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PK保护主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谢衡)
(
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与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此次进行的中欧纺织品贸易谈判,算得上是中国外贸史上最艰苦的谈判之一
欧盟委员会主席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 )
漫长的谈判
9月5日第八届年度性中欧领导人峰会在北京召开,因正值中欧建交30周年,本届峰会更被赋予了特殊的标志性意义。有观察家评论,中欧关系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然而就在中欧领导人峰会即将召开之际,中欧纺织品贸易磋商仍未达成一致。为解决中国纺织品在欧洲港口积压问题,中欧贸易官员上月开始紧张“攻坚”。尽管磋商气氛始终“友好”而“具建设性”,但“预借”还是“增加”配额的焦点分歧已把双方拖入“拉锯战”。
9月4日中午12点,本刊记者应邀前往欧盟驻华代表团大使官邸与刚下飞机没多久的欧盟委员会主席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José Manuel Barroso)先生共进午餐,在对北京的天气进行了短暂寒暄之后,巴罗佐先生无可避免地开始谈论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巴罗佐先生力图在短短的午餐会上,向记者传递更多信息,而他在整个午宴上只吃了三口冷餐。
虽然巴罗佐先生真诚表达了欧盟在中欧纺织品问题上的态度,但是欧盟方面的新闻官在午餐会前后都反复郑重地对记者强调:“主席先生在午餐会上的所有谈话,不得公开报道和引用。”
( 2005年8月30日,丹麦一家服装公司的员工正在检查从中国进口的服装。9月5日,中欧达成的纺织品协议,将使滞留在欧洲各港口未能清关的中国纺织品能够顺利进入欧洲的大城小镇 )
记者注意到,欧盟欧洲委员会驻华大使赛日·安博(Serge Abou)只在午餐会开始前,在大使官邸为巴罗佐先生举行的短暂欢迎仪式上露了一面,便匆匆离开。欧盟驻华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大使先生是赶回中欧纺织品贸易谈判的现场。当时,谈判正在北京饭店紧张地进行。
午餐会进行了不到一个半小时便匆匆结束,巴罗佐先生甚至没有等到咖啡端上来,便起身赶去下一个活动。而本刊记者也从大使官邸出来转去欧盟中国商会,欧盟贸易委员彼得·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将出席《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2005》发表的新闻发布会,这无疑是了解中欧纺织品贸易谈判情况的一个好机会。
而一到会场,记者就被告知:“不允许提任何有关纺织品谈判的问题。”
欧盟方面对新闻的态度一向是开放、自由,此次对于有关中欧纺织品的问题却设立了如此严格的新闻限制,让记者颇为意外的同时,也间接感受到了当时正在进行的中欧纺织品谈判的紧张气氛。
下午3点,曼德尔森步履匆忙地出现在中欧商会《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2005》发表的新闻会上,做了一个简短的发言后,曼德尔森对所有提问一概拒绝。当曼德尔森起身打算返回谈判现场时,不甘心的记者们蜂拥而上将他团团围住,但他依然三缄其口。好不容易进入了电梯,在电梯门关上的瞬间,曼德尔森给了我们这些留在门外无奈的记者们一个飞吻。
事后证明,此次中欧纺织品贸易的谈判算得上是中国外贸史上最艰苦的谈判之一:9月4日上午10点到9月5日凌晨3点半,从9月5日早晨到晚9点,中欧纺织品谈判跌宕起伏,持续了约36个小时。
实际上,在9月5日曼德尔森在出席中方安排的晚宴后,心情已经明显愉悦了很多。“这几个月来,他(薄熙来)和我一起经过了惊涛骇浪,尤其是在纺织品问题上,我们一人掌舵、一人升帆,合作无间。”曼德尔森说,“我希望,现在我们终于抵达了更加平静的水面。”
当天晚上9时,所有参与谈判的中外官员阵容整齐地出现在媒体面前,十几分钟以后,同样打着红色领带的薄熙来和曼德尔森在协议书上签字。
而在随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即将结束前,薄熙来说:“中国的企业面临全球化时,勇敢地跳入了自由贸易的大河中游泳,从过去三年的表现看,游泳的技术还很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一些老运动员却不想游了,想往岸上爬,寻求贸易保护主义,其实他们若真是爬了上去,很容易感冒的。”
当薄熙来发挥他一贯的“薄式幽默”时,身旁的曼德尔森和欧盟官员都露出了笑容。毕竟这一纸协议将使滞留在欧洲各港口未能清关的超过8000万件中国纺织品,能够顺利进入欧洲的大城小镇。被欧盟内部称作是“二战以后最严重的纺织品危机”得以解决,暂时为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画上一个句号。此外,协议签署的第二天,9月6日就是中欧最高层领导人会晤的日子。按照“经贸先行”的传统礼节,解决中国纺织品“滞港”问题,无疑是对中欧领导人会晤的一个献礼。
实际上,在9月4日下午4点,薄熙来出现在中欧工商领导人峰会现场时,神态明显疲惫的他在发言中仍然强调了中欧高层政治领导人对于中欧经贸关系的作用。“布莱尔首相、巴罗佐主席、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都是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动机。而且这些发动机现在都性能良好,功率强大。”他说。
纺织品的“重量”
此轮中欧纺织品谈判最后确认的结果,根据商务部的官方表述是:欧盟将全部放行所有滞港货物,对执行6月11日《中欧纺织品备忘录》超过2005年协议数量的部分,中欧双方各自承担其签发的许可证数量。实际滞港货物数量双方各承担一半,其中欧方承担部分,欧盟将通过增加2005年备忘录规定的数量解决。中方承担部分,将通过个别品种的调剂来解决。
业内专家对此的解释是——从欧盟方面看,欧盟将承担其签发的(超过2005年协议数量)许可证数量,对于实际滞港货物数量,欧盟还将承担一半的配额数量。从中国方面来看,中方将通过个别品种的调剂,以及“借用”部分2006年的配额,来消化目前的滞港产品。也就是说,双方对8000万件积压在欧盟各港口的中国纺织品采取“五五分成”的办法来承担责任:欧盟新增加4000万件的配额,剩下的4000万件将分别采取挪用中方明年配额和调整不同类别之间配额的办法来解决。
这样的结果,显然是双方各让一步的妥协。
事情的起因,还要从今年中国纺织产品出口额的快速增长说起。根据WTO协议,从2005年1月1日起,纺织品配额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取消。今年1至4月份,中国对美纺织品的出口增长了70%,对欧盟增长了45%,欧美方面认为这对他们本土纺织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于是引发了欧美国家对我国纺织品的出口限制。
今年的6月11日,当时,面对中欧之间愈演愈烈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与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经过10个小时的拉锯谈判,签署了一个备忘录,欧盟承诺终止对中国10类纺织品的调查,中国方面也做出让步,同意恢复刚刚取消的配额制。本来,双方以为这个协议能缓解双方紧张的贸易摩擦,但随后却出现了另一种情况。
自6月11日中欧签订纺织品备忘录以后,按相关规定,欧盟至7月12日、中方至7月20日实施监管之间,存在一个多月的管理空当期,在此期间,纺织品出口不受限。也正是在这短短一个月内,欧盟进口商和中国生产商协议加大了出口速度,出现了抢关进口。而对于那些在监管日到来前还未来得及清关的产品,则被欧盟各海关关口封存,从而造成了超过8000万件来自中国的纺织品在欧盟港口卡关。薄熙来说,从法律上讲,这些行为是合法的,中国出口企业和欧盟进口商都是无过错的。
而在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中,直接受伤的要数很多中国的纺织品出口企业。本来,今年1月起,配额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取消。这些企业都以为他们大赚一笔的机会终于到了,铆足了劲要大干一场,但没想到,还没过几个月,欧盟掀起的贸易摩擦就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薄熙来指出,欧美对中国的纺织品设限,致使我国工厂开工严重不足、不敢接订单、库存大量积压,给中国带来了直接损失,其中对纺织工人的就业影响最为严重。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及直接就业人口约1900万人,雇用的劳动力最多。而且纺织业就业者有相当一部分人来在中国低收入家庭。欧美对我们的产品设限,实际已经影响到中国20亿美元的出口和16万人的就业。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也曾指出,中国纺织工业使用的农业纤维为700万吨,涉及1亿农民的生计。
“在全世界的贸易土地上,纺织业是一块非常贫瘠的土地,发展中国家挤在这块土地上耕种,有多少国家来耕种这块纺织业的土地、这块市场?人均面积很小。而发达国家占有着高端、中端市场,如果讲贸易的话,那是肥田沃土。现在对于他们历来占有优势的贸易领域,他们是抓住不放,而且还要进行限制,你总要让发展中国家干点事儿吧?”薄熙来曾这样说。
而杜钰洲在今年3月举行的在第二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上的讲话也非常坦诚。“中国出口中的一大部分利润,也是靠纺织服装得来的。而我们目前还没有能替代纺织的大宗产品。”他说。
实际上,这就是中国不同于日本的最大原因。当日本从纺织品中逐步退出时,一个更有利润的商品取代了前10年的大宗产品,所以日本能够让出纺织品,以取得钢铁产品的出口顺畅。而中国的出口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替换机制。
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我国纺织业投资不断扩张,增幅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高出1倍以上。其中有些产品,再多的出口数量也无法满足其生产能力的要求。从事多年服装出口贸易的王先生告诉记者,近两年来在华东地区一些低质量的纺织品生产商层出不穷,这不仅让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感到不安,也让生产商饱受市场秩序混乱之苦。
“我想政府也是希望重组市场,让劣质低价厂家出局,这些企业不过是在浪费已经很稀缺的资源。”王先生说。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的说法证实了王先生的推测。梅新育认为,明年,通过招标方式进行输欧协议类别的纺织品配额发放,将有利于一些出口附加值高的企业更好地出口,提高企业出口效益,也有利于促进纺织企业加快产业升级,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和质量。梅新育认为,一些产品附加值低的出口企业在配额招标中将会出局。
观察家指出,中国公众和政府都最好不要把出口中低端产品的“贸易互补性”视为理所当然;如果同欧盟的预警机制那样,一个防止低附加值产品出口过快增长的预警机制应当建立起来,以免措手不及,并最好能“先发制人”;在中长期看来,对改变出口部门低附加值、低成本、低工资、依赖出口退税和补贴的状况应当开始有所行动。
贸易壁垒就像马其诺防线
实际上,在中欧纺织品争端中并不是“欧盟代表一方,中国代表另一方”。中国生产商、出口商和欧盟进口商、零售商、消费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如果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者能得到一些“果实”的话,那就意味着欧盟的进口商、零售商、消费者的利益被侵蚀。
这次纺织品危机导致了欧盟零售商无法销售超过8000万件未获欧盟许可的长裤、套衫和文胸。曼德尔森一直努力使欧盟的25个成员国相信,当务之急是将积压的中国纺织品放行,使其在未来两周内上架。
“如果不这样做,后果将是许多小零售商及中型企业在经济上承受巨大损失。”曼德尔森曾对欧洲议会说,“它意味着秋季将出现货品短缺。但更有可能的是,零售价格将上涨,我们许多公民将无力在服装上花更多钱。”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评论就指出,对于此次中欧就纺织品问题达成的协议,并不值得庆祝。因为虽然商店货架上将摆满秋季商品;欧洲服装生产商也将皆大欢喜。似乎该协议是欧洲贸易外交的一大胜利,人人都成了赢家——但例外的是零售商、欧洲消费者,以及(最重要的是)备受打压的自由贸易原则。零售商将被迫把明年的服装采购交给效率更低的生产商,而消费者最终将为此买单。
瑞典大型服装零售企业H&M公司投资关系部有关负责人就表示,欧盟贸易政策的不稳定让公司对前途感到担忧。他透露,公司目前已经开始逐渐地把订单分散到亚洲地区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这对消费者而言,意味着提高价格不可避免。据欧洲消费者组织的估算,重新对中国纺织品设限,欧洲每个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每年要多支付200至300欧元。
英国保守党负责贸易与工业事务的发言人David Willetts指出,低收入阶层是欧盟纺织品贸易保护主义的牺牲品。
“简而言之,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担心配额争夺战。3个月内的第二份中欧协议也不应打消我们的顾虑。消费者也应担心,因为配额制的重新实施,意味着欧盟再次从我们的家庭预算中拿走钞票,用来填满特殊利益群体(比如在地中海沿岸投资的欧洲企业)的口袋。此次危机就像一场杂耍,各种力量使尽浑身解数来骗取大众的钱财,同时还引开大众的注意力,让他们不注意自己的钱被骗了。”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约瑟夫·弗朗索瓦和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迪安·斯宾南格尔在英国的《金融时报》上撰文指出。
实际上,曼德尔森也认为,在这个商品快速流动的世界上,贸易壁垒的作用就像马其诺防线一样。
纺织品配额制只是让欧洲健康的零售业尝尽了苦头,但惨淡的欧洲纺织业并没有新增任何就业机会。事实证明,配额制基本上是徒劳之举,因为来自中国的进口将及时被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而不是由欧洲制造的产品所替代。但这样的限制却使欧盟的零售业陷入混乱,欧盟各成员国在解决措施上争吵不休。
观察家指出,这反过来更显示出在配额时代结束之后变换保护主义花样的荒谬之处:最有效率的出口国最容易成为保护主义的靶子,但这往往会让进口国后院起火。
虽然此次中欧纺织品贸易谈判的结果,看起来是妥协的“对半开”,但中方成功地避免了减少未来配额的先例。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素帕猜指出,纺织品问题是一个关于竞争力和规则的问题。中国在纺织品方面有很强的竞争力,就像德国在汽车制造、巴西在糖生产等方面有很强的竞争力一样,应该允许这些国家在一定规则下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它们的竞争力。
因此,观察家们认为,中国难以遏制的出口增长与进口国保护主义压力之间的较量将成为家常便饭——尤其是在中国享有压倒性出口优势的中低端工业品。而中国的外贸部门将通过这类谈判变得越来越老练,日益扩大的贸易谈判权限,又使其增强了信心。因为,中国手中的砝码,是产品的价廉物美,以及外国对中国产品越来越强的依赖程度。
实际上,无论保护主义,还是自由贸易,对老百姓来说:裤子是一定要穿的。■ 自由贸易保护主义PK英国欧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