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洪水:一场人水争地的劫难
作者:朱文轶(文 / 朱文轶)
长江洪水这样形成
在降雨过程中,当雨水落到地面后,除了植物拦截、土壤入渗、填充于洼地和蒸发到大气中,其余的雨水将汇入河流。当降雨强度和降雨量很大时,大量雨水迅速汇入河中,使河中水量猛增、水位急剧上涨,即形成洪水。
[通天河段]
通天河,流域面积约143000平方公里,地处青藏高原上,那里年均气温大多在摄氏零度以下,7、8月份有少量降雨。
[宜宾至宜昌段]
长江宜宾至宜昌河段,流域面积50余万平方公里,有川西暴雨区和大巴山暴雨区,暴雨频繁,是长江上游洪水的主要来源。长江上游北岸和岷江和嘉陵江两大支流,分别流经这两个暴雨区,洪峰水量甚大。
[宜昌至螺山段]
宜昌至螺山河段的洪水,除了主要来自长江上游外,又有支流清江、洞庭湖水系的洪水纳入。在这一河段内,有湘西北、鄂西南暴雨区,洞庭湖水系集水面积有25.7万平方公里,是这一河段洪水的另一主要来源。
[螺山至汉口段]
螺山至汉口河段水除主要来自螺山以外,汉江的加入对这一河段水也有较大影响。
[汉口以下]
汉口以下流域有大别山和江西两个暴雨区,江西暴雨区暴雨频繁,雨量大,范围广,是汉口以下河段洪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大通以下]
大通以下受到上游来水和潮汐的双重影响。
[江阴以下]
江阴以下河段水位受潮汐影响很大。
[长江河口]
长江河口水位的急剧变化主要受风暴影响,发生在长江口的风暴潮由台风引起,使水位异常升降,历时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振幅可达数米,是长江河口段洪灾的主要因素,当台风暴潮和天文大潮同时出现时,沿江沿海就会出现很高的潮位,造成严重洪灾。
湖北省水文局局长虞志坚松了口气。8月26日凌晨3时,近三年来最大的一次洪峰顺利通过武汉,“虽然看上去不会有太大问题,但长江沿线荆州、监利、石首、武汉的抗洪形势依然吃紧”。当天,记者从湖北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了解到,整个湖北参与防汛的人力已经从一周前的5万多人,增加到了15万多人。
许多人开始怀念起以前。“1954年特大洪水的水量要比现在大得多,造成的压力相反却比不上这几年。”长江水利建设委员会水文预报处处长史方斌注意到这些年的变化,“1954年有1023亿立方米的湖泊在帮助蓄洪,到1998年只剩下了100亿立方米,还不足44年前的1/10。”“而这两年要更少。”史告诉记者,湖泊大量消失的直接后果便是长江行洪、蓄洪能力的削弱,筑堤抗洪成为惟一可行的应急方式,四十多年里,3600公里长江干堤和30000公里支堤光土石就堆了40多亿立方米,“而过剩的洪水还是难以被伞部消化”。人们将湖变地,占据过多水的空间,这让对抗洪水的自然生态链变得异常脆弱。
抗洪重镇的武汉也是湖群消失的重灾区。“50年代以前,武汉有大小湖泊127个,现在剩下27个,湖泊面积减少了5000亩,许多湖泊像范湖、杨汊湖都只留下一个名字了。这些原来水居住的地方现在都住上了人。”湖北水利专家李炳钦教授记得1998年大洪水武汉发生严重内涝时许多人谈论起湖泊减少的问题,“洪水结束后,就没多少人提这事了”。
而实际上,目前人们对湖泊水域的算计还在继续。“70年代填湖开田的高潮丰要解决粮食紧缺问题,这两年主要是开发商的利益与人们的住房需求。”李炳钦说。多数决策者也都在考虑湖泊会给武汉城市建设带来的经济价值,最直接的看法足省建设厅城建处副处长李斌在一次省级会议上提出的观点:“湖泊会让上地升值。”这点的确让所有开发商心动,“体验私家湖水”、“我把长江送给你”等等仍然是武汉目前最有说服力的房产广告。由于填占湖泊建楼的成本要远低于旧城改造,而濒水楼盘售价又要远远高于普通楼盘,一位开发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信心卜足,“临水住宅在未来的价格仍有十倍的上涨空间”。
在这样的动力下,“今年又有9处湖泊被填,总面积近千亩”。武汉水务局副局长黄化给记者看了一份近期勘察材料,“光武汉汉口市区的5个湖泊,水域面积就比1980年减少550亩,平均减少率为44.06%,其中最高的达66.9%。武昌的晒湖现在已经基本上看不到水面了”,“并且这种速度还在上升”。
随着近年抗洪形势的吃紧,湖泊填占引起多方关注,然而政策选择同样艰难。记者了解到,不久前武汉市人火通过的《武汉湖泊保护条例》中规定:“因特殊原因确需要占用湖泊的,可经市政府同意,按规定审批权限报批。”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认为,这一含糊的规定并没有明确什么情况下才具备“占湖”资格,不会改变政策长期在“保护”与“开发”间摇摆的局面,“实际上,还是给经济利益让了步”。
“洪水是湖泊反击的开始。”李炳钦指出,“大量湖泊的消失使得湖泊调蓄能力在大大降低,整个湖北所剩湖泊调蓄地表径流的能力大约只有50年前的20%。”“正因为这样,洪水才让人觉得越来越难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