴会厅经理去了。

饭店工作的单调与压力容易使人感到疲惫,有一种这里不是久留之地的感觉。这是饭店工作本身特征,还是人才管理使用上的问题呢?

“饭店管理本身极为严格,一级服从一级,没有商量的余地,加班是不能讲条件的。和别的单位不同的是,什么部门的人都可以管你,只要他级别比你高。”1990年毕业、学建筑的张彤华小姐本是北京中德合资凯宾斯基饭店的公关部副经理,两个月前她也跳了槽,去了一家美国投资公司。她说:“我并不反感饭店严格的管理,相反,我很喜欢这种管理,能够细致到穿衣服、留发型、接电话、打信件。”那么张彤华为什么要走呢?

“我进饭店时就没打算把饭店工作  当作终生职业。我是想学本事——建立社会关系、练习英语,学会与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干了两年,我觉得学练得差不多了。当我发现我在重复以前的轨迹时,我就决定走了。”张彤华现在是这家美国公司的投资者关系部负责人,每天还象在饭店时一样,到公司后换上工作装和裙子。

凯宾斯基饭店对张彤华可谓不薄。饭店规定,具有两年工龄、部门副经理以上的,只要结婚就可以分到房子。张彤华没结婚,但饭店为了挽留她还是破例决定给她分房子,可张彤华还是要走。饭店的收入少是个原因,比一些大合资、独资公司少得多。她说:“我在饭店做部门副经理月薪也就2000元人民币。”

饭店里真正有学历的人并不多。凯宾斯基饭店1600名员工,十几个部门,大多数人是中专、职高毕业。公关部中,张彤华是大学生,经理是学新闻的硕士;销售部有几个大学生,  “屈指可数”。

张彤华介绍,她的部门经理在饭店干了三年,和她是挺不错的朋友。  “他很坦率,他说饭店给他房子是他干下去的重要原因。只要有大公司能给他房子,他会离开饭店的。”也许,当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之后,有文化有经验又年富力强的“饭店精华”们已经开始追求去一个更高层次、更富有魅力的的环境中工作了。饭店只是他们的锻炼基地与跳板。张彤华就说,她一直想在经贸方面发展,现在朝她的目标一步一步地走。如此来看,大饭店的人才流失又是很正常的事,并不表示人才的过剩。相反,饭店行业真正该想该做的,应该是如何培养后备力量,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层次,如何为现有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这些事做好了,可能就会没有后顾之忧了。 饭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