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国资委1800亿的地产震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郇丽)
1800亿的重组规划让191家房地产公司进入到大规模重组中
前不久,国资委一纸不足400字的通报,敲定了1800亿的地产财富重组规划。根据此规划,隶属于国资委191家企业旗下的房地产公司,将进行一场前途未卜的大规模重组。
在这份名为《关于中央企业房地产业重组有关事项的通报》中,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招商局集团、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中国保利集团及华侨城集团被“钦点”为可以重组其他央企房地产资源的企业。中房集团对此大规模重组表现出强烈的愿望,总裁孟晓苏直言,五大房地产企业,但只有中房长期把房地产作为主业的专业性公司,80%的产出都是房地产。
重组之难
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
在国资委正式下达剥离1800亿房产项目的通报后,中房集团公司表现得最积极,迅速展开了与各大中央企业的联系,中房内部人士介绍,中房已经得到了70多家中央企业的电话或传真回复,反应都比较热烈。
但据记者了解,重组进程中,有实际进展的应该是中房并购的华能旗下的房地产公司,目前,该公司正在加紧处置资产,员工安置工作也在进行中。不过严格来讲,对华能房地产业务的重组意向在国资委通告下发之前就已经敲定。
据说,目前,除了已经重组的华能集团,中国工美集团也已经决定将资产无偿划转,并签署了划转意向书。
有趣的是,与中房的积极进取相比较,其他4家“钦定”集团对重组事宜都表现平淡。华侨城集团对外发言人姚明华明确表示,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央企自愿提出向他们剥离地产业务,华侨城集团还没有重组其他企业的想法。
据透露,中房重组正遭遇预料之中的尴尬。中远房地产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中房这样的企业根本就没有并购我们的实力,我们也不会考虑被人并购。他说,真正可能被上述企业纳入重组的将是国资委直属企业下属的那些二级资质的房地产企业,是央企旗下的一些中小地产企业。
孟晓苏坦言:“虽然,许多企业认同突出主业与做强做大,但均会格外考虑既得利益的问题。”他说,其实许多提出反对接受重组的企业,其“母公司”早已明确表示不会再对其从事房地产业务继续投资。
国资委改革局白英姿副局长分析:“由于已形成的利益格局很难打破,此次重组显然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矛盾。”
面对重组中遇到的阻力,中房毅然提出了在重组的同时将中房进行多元化股份制改造。在孟晓苏看来,采用股份制改造方式,中房实际上作出了很大让步。孟晓苏说,中房对这些企业的重组,从本意而言并不是要“转化”这些企业的资产,而是让他们成为未来中国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
业内分析,孟晓苏对此次大规模重组央企地产业务看得很重,因为,这无疑是中房规模迅速膨胀的契机。孟晓苏表示,这些被重组的房地产企业未来将不再参与经营,他们将直接按照资产大小持有相应的股权。
应该说,采用由各家投资入股的方式进行重组,国资委操作也要简明许多。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国资委希望更多通过市场的办法来并购重组,企业可以在国资委的指导下,通过上市、市场收购等方式,到产权市场交易,购买自己需要的资产板块。
不过有专家预言,如果坚持市场化的重组方式,央企房地产业务能有1/10的资源最终得到重组就不错了,即使这样,时间也会很漫长。
从国资委的通告中可以看出,国资委为央企的主辅拆分预留了相当的操作空间。函件上表示:“拟寻求重组合作方并准备将房地产业作为非主业剥离的有关中央企业,根据本企业发展战略,可与上述企业联系,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研究有关重组问题。”国资委显然把自己摆在了一个中间人的位置上,只希望在双方进行剥离交易时起到调解作用。
由于国资委在剥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将非常有限,若是有企业说彼此利益整合缺乏基础,不愿剥离自己的地产业务,重组就变得异常艰难。
华侨城地产相关负责人张海东对此不无疑虑,他对记者表示,如果真能达成重组意向,一口气肯定是吃不下,只能用滚雪球的方式慢慢吃,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让191家央企业的地产业务,全部向我们这五家企业转移。
当然,也有市场人士指出,国资委钦点的五家企业,都属于航母级企业,资产规模都以百亿元为单位,在重组中必然也有竞争。另外,在中央企业中,房地产业务做得有声有色的并不止国资委指定的五家。华润、中远等房地产业务做的相当有成效。
垄断之嫌
据说,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和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向国资委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整合中央企业房地产资源”的建议方案,方案“大胆地”建议由国资委发起组建“中国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步形成资产总额约在1000亿元上下、资本金约在300亿元上下的房地产大公司;再根据资源情况继续进行整合,包括吸收地方政府的房地产资源投入,进而形成资产总额在2000亿元以上的房地产大公司。
这一方案震动地产业界。因为,这样资产规模的股份公司相当于一夜之间缔造一个长江实业,这样的公司完全是世界级的地产大鳄。市场评论说,如果中房集团能组合到1000亿就是世界第三,2000亿就是世界第一。
地产国企洗牌是个敏感问题,尤其政策导向性的洗牌,难免会给业内外留下议论想象的空间。一位民营地产老总就表示质疑,他说,目前,号称中国房地产第一品牌的万科,总资产也不过105.6亿元,整合完1800亿元资产的五大央企,岂不是市场垄断?
面对质疑,孟晓苏说,目前中房整个集团的开发量在全国只占3%。而现在中央企业的房地产资源总量是1800亿,即便是组合了全部的中央企业房地产资源,在全国的房地产规模里最多能占到7%~8%,何况能全部组合真的很不容易。
北京济源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杜猛指出,这种央企房地产资源重组是对房地产行业的洗牌,中房提出的股份制重组模式,还需要一定的政府制约配套机制,保证入股央企房地产资源不会流失或者贬值。
无论垄断之说是否成立,国资委有意将央企的地产资源进行集中,对于被选中的5家企业来说,都是天上的馅饼。
保利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坦陈,有了国资委的扶持,保利地产进入全国地产10强的时间表有望进一步提前。
有专家对记者透露,单纯从重组涉及的总资产数额,以及对市场的冲击来分析央企地产业务的重组谈垄断与否意义不大。或许,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破了天机,他表示,重组后的土地可以规避现行的土地政策,逃过“招、拍、挂”,使这五家企业在房地产开发时占据土地优势。
面对宏观调控与新的土地政策,国内地产企业都已经感到了阵阵寒气,谁不希望在新的起跑线上拥有别人望尘莫及的优势?
企业的规模直接体现在融资优势上,中房集团房地产开发部部长中房集团房地产开发部部长韩旭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房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融资体系,那就是与银行建立大的授信额度。中房今后也会不断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比如利用外资、国内基金、发行债券等。
关于实现房地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孟晓苏不止一次对媒体表示:“从去年7月,国资委即与中房商谈过如何重组。今年2月和4月,我两次向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汇报了中房参与中央房地产企业资产重组的思路。”
有分析说,国资委剥离191家央企地产业务,旨在推进更多的大型央企未来能够整体上市,据透露,企业整体上市大规模的推进受到了诸如企业自身经营业绩不够突出的影响。
李荣融直言:“现在的中央企业中,几乎每家企业都在搞房地产,与主业相去甚远。而国务院的要求是中央企业要‘突出主业’,如果中央企业不能在行业中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不如把它下放地方管理或把股权卖掉。”
房地产协会会长杨慎表示,央企房地产资源整合不仅有必要,而且迫在眉睫,潜在的经营风险对这些企业的主业经营必然形成拖累。
对于中房的实力,孟晓苏介绍说,中房去年的商品房销售额达到160亿元,在全国有1300万平方米的开工量,在上海市区的土地储备就有3000亩,在中国的房地产企业里,中房的土地储备是最大的。
“中房集团成立于1981年1月16日,在上世纪90年代初,厉以宁等学者曾提议将中房的成立日定为‘中国住房日’。中国房地产业的产生就是以中房成立为标志的。”孟晓苏说。
中房韩旭升告诉记者,中房集团自成立以来,23年一直以房地产为主业,相对其他4家企业,这也是中房集团的一大优势。
而对于李荣融提出的,重组后国资委保持控股地位之言,孟晓苏认为,控股既可能是绝对控股也可能是相对控股,国资委在未来中房股份公司所占的股权比例不一定会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