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第一位女总统迪尔玛·罗塞夫
作者:蒲实(文 / 蒲实)
( 10月16日,迪尔玛·罗塞夫(左)和巴西总统卢拉一同出席竞选集会 )
迪尔玛的选择
巴西总统大选进入第二轮时,迪尔玛曾面临一个难题:她必须表明对堕胎问题的立场,因为它与绿党基督教候选人玛丽娜·席瓦尔手中握着19%的选票有关,谁赢得这19%,谁就将获胜。席尔瓦是堕胎的坚定反对者,她的支持者很多是虔诚的福音基督教徒。
不仅是这19%的选民。10月初,几十万巴西人从全国各地汇集到阿帕莱西达——位于圣保罗市东边的小城,赶到这里的天主教大教堂为圣母节做弥撒。巴西近2亿人口中有73%的人信奉天主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国家。迪尔玛为此专程前往,作为一位曾在1964到1985年反对巴西军事独裁的马克思主义游击女战士,迪尔玛是无神论者,但她对这些朝圣者说,她崇敬圣母阿帕莱西达,尤其是身患淋巴癌后的最近这几年,她愈发虔诚。“她必须将她自己与这部分巴西民众联系在一起——宽容、随和,内心深处却保守的巴西人,教会在他们的世界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德国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巴西圣保罗大学访问学者奥里弗·施图恩克尔(Oliver Stuenkel)告诉本刊。
此时,竞争对手若泽·塞拉以个人婚姻史和迪尔玛亲密政治伙伴的腐败丑闻作为武器,向她发起了道德攻势。一向反堕胎的塞拉还曝出,迪尔玛过去曾表明她支持堕胎合法化,于是,10月13日,福音教会领袖们当面要求迪尔玛对堕胎问题做出书面承诺,表示这将决定他们的选举态度。10月16日,迪尔玛,这位致信福音教会,他写道:“我个人反对堕胎,并支持保留现行法律。”“如果我当选共和国总统,我不会主动倡议修改有关堕胎的立法。”
巴西圣保罗大学经济史教授米里安姆·多尔尼科夫(Miriam Dolhnikoff)由此向本刊记者这样表达他的感受:“迪尔玛为实现选举目标改变了她的立场,我个人对她的立场深感失望,但我不代表选民的大多数,她采取了完全务实的策略。”
独立之路
1994年,迪尔玛的第二次婚姻发生变故。巴西著名记者路易斯·卡尔瓦霍·马克劳夫(Luiz Carvalho Maklouf)曾花了21年调查劳工党政府。在他的葡萄牙语版《迷航时代:罗塞夫如何以及为何成为卢拉的总统候选人》和《武器与男人:罗塞夫所受的政治教育》两书中,披露了迪尔玛的这段感情。这一年,迪尔玛发现另一个女人怀了她的丈夫、也是她的政治伙伴卡洛斯·阿罗若的孩子,这个孩子在一年后出生。他们虽又和好,并一起共同生活了6年,但2000年,迪尔玛最终独自搬进了一所出租公寓。
这是一段近30年的婚姻。1969年,游击队员迪尔玛在里约的一次武装组织会议上与阿罗若认识,阿罗若当时是巴西共产党员,1964年曾入狱。迪尔玛与阿罗若开始约会时,31岁的阿罗若已是“武装革命先锋游击队”的领袖,他有明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纲领:武装革命,建立工人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1970年,两人先后因颠覆罪入狱,迪尔玛遭受拷打,但始终保护着阿罗若。1972年她出狱后被学校开除,搬到巴西南部的阿雷格里港市,经常探望仍在服刑的阿罗若,直到他出狱。之后,迪尔玛重新上了大学,1977年从经济学专业毕业,进入南里奥格兰德州的政府统计部门。1979年,军政府宣布恢复多党制,政党开始重新活跃。迪尔玛与阿罗若共同参与创建了著名左派领导人布里佐拉领导的民主劳动党,阿罗若连续12年任该党州副主席,迪尔玛的第二份工作就是在南里州立法委员会中做民主劳动党党员的顾问。
1985年,民主劳动党推出的候选人阿尔修·科拉斯赢得阿雷格里港市长大选,很多竞选纲领与施政纲领都是在迪尔玛和阿罗若家中商议形成的。迪尔玛被任命为市财政局长,这是她的第一份行政职位。1988年,迪尔玛辞去职务,为丈夫阿罗若助选市长。结果,阿罗若失败了。1990年,阿尔修·科拉斯当选南里州长,迪尔玛被任命为能源与通讯厅厅长。
2000年迪尔玛离开阿罗若,独自搬进出租公寓,这不仅意味一段婚姻的完结,也意味她的政治生涯就此成为完全不依赖于男人的独立之路。2000年,迪尔玛退出民主劳动党,加入工人党。她任南里州能源厅厅长期间,将电力部门的供电能力提高了46%。她曾赴巴西利亚向卡多佐政府发出警告,如果不加大对能源生产和输送的投资,巴西将会有全国性的停电危机。她务实的作风很快进入正准备参加总统选举的卢拉的视野。圣保罗大学教授米里安姆告诉本刊:“迪尔玛的政治轨迹很独立,在这个意义上,她与智利女总统巴切莱特有相似处。相比之下,拉美第一位女总统,伊莎贝拉·庇隆则完全依靠丈夫的力量,她还不是独立的女人。”
接班人
2008年,迪尔玛正式被提名为劳工党总统候选人。“我们看到,她的支持率戏剧性地飙升。”中国社科院拉美问题研究员徐世澄对本刊说,“一开始,她名不见经传,支持率只有2%,而对手塞拉高达38%,直到选举中期,塞拉的民意测验支持率都一直高于迪尔玛,以至于塞拉曾宣称,‘能够不费吹灰之力打败她’。而到今年7月,迪尔玛已经赶超塞拉,第一轮大选之前,她的支持率超过50%。迪尔玛的形象也在这两年中焕然一新。她不仅减肥12公斤(也有她刚做完淋巴癌手术的原因),而且发型、衣着也被媒体津津乐道,说一向不打扮的她有了女人味”。
人气攀升的原因已有公论。往返于德国与圣保罗之间的巴西问题专家斯图恩科尔告诉本刊:“在巴西政治分析家之间流传着一句玩笑话:伟大的卢拉总统是如此受到巴西人的爱戴,以至于他如果想要指定一头山羊作为总统接班人,这头山羊也能当选。”卸任时,卢拉总统达到了他权力的另一个巅峰:拉美最大的经济体正强劲增长,就业机会不断增加,人民收入显著提高,这个历史上曾在全球经济震荡中差点崩溃的国家,却在2008年最后一批进入经济衰退,又在2009年头一批走出衰退的阴霾。这时,他功成身退。他无疑能够将他极强的个人魅力投射到他所选定的接班人身上。也许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他为什么选择迪尔玛?
2001年6月,迪尔玛手提一个小笔记本电脑,有些羞涩地出现在卢拉和他的能源专家团队面前。她受邀参加卢拉预备政府的能源政策讨论。卢拉的密友、两位最重要的能源和环境专家都认为,能源部门私有化是导致巴西能源问题的主要原因,她带来的是与私有部门打交道的实践经验。卢拉回忆说:“她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我当即感到,这正是我要找的能源部长。”
迪尔玛是新工业政策的支持者。她坚持巴西应有国内石油储备,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应在巴西勘探和开发大型深海石油储备,建立P-51和P-53平台。她还坚持巴西应有自己建造石油平台的能力,要求把平台的国有化率从15%提高到60%。她由此遭到很多批评,因为这大大提高了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成本,这其中也会滋生腐败。但是,石油开发和海上平台工业将为巴西提供4万多个工作机会,提高巴西的国家自主科技水平。卢拉支持她。
进入内阁的迪尔玛不介意与他人争论对立。在10月3日第一轮大选中排名第三的席尔瓦就曾与迪尔玛势不两立。路易斯·卡尔瓦霍·马克劳夫在《迷航时代》中写道,两个女人同在卢拉的第一任内阁中,罗塞夫相信,必须紧急加大对能源供应的投资,才能避免2009年的全国大停电。环境部长席尔瓦是位环保主义者,她的同事曾为保卫亚马孙河的环境而遇刺,她坚持阻碍几处大型基础建设工程,包括亚马孙河大坝,担心生态遭到破坏。她们之间的冲突很激烈。有些被边缘化的席尔瓦最后辞去部长职务,离开劳工党,组建了绿党。迪尔玛的善变、强硬和不容争辩的霸道,也众所周知。
卢拉总统曾被媒体问及,他8年任职期间对巴西的认识。他提到了完成公共投资项目的困难。他说,他总是发现,当他终于摒弃繁文缛节说服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合作的时候,4年任期已满。各种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从道路,港口和机场建设到排水系统和发电站,任何一项工程随便都要花费“5年的时间解决各种问题,再花两年时间来实施完成”。他总结道,“总统不能按意愿行事,只能尽力而为”。或许正因如此,迪尔玛的务实和强硬作风所保证的推进公共投资项目和经济增长计划的执行力,给卢拉留下了深刻印象。
时势造人。虽然受到卢拉赏识,迪尔玛当时还不是内阁中重量级人物。2005年,巴西媒体披露了巴西邮政电报公司的贪污丑闻,从而引出了涉及数百名政府官员的连环腐败丑闻案。时任总统府办公厅主任的迪尔塞乌被指是“红包”事件的幕后操纵者,他主动请求辞职。随后,劳工党财务主管、秘书长和劳工党主席相继辞职,财政部长帕洛西也卷入腐败调查。卢拉政府的执政联盟面临瓦解,此时卢拉任命迪尔玛为总统府办公厅主任。2006年,卢拉在总统大选中连任后,迪尔玛就距离权力顶峰更进了一步。■ 第一位巴西巴西历史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卢拉总统巴西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