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美术退潮之悲凉
作者:方振宁手冢治虫的阿童木模型/2000年
20世纪90年代初是日本泡沫经济的顶峰,然而美术界水涨船高,那些在日本或世界上首届一指的艺术品拍卖会上,日本买主以艺术拍卖史上从未有过的天文价格成交。这些事情已经过去十几年,但人们记忆犹新。如今日本美术全面进入冰河期。
在泡沫经济的鼎盛期,股市会异常发热,而美术品拍卖会就是美术界的股市,而拍卖成交价格和股市一样,是人间心理的指标。那些懂得艺术股市的人,会在接近顶峰时将手中有价值的存货抛出,以获得最高利润,这就是所谓的泡沫美术。
柯布西埃收藏品的天价
1989年一位曾经是20世纪建筑巨匠勒·柯布西埃的友人,也是柯布西埃艺术的收藏家的遗孀,向世界寻找整体接受(即一次性买断)她手中这批柯布西埃收藏品的买家。这个消息来到日本,结果大成建设株式会社经过讨论决定买下这批柯布西埃的藏品。买下的理由有两点,一是柯布西埃对20世纪建筑的巨大贡献,二是柯布西埃的思想对日本近代建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些藏品的数量是两百多件柯布西埃的绘画、雕刻、广告和工艺等,购买所花经费为25亿日元,这是1991年的事。
为此大成建设株式会社在1992年11月专门设立了“大成画廊(GALERIE TAISEI)”,保管、研究和陆续展示这些藏品,10年来确实给日本建筑界和青年学生很大影响,但是我想原收藏者一定对以如此高的价格售出感到满意,这应该说是懂得艺术股市的漂亮成交,然而在日本泡沫经济顶峰之后,再也不会有同类事情发生。
波普绘画《发带少女》天价
1994年开馆的东京都现代美术馆,建筑本身就是泡沫经济时定下的项目,在开馆时新闻报道说,东京都现代美术馆购买了3500件高额绘画,所谓高额是指在欧美艺术市场上从未有过的价格,那么美术馆方面是如何到手这些绘画作品的?报刊揭露了美术馆,曾经从东京一家不大的细见画廊那里,购买了美国著名极少主义艺术家的一件作品,其实是细见画廊知道美术馆要购买作品的名单,然后专门去美国寻找,到手之后再转卖给美术馆,所以“高额”就是这样形成的。
东京都现代美术馆属于东京都公立美术馆,其资金来源于公民的税金,所以报刊将这一“水面下”的交易丑闻公布出来之后引起公愤,细见画廊在东京的事务所被迫关闭回到京都老家。
东京都现代美术馆是日本最大的美术馆,地上和地下各三层,面积为33500平方米,总工费花去415亿日元。对热爱艺术的东京都人来说,花如此多的经费建造美术馆可以接受,但美术馆方面花了6亿日元,买了美国波普画家利希藤斯坦的《发带少女》,作为美术馆的顶级收藏,并且在开馆当天展出,便很难让他们接受。不仅如此,作为开馆还一并购买了480件藏品,花去65亿日元。
荣光的现代美术馆神话破灭
在日本,与现代美术同春秋的人士,没有不知道东京池袋有家SEZON美术馆,当1998年某一天,传来SEZON美术馆在半年之后即1999年初将关闭的消息时,我和所有美术界的同行都感到震惊,因为SEZON美术馆被认为是日本现代美术馆的神话。所谓神话是指,在如此商业的百货店里经营一家纯粹现代的美术馆,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从SEZON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可以看出其对日本当代美术界的贡献,该馆前身西武美术馆1975年9月开馆,开馆展为“日本现代美术之展望”,全面了解战后美国现代美术的“美国现代美术的巨匠们”和“杰士伯·琼斯回顾展”,俄罗斯先锋艺术集大成的两次“艺术和革命展”,以及现代美术的超级明星约瑟夫·波依斯来日受到年轻艺术家们狂热欢迎。1989年10月以后的展览规格像日本其他地区的公立美术馆一样正规。在那之后划时代的美术展览不胜枚举,这些展览有:蒙特里安、柯布西埃、荷兰风格派、阿尔托、包豪斯等。
SEZON集团的统帅堤清二的美术理念,是与20世纪的时代同步,面向大众,把美术馆作为“时代精神的根据地”。SEZON美术馆的关闭,是对时代潮流敏感的反应结果,从入馆人数的减少,馆方判断出观众对现代美术的关心程度,一是各地方美术馆对现代美术的普及程度提高,然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以社会主流艺术为对立面的另类艺术出现,夺走了年轻人的心。
关于SEZON美术馆的存亡,在日本主流艺术界人士中有一番争论,有人认为,即使尽一切办法吸引观众,但是面对作品方法的结果还是一人一人,美术不是为了万人,但是也不想只是为了一人。入场人数恰恰反应了美术馆的价值在大众中的存在程度,尽管美术馆宣布闭馆的消息之后,各方人士想尽一切办法,但结果是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这一事实让人思考一个问题:现在美术馆是否必要?
公立美术馆同等命运
SEZON美术馆是属于SEZON集团的一部分,属于民营企业,然而公立美术馆和博物馆同样面临危机。
有很长历史的上野公园内的东京都国立博物馆,也由于缺少经费从公立变成法人体制,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本来应该在国立博物馆中展出的重要文物展览,却被一些新闻社或报社操办,在同一个公园内的东京都美术馆举办。因为和新闻社或报社联手,可以免费刊登广告,这样有很大的集客效应,从门票和销售画册等印刷品来支付巨额保险金以及其他费用,然而最终目的还是想盈利,这就是国立博物馆受冷落的原因。
东京都写真美术馆也是公立,然而现在每年由上边所拨的预算等于零,因此被迫出租展场,然而这些是一般民众所不知道的现状。
画廊纷纷撤退
在日本现代美术的鼎盛期,有一些屈指可数的画廊,比如曾经有着几百家画廊云集的银座,就有像“镰仓画廊”这样现代美术的名门画廊,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美国极少主义音乐巨匠菲力普·克拉斯来日本演出歌剧《海边的爱因斯坦》时,当时担任舞台美术设计艺术家的展览。
佐谷画廊也是现代美术名门,也于2000年2月关闭,结束18年活跃在日本当代美术界的历史,撤退到把自宅做画廊的程度。有时在艺术博览会上仍然可以看见这些画廊的名字,然而展出空间已经大大不同以前。而有相当丰富经验的画商佐谷和彦认识到,美术迎来空前的转换期,需要改变的东西很多。尽管画廊主已经对处于冰河期的美术形势有相当认识,然而改变此类画廊的状况谈伺容易。这些画廊把自己经营的美术品作为艺术市场的主流艺术,确实,这些画廊发掘新人,他们的主要客户是日本各地的美术馆,然而当这些美术馆的经费大大压缩之后,日本画廊就失去最大的客户,加上整个日本国土消费情绪极其低下,全国畅销有关“日本沉没”的预言小说时,根本无人再去问津绘画的价格,画廊倒闭或撤退已经在所难免。
波普绘画《发带少女》在东都现代美术馆展出情景/1994年
寻找艺术市场新大陆
在如此退潮的美术市场,到那里去寻找生存空间?年龄在30至40岁左右的中坚画商,在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而艺术的新大陆就是中国。一些有着两代人经营的老牌画廊,早就注视着中国,比如银座的东京画廊,是最早购买中国前卫艺术作品的画廊。东京画廊知道艺术市场的行市,只有等待时机,才会有最高的商业价值。那么什么时候才能有他们期待的价格?那就是当中国泡沫经济达到顶峰时,即像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样的情形在中国出现。艺术拍卖市场上中国古典绘画和现代艺术品的成交价格,是日本画商和经纪人预测中国艺术市场的最佳指标。东京画廊已经在北京寻找到新的展出空间,他们说决定下来的理由,是因为200多平方米的空间有如此便宜的价格难以想象。然而真正的原因是,就像欧美的重要新闻媒体从东京撤退向北京转移一样,世界艺术的中心也开始悄悄向另一个经济大国转移,那就是中国。
(图片均为本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