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圆桌(19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包包 翁海贞 八斤 Harold)

春季到杭州来跳湖

包包 图 谢峰

张爱玲《天才梦》中说她小时候写过一部关于女郎失恋自杀的小说,被她母亲批评,理由是要自杀的人不会坐车从上海到西湖去自溺。事实证明她母亲判断失误。

杭州本地的一份报纸上有报道,说是今年三四月份来杭跳西湖寻短见的人数已达数十人。研究表明,春天的气温和空气湿度让人的精神容易疲惫,烦躁不安;而且春天多雨,天气阴沉,气压下降时,人往往会陷入沮丧抑郁的精神状态。有句俗语“油菜花黄,精神发狂”。报道中还提到,跳湖者中以女性居多,大约占90%,其中恋爱或婚姻受挫的又占80%。余秋雨在散文《西湖梦》中有极肉麻的一句——“也许是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避不开它”,很适合刻在那些自杀成功的不幸女人的墓碑上。

之所以特别强调自杀成功,是因为近两年,跳西湖者自杀未遂居多。西湖水只有两米的深度。原先湖底还沉淀着千年的淤积,跳下去软绵绵地,蹬一两下便陷了进去,越是挣扎陷得越深,最终被困而死。上个世纪末,西湖得到很好的治理,让人沦陷的淤泥得到疏浚,现在正作为无公害肥料骄傲地栽培着蔬菜水果。跳湖人数骤减估计与此有关。拷贝电影经典情节缓缓走入西湖深处或是在苏堤的锁澜桥上眼睛一闭180度转体“咕咚”一声跃入西湖的人们发现自己根本沉不下去,还惊动了周围的游人、市民和警察,被从水中拖出时,当真是狼狈不堪。最值得同情的反倒成了西湖区公安局各街道派出所的民警。

生活圆桌(194)0

我始终认为,山水过于秀美,神话过于曼妙,咏叹过于动人,导致了西湖对外来者的致命吸引,令其由此产生幻想综合症,美其名曰“西湖情结”。自绝于西湖,是将这种情结发挥到了极致。有一次和几个同为外地杭州人的女友坐在西湖边的茶楼上喝茶聊天,毛骨悚然地发现大都曾“热衷”于跳西湖,有为自己设计了失恋后跳西湖场景的,有在热恋时突然逼男朋友跳西湖以试探对方有无为爱视死如归的决心和勇气的。还有一位四川妹子更夸张,十几岁的时候读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读到一个鬼故事,说的是明朝一位书生和一位歌妓,双双跳西湖殉情。几百年后的月明之夜,还能看见这一对璧人立于船头,一个吟咏,玉树临风;一个吹箫,亭亭玉立。她深感西湖殉情真是风月无边凄美绝伦,从此向往不已。好在交了一个务实得不得了的男朋友居然还嫁给了她,才落得在茶余饭后谈论别人跳湖自溺的下场。

今年报纸上登过一个跳西湖殉情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对外地的老年夫妇。老太太癌症晚期,时日无多,老先生无法承受生死两茫茫的寂寞孤单,便相携到西湖悄悄地结束不幸的生命。只结局有点戏剧性,带着点黑色幽默的凄怆:老太太经抢救活了过来,老先生却永远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相面术

翁海贞

英文单词里supermarket是超级市场,superman是超人,superstition却是肤浅迷信,看到这词我想起来的就是相面、风水之类的玩意。然而不久前印度教育部在反对声中设立了占星术专业的硕士学位,我也恰好读到了德国的大哲学家们论及相面术的文字。北大的一位教授写道:“黑格尔把逻辑学当作观察理性的知识,与其他实验科学并列,殊为奇怪;最可奇怪的是,他把面相学和骨相学作为对自我意识进行观察的知识。”不只是黑格尔以学术的眼光来看待面相学,在他之后叔本华仍那样干,他之前则有康德。

首先要说明的是相面术的合理性:“神态甚至是不由自主地与内心活动相伴随的,它由于经常的重复会逐渐成为固定的面容。”这是康德说的。叔本华的论据大致如此:“秀美敏捷的外表是岁月刻画的结果,由于脸部无数次飞快地收缩舒展,便表现出性格特征来。”康德的类比更加有趣:“如果一只表有一个招人喜欢的外壳,那么人们并不能由此而肯定其内部也是良好的;但如果表壳做得很差,那么可以相当有把握地断定它内部也不很妙,因为工匠总不会因为忽视了花费功夫最少的外壳,而使一个精细考究地加工出来的产品蒙上坏名声。”

叔本华先大肆说了一通相面术的现实性合理性,继而说了它的局限,但是接着他又给了它一条活路:相面相不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但是看得出他是否聪慧;要成功地观看一个人的相貌,首要条件是保持纯粹客观的观点,这样只有第一观感才能提供纯客观的评价。也就是说已经熟识的人之间相面术是不奏效的,只有陌生人之间可以使用。谚语里的“日久见人心”按叔本华的意思就是“时日愈久愈益受骗”。而且以盈利为目的的相面者也是不可靠的。叔本华因而建议你把对某人的第一印象好好珍藏起来,什么时候对方的变化要动摇他给你的第一印象时,要提高警惕,不要贸然地放弃第一印象,因为只有那时你是纯粹客观地看他的。

“观察人的才智比观察人的道德品质要容易的多。”刚读完叔本华的这篇文章我背着书包去逛一家书店。店员在门口要求我把包寄一下,可我分明看到书店里有女生背着书包,没来得及看是否有背着包的男生。我顿时理会为她对我外貌观察的结果是我像极了小偷,于是扭头就走,不买他们店里的书了。

回头再看叔本华这话,那就是该店员按照她的相面术觉得我的道德品质不可靠,我按照我的相面术觉得她的才智不高,不足以判断我的道德品质。而感谢叔本华,我的判断比她要容易,我不该苛责她。感谢叔本华,感谢哲学——我的气消了。

完美存档

八斤

中学时候,困扰我和几个朋友的古怪问题之一就是“人到底有没有可能预见自己的未来”。最让我们迷惑的是:假如确实有可能具备这种能力,那么人们在预见到自己的未来后是否会刻意地改变它?如果可以这样改动,原先所预见到的未来岂非又不是未来?

这些想法显然和当时看的各种幻想故事有关。有篇叫做《时间布》的童话我到现在还有印象。一个男骇在偶然帮助了一个老头后得到了一块“时间布”。老头告诉他不要随便把时间布卷到未来的刻度上,但已经厌倦了学校生活的男骇还是把时间布往后卷了几年。于是男孩发现自己长大了,继承了一大笔遗产,正在过花天酒地的生活。突然有一天出现了一个来暗杀他的刺客,男孩吓得又把时间布往后卷了好多,结果发现自己变得一贫如洗,流浪在街头。男孩不服,继续卷动时间布。他变得越来越老,但落魄的状况依然如故。最后时间布在一阵旋风中卷到了尽头,男孩的生命也结束了。

后来我发现这个故事有点像巴尔扎克笔下怪诞的《驴皮记》的童话版。不同的只是巴尔扎克的驴皮会随着拥有者的欲望的实现而缩小,当它消失时也把拥有者的生命带走;这样的神物显然是给那些早就不打算活的家伙预备的。星新一或许也看过《驴皮记》,他那篇短短的《还乡人》讲述的是:一个人得知自己家族里的人注定都活不过40岁,于是他开始尽情挥霍放纵。当他终于心如死灰地返回家乡准备等死时,他得到了去世的母亲留给他的一封信。母亲在信中告诉他:为了打破家族的宿命,她和别的男人通奸生下了他。信的结尾是:“我的娘家也多是长寿的人。所以,你不必有任何忧虑。我想你一定会高兴,一定会感谢妈妈的。”

当这些故事诞生时,还没有像今天这么多的RPG游戏。在游戏里,假如我发现少吃了一口烤乳猪会让我送命,我一定会调档回来再多买它十几头乳猪。浮士德曾感慨:“多美呵,请你停一下!”如今看来这很像是在调出系统选单找个地方存档。现在看看中学时的疑惑也不算什么问题:假如人人都可以预见未来,那么大家的未来也都会变得差不多,都是手持攻略打出的完美存档。不过,也并非所有的人都会满意天下无敌的爆关存档,尤其是在游戏都已经越来越讲究多结局的今天。当年借助“女性之力量”,浮士德飞上了天堂,应该算是个不错的结局;但如果人生真如游戏一样进退自如,难保他不会重新再调一次档,体验一下下地狱的感觉。

厕所心理学

Harold 图 谢峰

在这个恋爱的季节,总有人喋喋不休地谈论爱情,引得学者们也用理性的方法分析爱情,比如有所谓“类型论”,还有出名的热情、亲密、承诺“三因素论”。但这些理论学究气太浓,属于“爱情形而上学”,没有可操作性。

新近出现了一派,可以叫做“厕所学派”,他们说恋爱进入实质阶段之前最好要到对方家去借用厕所方便一下,如果排泄的自然顺畅,既不拉稀也不便秘,就是段好姻缘。他们认为排泄的好实际上代表人潜意识里很放松,有安全感。如果这家连最私密的厕所都不让人紧张了,还有什么会令人不安呢?

“厕所学派”一定是深刻分析了现代人的基本需求和爱情的实质,才创造出这种既有说服力又简便易行的办法,不经推广就流行起来,以至于更换坐便器成了中国家居装修的起点和重点。

李碧华说考察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要去看厕所很有道理。记得《鳄鱼邓迪》里有一场戏,说邓迪被带到纽约住进最高档的酒店,进了豪华卫生间看到并排有两个坐坑,反复琢磨也搞不明白多余的那个坑到底有什么用。邓迪对纽约来说是来自蛮荒的另类,他的诧异和懵懂源于文化差异,有点像刘姥姥在贾府品尝工艺复杂的茄子。后来我有机会考察蛮荒大洋洲几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经历了同样的文化差异。我特地在他们的厕所流连,发现他们的文明居然也进步了,不仅用上了TOTO,还专门为残疾人准备了特殊的坐便器。

过后我又有一点担心,如此文明是文明了,邓迪不需要在荒天野地里冻屁股了,却同时也丢失了原来文明的特征和记号,这样下去全世界都文明了,厕所岂不最终都会变成纽约的那个样子?

这个黄金周去楠溪江旅游,我在一个明清古村落里见到了从来没见过的一种厕所:正对街口搭了一个棚子,摆着一口大缸,缸上是一块木版,木版中心挖了个洞,就是坐坑。这种厕所简便实用。后来在雁荡山又看见类似的厕所,但是规模更大,长条木版上并排有大小不一四个坑,照顾到如厕人屁股规模。如厕的人之间没有阻隔,可以边如厕边聊天,看见路过的村民还可以挥手打招呼问“吃了吗”,厕所能够设计得这么优雅大方我还没有见过,看来我原来的担心是杞人忧天了。我那个在温州当过兵的同事还向我讲了—个他们连长的故事,说有一次他们连长去如厕,见一排坑上坐了一位妇女正在用劲,连长忙转身想走,那妇女倒热情,指着身边空着的坑位招呼连长说:别走呀,还有一个空着呐……

生活圆桌(194)1

上一篇: 寒冷的夏天
下一篇: 读者来信(19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