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园主人藏画记

作者:李晶晶

(文 / 李晶晶)

​长春园主人藏画记0( 崔子范《春风送暖》 )

1984年的夏天,刚从天津大学化学系毕业不久的王沅每天一早背着梯子、提着颜料来到北京西琉璃厂,给这儿的老牌坊重新上色画图。一周下来,王沅得了500块钱劳务费,这是他第一次靠画画赚来钱,于是他给弟弟买了辆自行车。王沅爱画却无缘进入正规的美术院校,家中长辈认为这不是正途。画牌坊的本事,是他自小随曾祖父学来的。王沅的曾祖父是著名的古琴大师、画家,为王世襄夫妇的古琴老师,1954年与张伯驹、溥雪斋、管平湖等人发起组成了北京古琴研究会。

没能成为美院的科班生,一直是王沅的心结。毕业后,他拜天津美术学院的孙奇峰老师学画。孙奇峰曾先后师从徐悲鸿、黄宾虹、李苦禅等名家,擅山水、花鸟画。王沅不是“安分”的学生,学画之余还在琉璃厂龙凤斋当学徒。“老板是北京宣武区的中学老师,他的店里什么都经营,古董、字画、手表、珠宝一应俱全。”王沅向本刊记者回忆,“我的很多基本知识都是在他那里学到的。那时候,真自己拿那么多钱去买货的人,他应该是北京市第一。当时他生意多,常让我四处送货。时间久了,觉得我悟性高,也值得信任,开始让我也跟着看东西。”

那会儿,琉璃厂店与店之间不串着。王沅说他当时年轻,没事时喜欢到各家聊天,这么一来,就把生意串起来。他说:“经常是从这个门进那个门出就能赚到很多钱。比如,你不说需要黄胄的画吗?什么样,给我描述一下,我就知道琉璃厂哪家店里有,拿过来,我就从中赚了三千五千的。那时候,我平均一天能赚1万元。”有一次王沅从一家店里出来,正溜达着,看着有人推着自行车也在这条街上转悠。他凭直觉认定有戏,于是上去搭话。原来推车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老师,想卖一些启功的字画,好去买彩电。王沅一听,知道机会来了。“他告诉我东西在家,我当时跟着就去了,我哪能等着明天呢。一般的人会说,您明儿带来我再买,这肯定就买不着了,机会一定是给勤快的人。”

一个卷子里面包着34幅字,都是启功写给那位老师的父亲的,要价1000元。王沅说,他要的这个钱,其实就是当时15英寸彩电的价钱,他觉得那些书法没价值。当时我特想买下,可又怕他看出我急于要买,加价或者不卖,于是假装砍价。他铁定必须1000元才卖的时候,我这心也就踏实了。这34幅启功先生的字,王沅说他到现在还珍藏着,他笑称自己那时是无孔不入地买画,“漏”也就是这么捡出来的。

王沅藏画有一个范围——只藏近现代绘画,不碰古画。其中缘由,他说了一个故事。“明四家”里沈周的画最好。他画一张画,上午拿到市井来卖,到下午就有5张到8张一模一样的在市面流通。买沈周画的人,目的不是为了这张画,是为了请人临摹。一张真画可能100两银子,一张假画只需给临摹的人1两银子,一张仿的画卖30两,他的利润就有29两。而当时一个普通百姓一辈子可能就赚100两银子,如果他有临摹画的本事,一天临摹10张画,就赚10两银子。所以在苏州当地,出名画家5个,临摹的人过千,就是这么一个局面。那时候仿制画程度到了一个沈周有100个临摹的人,有10个临摹得惟妙惟肖,就连当时人都看不出来的程度。那试想,这个画如果流传到今天,每一张都是原装原裱,以我们的水平绝对看不出来。就连谢稚柳先生也经常把真沈周看成假的,把临摹的看成真的。话说回来,今天很多专家说能鉴定,可他们里面没有一个人去临摹过沈周,又怎能大言不惭说鉴定古代画呢?

​长春园主人藏画记1( 林风眠《雪景》(1900~1991年作) )

王沅很有意思,藏画以10位画家的作品为主:“三座大山”徐黄齐(徐悲鸿、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林风眠、李可染、陆俨少、黄胄、潘天寿、吴冠中。在王沅看来,这个里面最伟大的一支团队,是林风眠带队的李可染、吴冠中,三位大师是师生。这次王沅拿出了一张林风眠的水墨《雪景》拍卖,画面简洁,不单纯依赖写生,而是用诗化的情绪去营造山水,因心造境。正如学生吴冠中曾对老师的创作提出他的观感:林风眠的画是抒情诗,蕴藏着深远的意境。正因为画中有诗,就不需额外题诗。

王沅所提到的“三座大山”:徐悲鸿、黄宾虹、齐白石则代表中国美术界的三面旗帜。1958年,新中国美术界的第一次大规模展览,就是三位大师的作品展。这次展览了也奠定了他们三位在新中国美术史的地位。王沅收藏的《老少年》是齐白石晚年特别钟爱的题材。雁来红这种植物又称“老少年”,齐白石曾题诗道:“四月清和始着根,轻锄亲手种蓬门。秋来颜色胜蓬草,未受春风一点恩。”对于宗祠老屋种植雁来红这段童年经历犹存记忆。这幅《老少年》纯以朱砂勾染与点画老来红,写意洋洋洒洒,又配上工细的墨笔画天牛,须端枝节与背壳上的圆点花纹分毫不爽。一静一动,使画面生机盎然。

​长春园主人藏画记2( 黄胄《收获》 (1987年作) )

王沅说,其实当你身体力行参与到艺术实践中的时候,你会对艺术本身有最深刻的认识。这也是我钟情于这10位大家作品的原因。我年轻时常去王世襄先生家玩,每次去时,经常会碰见他在那拆解家具,或者去和木匠学木工,而袁老师会把家具上每个榫卯细致地画下来。起初,我难以理解他们的做法,后来自己开始与画打交道,才真正明白,在你全身心参与的过程中,你会有自己对艺术的判断。你可以看到好的画作,最后一定是能在历史上留得住的。

王沅的藏画,除了在琉璃厂购买外,还有一部分直接购藏于画家本人。他说,自己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80年代末期,那些曾参加红军和抗战的老干部、老领导都还在世。他们都特别喜欢书画,像陈英、金岚夫妇(积翠园收藏为陈英夫妇书画藏品),姚仲康、潘峰、李楚离等,他们这个圈子有30多人。王沅说他嘴甜会说话,又会刻章画画,陈英夫妇的积翠园收藏章就是王沅所刻。老干部们都特别喜欢这个年轻人,与画家之间有个什么事儿都愿意托他去办。这么一来,王沅就与谢稚柳、程十发、唐云、陆俨少等人相识。

​长春园主人藏画记3

对于陆俨少,王沅有特殊的情感,在他长春园现有档收藏中,应该说陆俨少的画作最多,达百幅。70年代末,上海有位韩天衡先生,他的斋号叫百乐斋,用上海话说就是“百陆斋”,收有陆俨少的画作100幅。当时21岁的王沅听到这个消息,暗自发誓,一生中,也要存有百张陆俨少。1985年他在荣宝斋买下了生平第一张陆俨少,到35岁已收藏有百幅。王沅坦言,起初有些好胜争强的意思,可是在逐渐收藏的过程中,对陆先生的画有了不同的认识,他的笔墨水平很高。打一个比方,43开的一张纸,陆先生用一支中号山水笔,用小碟中剩下的一点点墨,就能拿这点东西,画出一幅精彩绝伦的山水画。

王沅告诉本刊记者,陆俨少在山水画中独创了两种新技法,一是“留白”,二是“墨块”。所谓“留白”就是以水墨留出白痕,这种白痕在陆俨少的作品中多数用来表现云雾,也可以被看成泉水、山径和浪花。留白要以墨色反衬,所以又创“墨块”法,以浓墨积点成块。1993年初,王沅第一次与陆俨少见面,“他给我画过一张山水画,写的我的名字。那是我第一次见他,也是最后一次。半年后,陆先生便驾鹤西去”。

​长春园主人藏画记4

王沅这次拿出了12张书画作品拍卖。他说,将要卖出的这些画儿,并非它们不好,收藏一定是有进有出,随着对艺术实践的加深,对画作的理解也会不断变化,收藏的方向也会有所调整。释出不合适自己收藏体系的画作,让它们找到新的主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长春园藏画

​长春园主人藏画记5

高猿长啸

杨善深(1913~2004)

​长春园主人藏画记6

词人韦庄有诗云:“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动旅情。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相传在巴东三峡中旅客闻到两峡山中猿鸣,听到第三声莫不垂泪。宜都山川记云:“峡长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绝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常常高猿长啸。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杨善深的绘画能继承岭南画派的独特风格,并在固有的基础上有所推展和发挥。他兼收“岭南三杰”之所长,尽为己用。在用笔上,沉稳厚健,运用随意,而无剑父霸悍之气。在情韵的追求上,较接近陈树人那份雅淡的文人气息。

蕉荫纳凉

张大千(1899~1983)

款识:癸未十二月,蜀人张大千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1941年张大千携弟子到敦煌石窟,精心临摹敦煌壁画,这些临摹汲取了六朝至隋唐人物画的艺术精神和创作技法。1943年11月,张大千历时两年有余的敦煌之行终告圆满结束,一回到成都,即引起巨大轰动,上门索画者络绎不绝,此幅《蕉荫纳凉》即创作于此时。尽管仍然是张大千精擅的传统高士题材,但线条、神态较之敦煌前有了明显区别。此幅中,高士线条的刻画既有敦煌石窟艺术笔墨痕迹,整体布局、意象的叠加、画境的营造却又打上了鲜明的张大千艺术烙印。高士身前的芭蕉,不仅是统一整幅画面必不可少的意象,其小写意法亦与高士的工写法形成极强烈的对比。将高士以概念化的形象置于山水林泉之间,正是画家希冀纵情于物外的情致所在。

和平

吴作人(1908~1997)/辛丑(1961年)作/款识:辛丑,作人。/钤印:吴。

吴作人师从徐悲鸿,曾参加南国革新运动。早年攻素描、油画,功力深厚;间作国画富于生活情趣,不落传统窠臼。晚年后专攻国画,境界开阔,寓意深远,以凝练而准确的形象融会着中西艺术的深厚造诣。他以“法由我变,艺为人生”的艺术观,循着“师造化,夺天工”的创作道路,继承和发展传统,为“中国水墨画”开拓了新的风貌。

云山图

陆俨少(1909~1993) /款识:季仁同志正之,壬戌七月,陆俨少写。

钤印:俨少、宛若、壬戌年74岁、晚晴轩。

陆俨少游历山水,从不苦做速写记录,他说:“我外出游历……只用眼睛看……要得山川神气,并记在胸。”他作画无论多大尺幅,也从不起草稿,提笔就来。”他作画用一支笔,从头到尾,中间不换笔,技法“近乎道矣”。

陆俨少擅长用长线条描水勾云,他的水纹描绘写尽了江波万态。他的勾云是以较细的拖笔中锋画云的阳面,以较淡而毛的环曲线条勾云的阴面。另外,画石每每空勾无皴,只用一根起伏变化的线条表现山石的结构,往往起笔墨迹厚重,直到墨色淡干飞白,才蘸第二次。 长春园林风眠主人藏画艺术齐白石美术张大千临摹陆俨少徐悲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