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亿美元说我没犯罪好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田芸)

给一亿美元说我没犯罪好吗?0美国万国宝通银行的一位执行官曾向美国最大的证券公司美林公司的王牌股评师布罗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美林为什么突然把那个名为GoTo.com的半死不活网络公司的股票评级进行了提升?除了高额酬金,GoTo还有什么让你们这么感兴趣?”

“没什么了。”这是布罗杰的答案。

除了高额酬金以外,再也没有什么让布罗杰他们感兴趣的GoTo还是调动了美林公司的极大热情。2000年GoTo曾打算在欧洲增开分公司,为此所进行的私募需要一个投资银行来与其合作。据GoTo的一位财务总监透露,美林投资银行部经理托马斯·马祖卡(Thomas Mazzucco)曾向他保证,如果GoTo能把这项业务交与美林,他们的明星股评师布罗杰一定会让GoTo的股票好卖起来。

说到做到,为了提前博取GoTo的欢心,美林不久便将GoTo的股票评级从“中立—强力买进”级提升到了“增持—强力买进”级,并对GoTo的竞争对手looksmart的股票进行了降级。一起一落,使GoTo的股价飞速上扬了20个百分点。可是这样的一番苦心并未能帮美林赢得GoTo青睐,不久后,美林得知,在这次与GoTo的合作竞争中他们败北了。愤怒之余的美林以“股价太高”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理由,将GoTo的评级又降了回去,狠狠地报复了一把。

短短的四个月内,美林对GoTo的评级反复起落,这在不明就里的老百姓眼里看来多少有些莫名其妙,不少人因此损失了上百万美元,纽约的一家律师事务所代表在2001年1月11日至2001年6月6日之间买入GoTo普通股的投资者因此向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院提起诉讼,他们要求美林付出高达20亿美元的赔偿金。

实际上,对于美林来说,GoTo只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汤姆生(Thomson)金融证券数据公司的一组数据显示:美林公司从1997年开始,先后帮助20家网络公司上市,而这20家中有15家的股价最后都落入比上市价还低的低谷中,甚至更有2家已经关门大吉。网上宠物商店Pets.com公司是最惨的一个。在短短10个月中,它就从刚上市的6600万资产沦落到被迫关闭。一位旧金山商人因此亏了2000美元。事后,他大惑不解:“真不知道,美林证券怎么会认为这是一家好公司,还要帮他上市,并把他们的股票吹得天花乱坠?”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理解。要知道仅仅代理这家公司的股票,美林公司就赚取了460万美元酬金。而且根据汤姆生公司的数据,这还仅仅是美林公司赚取的一小部分而已。其实,自1998年以来,上市公司尤其是那些与互联网有关的公司就已经和华尔街的券商们达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上市公司将其业务交给券商的投资银行,而证券公司的另一个下属部门——诸多翻云覆雨的股评师则负责将这个公司的股票吹捧上一番,投资银行获取高额佣金的同时,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也立马翻番。在华尔街的内部世界里,这一场两相获益的交易一桩又一桩地进行着,酿制了华尔街内部的“潜规则”。

对美林的调查开始于2001年6月。在10个月的调查中,执管调查的纽约州司法部长埃略特·斯皮策抽查了3万余文件和私人邮件,获取了一系列证据,说明美林的确不干净。

美林的一个分析员,曾经对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管理大为不满,说该公司的股票简直是“一堆垃圾”,但鉴于此公司是美林的投资银行的一家大客户,他还是把这个公司的股票评级提到了一等。

相同的评论还被其他分析员用于不同的公司上。比如说,24/7Media的股票曾被称为“狗屎一滩”;再比如说,Excite@Home的股票被说成是“可怕的废物”,但毫无疑问,这些股票依然都得到了美林股评师们在公众面前的大肆吹捧。斯皮策说,出现如此状况,并不是全因为股评师本人没有职业道德,美林公司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公司内部对其股评师也拥有一套自己的评测标准,这套标准的依据不是股评师们作出评论的科学性,而是以这个人的评论能为公司带来多少收益为准。”“比如说,评测中心的头曾经写信给他下属,说道:我们想要再次衡量你对公司投资银行作的贡献……请就你的股评工作提供一个完全而详尽的报告,尤其是你扮演重要角色的那些股票评级……”

斯皮策搜集的这些证据使联邦法院作出判断,4月8日,纽约州最高法院一纸禁令,勒令美林从19日起在其所有股评师的报告中都必须作出如下说明:在过去三年里,美林是否与其推荐的上市公司有过投资银行业务的来往,现在关系如何,将来又是否打算有这一方面的合作。并且,由于在评级过程中,大部分股评师都只作出强力买进和增持两个级别的评论,而对那些表现不佳的股票避而不谈,最终造成了投资者错误地过分看好股市行情。鉴于这种状况,法院也提出解决办法,要求所有的股票评级系统中各档评级的百分比都必须公开。

更多的股民卷入了对美林的控诉。压力使美林公司总裁大卫·柯曼斯基(David Komansky)在4月26日公司年会上公开就此事道歉,但还是拒不承认公司本身做了错事。5月11日,美林和法院终于达成了协议,美林掏出1亿美元的罚金,并发表一份可以概括为“抱歉,我们被抓了”的道歉声明,官司完结。

1亿美元不是一个小数字,它占去了美林去年5.73亿美元总收益的将近1/5,可能成为由证券公司赔付的数额最巨大的一笔赔偿金。然而,1亿美元买来的结局是否真的代表一个真正的最终结局?

斯皮策说,美林案无疑是“以华尔街最受人们信任的名字作出的对信任的最令人震撼的背弃”。美林是一个代表,他的背后还有谁也说不清的相同故事。据美国证监会4月25日公布的一项调查记录表明,股评师和投资银行“捆绑运作”,从而造成股民们无端亏空的案例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股民们以为自己看到了几个坏苹果,而实际上,他们面临的是一筐坏苹果。”目前,检察官也正在对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索罗门美邦、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贝尔斯登以及UBS潘韦伯证券等一系列美国著名的大型证券公司进行调查,并发去了传票。而4月8日法院对美林作出的规定,也将适用于华尔街所有的证券公司。

在以后的日子里,什么能使你再次对华尔街的股票推介充满信任呢?“正处于发展之中的独立研究者。”美国证监会前委员亚瑟·拉维特(Arthur Levitt)回答道,目前美国两家独立的股评小作坊阿格斯研究公司以及先驱集团正在试着开展一新的名为“站在投资方”的服务。更多投资者也开始相信,自己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也是可行的。历史好似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

美林案令人感兴趣的地方是,法院是在和美国证监会毫无关系的情况下独立介入的,证监会多年以来未能打破的华尔街“潜规则”在法院强有力的干涉下露出了马脚。

给一亿美元说我没犯罪好吗?1

美林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