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鞘的双刃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秦杰)
1994年歌坛的一大胜景,就是“新生代”的出现。其中,能在全国具一定知名度的,就有二、三十位。如此众多的新面孔铺天盖地而来,使得这一年度的歌坛和听众似乎都来不及做好准备。只要稍许深入,人们就会发现,驱动这一潮流的,是歌手的签约,是签约后歌手和唱片公司为共同利益所鼓舞而生的放手一搏。
其实几年前歌手签约便成为热门话题,及至1994年,才蔚为大观并且看到实在的结果。从唱片业的规律来看,这也是必由之路。随着版权法的确立,唱片公司如若发展,仅靠“引进版”和收购零散专辑版权肯定难以立足。要获取较大的效益和创立自身的品牌,最终必须通过签约歌手来体现。这点早为国外以及港台唱片业的发展所证实。而对歌手而言,在一个已经发育较为成熟的市场中,仅仅凭借自身的力量,要完成从创作、录制、宣传到MTV拍摄、演出事务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显然力不能逮。事实上,那种只手打天下的神话在今天已很难复现。种种原因,形成了近两年歌手签约的热闹场面。除崔健、韦唯、刘欢等有数的几位“前辈”歌手,自恃有足够的力量在歌坛发展外,余下“新人”、“旧人”都纷纷投入海内外各大唱片公司门下,以图占稳一个立足之地。
然而,就在这一“签约热”尚未升至沸点之时,各处便传来“解约”之声,而且范围颇广,一时风声鹤唳,人人自危。解约不同签约,签约时,彼此投怀送抱,笑意盈盈,有歌手声言“总算找到了组织”;而解约则如同离婚,甚少平和之是协议离婚,也不会有洒泪而别的气氛。尤其在今天的环境下,更多半是对协议的内容产生分歧,一言不合,便反目成仇。
秦杰
艾敬
解晓东
陈红
国内开签约风气之先的应当算苏越。他一手捧出“兄弟Brother”组合,并且小有成绩,但据说分手时双方心境并不痛快。解晓东几年前与香港徐小明签约,当时杯觞交错,一派喜气,然而几年下来,解晓东事业反因此停滞,以致他惊觉“上当”。上海最早签约的歌手罗中旭,与EMI签约两年,至今未有专辑问世,他只能苦熬时日,等待约满之时。艾敬与“大地”的纠纷,也沸沸扬扬,双方各执一词,闹出一番风波。此外,以《同桌的你》一举成名的老狼,以《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被视为前途无量的陈琳,以及陈红、“指南针”等都离开了原来的签约公司。
而且,近来传出广州方面也不太平,一些一线歌手也将另择门户。因而,有人已断言:1995年歌坛将是一个“解约年”。
其实,国外歌手的签约解约颇为平常,因为各种秩序、环境十分规范。一旦出版商感觉歌手无利可图,约满后便不再续签;歌手对唱片公司的条件感到不满,合约期满后另图发展,其频繁如同球员的转会,甚少产生法律上的纠葛。尤其中途毁约之事更是甚少听闻。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流动,才保证了唱片业之间的竞争,才能使歌坛充满活力。
然而,在国内的环境下,这中间却有不少更为复杂的原因。有些,则是我国唱片业探索阶段必然出现的问题。
歌手签约,本是大势所趋。但也正因为此,大家一轰而上,在各方面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自然会漏洞百出。在唱片公司方面,一些唱片公司本身实力一般,就匆忙签下众多歌手。北京、广州的不少唱片公司,现在往往同时拥有七八个歌手,而且这些歌手往往都是新人,大家同时起步,甚至类型相似,而国内唱片公司的规模和资金还未雄厚到足以同时推出数名歌手。于是,问题就出现了,要么是将有限的资金撒胡椒面似的不分彼此;要么则是集中力量推出重点歌手,结果势必厚此薄彼。在创作上也存在资源有限的状况,全国有实力的词曲作家、制作人、录音师屈指可数,他们无法满足市场过度的需求。当然,唱片公司也有自己的苦衷。一般来说,与歌手签约包括“唱片约”和“演出约”。前者指对歌手出唱片(盒带)的约束,后者指对歌手参加演出的约束。国内唱片市场容量有限,盒带价格、盗版种种原因使得资金回收十分困难,新人首张专辑尤其如此,在出唱片(盒带)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时,他们期望通过“演出约”的补偿来支撑经济上的平衡。而恰恰是歌手的演出最不容易控制,常使他们的期望落空。在歌手方面,则有理由也很充分地不满。与唱片公司的签约,本来的意愿就是谋求发展。歌手的艺术青春十分短暂,一旦错过时机,有时永无出头之日。即使半红不紫,地位也颇为尴尬。此时如有人伸出橄榄枝,肯定会另觅高枝。此外,大多数合约对新人条件都不会太过优厚,比较低的经济酬报应付浮华的演艺生活不免捉襟见肘,从唱片上的收益难以获取便只好频频演出,正好国内演出市场的原始,使他们独占演出收入成为可能。
因此,对合约的态度,唱片公司与歌手因为立场的不同大家各执一词。理想的环境应是公平的合约加上法律的保证,但这两者在目前都很难指望。因此,其间的混乱难以避免。从现今的情况来看,多数的问题出在双方都过于坚持对方应负的责任而回避自身应尽的义务上。说合约是柄双刃剑就在于,一方面唱片公司应量力而行,完成签约歌手包装、制作、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尽自己的所能将旗下歌手推向一个他所能达到的高度。另一方面,歌手也应遵守合约,在唱片公司实践其许诺的情况下保证唱片公司的利益,而不是背信弃义,得陇望蜀,使唱片公司为扶植一个歌手所耗的总体投资尽皆落空。毕竟,签约歌手是我国歌坛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没有秩序和规则的保证,国内歌坛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元气大伤,甚至一溃千里。 歌手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