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的故典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林鹤)
在建筑史上留名的,一般都是大师大作,这无需赘言。小建筑当然也有很多,特别是在20世纪以来,而它们通常也都是由大师做出来的小建筑,有着示范性很强的教案之类性质,夹带在大师的作品集里比较靠前的部分。
衬在这么个常规背景下,有一个小建筑就显得极其特别。它盖在小国里的小城市。它的尺寸当然是小的,身为住宅本身就属于小的类型,而且它还是一个面积很小的住宅。它的设计师也是小吨位的,外行多半不会知道,连学建筑的人也未必都能知道。但这个建筑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历史中却十分重要。不出名的小人物设计的出名的小房子,好玩的关系组合。
这个小房子,如今已经80高寿了,盖在1924年。它和许多住宅一样以主人的姓氏命名,而且更多了一个诨名,比本名更容易上口,容易记住,人们叫它“风格派住宅”。
说起“风格派”,这就是一个涉及20世纪初艺术史的词汇了。它又是一个牵涉到荷兰的故典。20世纪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世纪,在它的开始和结束这两端,好像各自都是一个标签乱飞的闹哄哄的时期。新的口号、新的主张你方唱罢我登场,嗓门儿都很大,可是持续的时间都不算太长。比如这个“风格派”,前后延续的时间不过十余年,核心人物有三个:画家蒙特里安、范·多斯堡,还有建筑师里特维尔德。
“风格派”的名号De Stijl来源于1918年出版的杂志《风格》,这是一小群艺术家的同人杂志,发行量一直不大,断断续续出版到1927年。这一群艺术家的共同追求是,将工业、结构艺术、实用美术的设计综合起来,探寻一种新的抽象艺术表现形式。这个流派直接传承了巴黎“新造型主义”的主张和外表特征。看蒙特里安的画作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偏爱只用原色,只用垂直相交的直线来划分各个色块。人家这样的风格真也是有讲法的:水平线是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路径,垂直线则是太阳光线在空间中运动的方向,而原色也是最根本的表现宇宙的颜色。虽说有点儿玄,可那个时期的艺术家们多少都是有一点追问世界本质的玄想气质的,包括柯布西埃。比起同时期的其他所有流派,风格派在画面上表达的东西都要更少、更抽象,也更注重构成关系。无怪乎,有人说密斯也是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风格派”住宅是里特维尔德(Gerrit Rietveld)的作品。这位设计师原本是以家具设计为主业的,并不是“资深建筑师”——这是那时候的又一个时代特色,跨了行业乱出手的人很多,而且并不都是胡闹,有些人做出来的东西还很杰出。此前,里特维尔德在家具设计的行当里浸淫了20年之久,其间受到的惟一的建筑教育,是他上过三年夜校,学过建筑制图。
里特维尔德在风格派群人中最有代表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早期做的家具设计。在他那一拨人之前,设计的主流风格是新艺术运动的风格,以铸铁的流转线条为特色。而到了里特维尔德这时,新形象一变而成了直线、平板的组合,其生硬完全另是一派格局。在此之前,即使是从洛可可变到了装饰艺术风格与新艺术风格,外观形式与内在的艺术规则都有变化,但家具的设计总归是以舒适性为一个不可更改、无从质疑的标准的。而到了里特维尔德的手里,家具的舒适再也不在考虑之内了。设计师几乎像是故意要让它不舒适、不高贵、不在乎传统的木工技术,只为了突出自己想法的与众不同。在里特维尔德设计的家具中间,最遐迩闻名的一件是他的椅子,最早的样本成型于1917年,是一个纯粹的矩形平面与直线条的素色构成作品,1919年以后,由于他与风格派诸人的相互影响,他给这把椅子加上了颜色,到了1923年,就成了最后定型在艺术史里的“红蓝椅子”了。好笑的是,即使是里特维尔德本人也不喜欢真正坐在这把椅子上面,它的生硬直线完全不符合人体工程学,谁坐都会被硌得身上发疼。可见,这个设计在实际功能方面的考虑几乎是零,远远不如在概念性探索方面的考虑。
这把椅子,和里特维尔德的其他许多家具设计一样(其中包括餐具柜、备餐车、儿童车、手推车等等实际上应该非常实用的家具),都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三维思路。它们是风格派作品中最“立体”的示例。无怪乎,此后几年里,风格派最著名的建筑是由里特维尔德做出来的。毕竟,立体的家具设计总比蒙特里安的绘画离建筑的距离稍微更近一点啊。
“风格派住宅”的正名应该叫做“施罗德住宅”,它的主人是一位律师的遗孀特鲁斯·施罗德—施拉德夫人。这是一位热衷于结交前卫艺术家的女士,博览群书,十分的“文化”。1923年孀居以后,她想搬家到乌特勒支市的郊外去住,要盖个新房子,就想到了里特维尔德,因为他以前给施罗德家做过室内设计。由于这个家庭目前的经济条件,房子的基底占地很小,室内面积也只有大约140平方米左右,虽然当时的地段是选在郊外,但它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城市住宅的尺度。
这是里特维尔德第一次独力设计一个建筑,他也就真敢下手。如此看来,那个时候是没有什么建筑师资格证书一类玩意儿的吧。因为他在建筑方面的经验欠缺,里特维尔德在整个设计过程里,一直是和施罗德夫人商量着办,万事全看她想怎么样用起来才方便。为此,有许多书里干脆就把这个住宅说成是他们两人合作设计出来的房子。
好在施罗德夫人本来也是醉心于新风格的人,所以和里特维尔德很能合拍。她有三个孩子,为了和孩子们密切相处,她决定大家一起住在楼上,把楼下的空间留出来当作车库、会客室和餐厅厨房。楼上要住下四个人,还都有各自的书桌之类家具,在70平方米的面积里是够紧的。
这个房子的楼梯被放在建筑核心的位置上,是一个方形平面的旋转楼梯。以楼梯为中心,里特维尔德把楼上设计成可以全部开敞的空间,用滑动隔扇来分出各个屋子。两个女孩子合住一间,所有三间卧室都各自有阳台,此外还有一大片是共用的起居室。
在风格派的理念中,建筑不是一个立方体的盒子,而是从各个面的组合当中产生出来的开放空间。建筑如果被做成孤立存在于空间里的单个物体,那它的设计就是失败的。它应该是各个元件与空间交错浮动的一组东西。在这样的设计里,各个面自身的独立性,以及它们之间相切、相互贯穿的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在设计施罗德住宅的时候,里特维尔德不但特意强调了各个面互相之间的脱离,而且还进一步强调了一个面上的不同节段之间的脱离。从外立面上看,在同一个面上,他利用跳脱的色彩变化、阳台的出挑和材质的交错,把原本平坦的一个面变成了不同分量的色块之间的平面构成。在室内,他的设计余地就更大了。为了分割房间,本来就需要许多活动的隔板,他尽情地夸大了这些隔板以及与其他构造节点、线条之间的纵横交错而支离的关系。由于阳台也是构成中的一个有机组成元件,它们由房间里延伸出来的位置关系也是不当不正的,这样,室内和室外空间的交错,在另一个环节上再现了延伸与交错的主题。同时,在基本完整的楼板上,他还大肆运用了多重颜色的组合,从而在视觉上打破了任何一个空间的完整性。本来简朴的铺地,刹那间就好像变成了一块风格派的满堂地毯,把这个不大的房子一下子变得华贵起来了。
前面提到过,风格派的一位重要人物是范·多斯堡。这位先生的实际建筑设计没见过什么,但是理论能力很强。1921年他曾经到访包豪斯,在那里的教师和学生中间引起了一场震动,这在后来直接导致了包豪斯教学方向的急转弯。他和当时苏联的前卫设计师里西斯基也交往频繁。后来,他和蒙特里安都参加到了包豪斯的教学中去,历史短暂的风格派,于是成了被包豪斯延续的建筑遗产之一。倒是里特维尔德,此后除了加入国际建筑师协会(CIAM)以外,在建筑界里没再闹出多大的动静来。这施罗德住宅,就好像是时代的灵光偶然地反射在了他的身上,璀璨一刻,随后归于沉寂。
施罗德家的人一直住在这个小房子里,而且根据实际起居的需要对它进行了很多次的修改。1985年施罗德夫人去世以后,这个房子按照最早的设计重新改回来,前后用掉了两年的时间。学建筑的人,到了荷兰应该都会去参拜它的。
地板中间放的就是著名的“红蓝椅子”。为了减少房间分割,盥洗台被裸露在室内合适的角落里。画面右侧是两个女儿住的,窗户下的暖气管也成了构成设计的一个彩色元件
<span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font-weight:="" letter-spacing:="" line-height:="" 21px;=""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widows:="" 1;="" word-spacing:="" -webkit-text-stroke-width:="" display:="" inline="" !important;="" float:=""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楼上的起居室袒露在玻璃角窗下,近处红色的立柱是楼梯核心的柱子 故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