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娱乐节目的 诞生与发迹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孟静)
( 2004年12月24日,“超级男声”长沙赛区总决赛 )
2003年,湖南的一个地面频道——娱乐频道的策划班子为了对抗湖南经视的节目“绝对男人”,制造出了“超级女声”的前身“超级男声”,而“绝对男人”正是经视为了打败娱乐频道一个火了六年的节目“星姐选举”才产生的。作为一个外省人,无法体会湖南的电视台竞争有多激烈,但从他们的工作状态就可以看出:“超级女声”杭州赛区的制作班底来自“音乐不断”,他们从3月到现在没有回过家。成都赛区的制作班底是“快乐大本营”的导演组,所以主持人是李湘;郑州赛区则是娱乐频道的原班人马。杭州赛区制片人洪涛说,这样的安排不乏竞争意味,很多人奇怪为什么各赛区的栏目设计会不一样,原因就是竞争,在不能改变赛制的情况下,他们尽可能地把节目做得和同事不一样。
在竞争中产生的“超级男声”运作了一年,第一次报名只有100多人,但节目开始播出后,每日以200人的速度递增,两周内有3000人报名。当时觉得并不是很理想,于是有了把参赛者变成女孩的想法。2004年5月,诞生了“超级女声”,去年采访时,导演彭志坚还为武汉赛区有1万多人报名而欣喜,到了今年,最少的广州赛区也有1万多人,最多的成都赛区有4万人,有3万人报名的杭州赛区中,最远的选手来自奥地利。
赛制的安排
采访这个节目的《巴尔的摩太阳报》的外国记者除了惊诧于报名人数,也被“超级女声”的规则搞得头昏脑胀,这个还比较粗陋的娱乐节目却有着极其复杂的规则,而且每年还在不断调整。
“超级男声”的创始人王柯说,创意来自于美国偶像等节目,不同的是,加上了“海选”的播放,这也正是“超级女声”最吸引观众的部分。在美国偶像和歌手大奖赛中,初级选拔的画面只挑选有特点的选手作为花絮播放,“超级女声”却把数万人的画面按时段截取,以海量取胜,“海选”这个词就是当时的制片人廖柯发明的。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意外出现,群众的想象力是我们永远无法预期的。杭州是最温吞的赛区,也有选手穿着睡衣参加比赛,还很有道理地说,是为了和评委更有贴近性。有一个选手,穿着婚纱唱歌。为了出奇制胜,女孩子们想尽办法,有的苦苦纠缠,有的语带恐吓,仅仅靠怪腔和怪动作已经不能吸引见怪不怪的评委。王平认为,这也恰恰是电视最有魅力的部分。
( 来自成都赛区的小选手 )
在一周时间内,评委从“海选”的人中选出50个人,因为报名人数太多,在杭州和成都赛区又加了预选。评委张漫说,基本上听四个字就知道选手唱得如何,这样飞快的过程中先过滤掉大批参加者,实际我们看到的“海选”已经是大浪淘沙后的。郑州赛区没有预选,选手的外表就比成都、杭州两个地方粗制滥造很多,以至于评委李文君说:“他已经看到要吐。”这个“海选”中,有特色的选手就可能出现在电视上,一块蓝色背景板,三个评委坐在对面,手中有她们的简单资料,如果表现很好的当场可以拿到PASS卡,这种卡片有10~15张,剩下的再从录像中选出。
电视直播的是50进20、20进10、10进7、7进5和决出前三名,每场比赛至少要三个小时,这样一路比下来,选手频频在电视上露脸,观众对她们渐渐熟悉。这还没完,每个赛区前三名会参加最后的总决赛,只有总决赛的前三名才能被力捧,虽然每个赛区的前20名必须优先与天娱公司签约,但她们中真正能做歌手的不过三人,这金字塔尖下是十几万女孩子的基数。
为了增加可看性,比赛规则不断调整,有一个目的就是短时间内制造“催泪弹”。他们发明了一个词叫“PK”,来源于电子游戏中的一对一单打,制片人洪涛说,无论是挑战还是火拼,听起来都火药味十足,这个新词既时髦又温和。这个“PK”从前十名比赛开始使用,比方说,开场时,会根据短信投票数先淘汰一名最低票数的选手。然后歌手轮番上场,评委把他们认为实力最弱的选手放在待定席上,让下一个与她比较,失败者就不断待定,最后待定的那个终将淘汰。PK的选手往往泪流满面,大多是因为委屈。她们这时有机会讲一段话,有祝福对手的,有表示淡泊的,也有不服的。广州赛区的第三名李娜现场边哭边拉票,评委黑楠说她没有风度,还引起一番争论。
关于公平的争论
去年成都赛区的第四名、长相一般的纪敏佳,被PK掉时当场说:“你们这是选美。”话虽如此,她今年还是不屈不挠地继续跑到杭州参赛。她告诉记者,成都赛区已经有黄牛在炒报名表,看到这样的人山人海,她选择来杭州参赛。她本来在PUB驻唱,虽然去年她只是一个分赛区的第四名,可从此已经摆脱了酒吧歌手身份,作为独唱歌手参加各种大型演唱会,邀约不断。她坦率地说,今年她不再怕失败,她的目的是通过参赛保持知名度,这样观众才不会忘了她。她说:“我不怕别人提起去年的事,就算是选美又怎样,我就是来选美的。”为了参赛,她从去年起没吃过一碗干饭,减下了十几斤体重。
王平说,任何一项比赛,包括奥运会,都不会绝对公平。也不断有人质疑是否有暗箱存在。王平表示,他们会在技术上极力避免不公正。评委可以决定“海选”和前50名选手,从前20名开始,加入短信投票,在选手PK时,由现场的31名大众评审决定选手去留。
这31个人来自于短信投票观众的抽取,王平不能保证这些评审都不认识选手,但她说,不会有几个人同时认识选手的可能性,因为会尽量选择不在一个城市的观众。
人们议论纷纷的还有评委的口味,他们总结说评委夏青喜欢三好学生,最好年幼、惹人怜爱;评委胡吗个很注意选手的长相、身材,点评总是围绕着曲线、酒窝和打扮上;柯以敏和黑楠喜欢实力派、性格单纯的女孩,不要带有酒吧做派。王平说:“评委的偏好你可以理解为不公平,但这正是节目有生命力的所在。”
蜂拥而至的同类节目
天娱公司注册了“超级女声”的商标,但他们也无奈地表示,电视节目是个很模糊的界定,不能阻止其他节目的出现。从5月份开始的一个月间,杭州就有五六个歌唱比赛同时进行,其中有和“超级女声”几乎同时出现的“莱卡我型我秀”,这个总被与“超级女声”比较的节目去年也捧出了自己的新人张杰,也出了一张唱片。
另一个节目是浙江教育频道搞的“新声夺人”,一个由歌手李泉旗下品牌“泉音堂”和滚石唱片合作的活动。它只在浙江本地播出,前十名可以出一张合辑,拍一部电视电影,出一本写真集,开场演唱会。组织者孙敏说,他们的目的是为了选秀,而不像“超级女声”更多是为了做一个好看的电视节目。至于全国的同类节目,从不能落地的卫星频道到央视,都有类似节目。
好像唱歌突然成了人们的惟一爱好,参加“超级女声”的一个十岁女孩牙还没长齐,就漏着风说:“我参加是因为我热爱音乐。”而她们究竟知道音乐为何物呢?
即使只是为了一展歌喉,总导演王平说,其实哪有这么多人爱唱歌,周围的人一参加她们也坐不住了,不排除很多人有从众心理。就像看“超级女声”的观众,不只是中学生,很多中年人也是抱着审丑的姿态,还有人是为了在饭桌上也能对这个热门话题聊上几句。 诞生一个娱乐节目内地综艺王平发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