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什内尔:改变阿根廷
作者:俞力莎(文 / 俞力莎 蒲实)
( 10月29日,阿根廷前总统基什内尔的灵柩运回他的家乡安葬,现任总统克里斯蒂娜为丈夫祈祷 )
2003年5月25日,刚就任阿根廷总统的基什内尔在国会发表就职演说。他提出,在经济上,将逐步脱离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方向,选择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来挽救阿根廷;在对外关系上,不再一味迎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而与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建立战略联盟。充分展示出自己与过去的当权者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此时,他接手的阿根廷刚刚从一场严重的经济衰退中复苏:57%的贫困率,20%的失业率,1600亿美元的债务,混乱的银行体系,糟糕的国际信誉,以及国内政治分裂和社会治安恶化——百废待兴。
基什内尔来自南部偏远小省,其貌不扬,还有点斜视,看起来毫无领袖魅力。他赢得总统大选似乎就是个意外。如果不是前总统梅内姆在第二轮退出选举,如果不是梅内姆的反对派力挺基什内尔,他绝不可能凭着22%的选票就问鼎总统宝座。他在圣克鲁斯执政12年的优良政绩是他最雄厚的资本,而这个小省的人口不过20万。
就是这样一个总统,决意改革。在基什内尔的前任梅内姆总统执政期间,阿根廷在美国的要求下全面实行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经济与货币政策主权事实上完全交给美国。阿根廷中央银行降格为“美联储阿根廷分行”,本币比索成为“换了头像的美元”。人们曾讥讽说,阿根廷是“由梅内姆管理,由布什掌权”的。他们迫切盼望着一位能够独立自主的总统,让阿根廷的命运掌握在阿根廷人自己的手中。但改革不易。“他不仅要与富有权势的财团抗衡,还要抵制住大部分经济学家的反对意见,他们坚持认为,基什内尔的政策将会把阿根廷引向灾难。”美国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马克·韦斯博若特这样告诉本刊。
“一个巨大的挑战来自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马克·韦斯博若特说。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美国向中低收入国家施加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际上对阿根廷的经济危机负有重要责任,它支持了许多糟糕的政策,包括高估了汇率,伴随着的是在利率上升情况下不断增长的负债率。而当阿根廷的经济不可避免地崩溃后,它却没有提供任何帮助,反而设置了一系列可能阻碍经济复苏的条件,试图为外国债权人获得更多权益。”2003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阿根廷政府签订了为期3年的债务重组协议,条件是阿根廷要进行国有银行私有化、公共服务业调价等改革。但在2004年6月,它中止了对阿根廷的支持,原因是认为阿根廷没有根据它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改革,双方在货币和财政政策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分歧。
“战役由此进入了高潮。基什内尔决定不再受制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步骤实现经济复苏。这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举措,还从未有过一个中等收入国家敢于拖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务,因为它具有中断贸易信贷的权力。没有人知道接下来的事态会如何发展。”马克·韦斯博若特说。2005年12月5日,基什内尔宣布,他不惜动用外汇储备,一举偿清拖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95亿美元债务。马克·韦斯博若特说:“他的政策是要让中央银行制定一个稳定、有竞争力的实际汇率,并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强硬态度。这一决定在当时饱受争议——在经历了4年之久的经济衰退后,阿根廷经济重新燃起了增长的希望,如果此时大量动用外汇储备偿债,有可能引起经济恐慌,再度引发金融危机。华盛顿和商界媒体对此都不看好。”但它确实起效了。基什内尔执政4年间,阿根廷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都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长,全国贫困人口比例从54%减至23.4%,失业率也由17.8%下降到7.7%。公共财政连年出现盈余,投资和消费兴旺,带动了经济良性循环。基什内尔政府的经济政策于是得到阿根廷民众,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民众的认可。“他对于拯救阿根廷经济所做出的贡献可以与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功绩相媲美。”马克·韦斯博若特说,“阿根廷的经验显示了,一个国家可以在没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插手的情况下生存下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因此损失了在拉美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影响力,这也意味着美国的影响力在世界,尤其是在拉丁美洲的衰退。”
( 阿根廷前总统基什内尔 )
经济上的繁荣使基什内尔政府的威信大大提高,并带来了政治上的稳定。2005年10月的中期选举中,基什内尔联合支持政府的党内外各派力量组成的执政联盟“胜利阵线”,成为众议院最大的政治力量。中期选举的胜利奠定了政府的执政基础,为“基什内尔主义”的推行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基什内尔的支持率在最高峰时达到了80%,虽然2007年任期即将结束时受到政府腐败丑闻的影响,他的支持率也依然在50%以上。
“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是美国在南美洲的主要盟友。基什内尔的上台改变了这一切。”阿根廷选举网的创办者、政治评论家雨果·巴萨莱罗·卢纳这样告诉本刊。“基什内尔政府的‘离美’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尤其是基什内尔最基本的目标——保持和巩固他对于国家行政部门的控制。”美国莱斯大学政治学教授马克·琼斯则向本刊分析:“之前,阿根廷一直缺乏连贯的外交和国防政策,外交和国防政策只是为了加强走马换将的总统们在短暂执政期内的权力。因此,对基什内尔的前任们而言,与美国保持密切联系是有利的。而在基什内尔眼里,更好的选择是与美国保持一定对抗关系,无论是阿根廷的民众,还是为阿根廷提供贷款和物质援助的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都不太欢迎美国,尤其是小布什总统。”由此,在基什内尔去世后,巴拉圭总统费尔南多·卢戈才在悼念仪式上说:“基什内尔继承了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拉美独立运动先驱的梦想,希望建立一个团结的南美大陆,他的去世是整个南美地区的巨大损失。”
基什内尔在任期即将结束时并未寻求连任,而是宣布支持同为正义党人的妻子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参加竞选。雨果·巴萨莱罗·卢纳告诉本刊记者:“基什内尔至今也没有向外界解释他为何放弃连任的原因,但很有可能是为了2011年的大选考虑。按照阿根廷宪法规定,总统最多只能连任两届。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他的健康状况。执政4年的兢兢业业让基什内尔疲惫不堪,他需要时间来进行调整。”大部分选民希望下届政府能延续基什内尔政府的经济政策,因此费尔南德斯宣布参选总统后,其支持率一直遥遥领先,顺利成为阿根廷历史上首位民选女总统。“费尔南德斯的当选还基于一项承诺,即她将结束基什内尔的一些太具争议性的强硬政策,那些政策虽然在危机时期获得了容忍,但也影响了阿根廷的民主政治体系。”马克·琼斯告诉本刊记者,“基什内尔的强硬改革政策使他与农业部门、工业部门、私人媒体、反对党、持不同政见的庇隆主义者、最高法院、军队和天主教会等利益集团一直存在冲突。费尔南德斯必须寻求妥协和联盟,在她剩下的任期内,使她丈夫所创造的这台政治机器运作良好。”
基什内尔参选时,他的政治对手曾给他一个嘲讽的外号,叫“企鹅”,形容他来自偏远南方,步态不佳。基什内尔居然欣然接受,他说:“有人这么叫我是我的骄傲。我是一只想让我们的国家变得与众不同的企鹅。”当查韦斯总统听到基什内尔去世的消息时,他借用阿根廷诗人胡安·赫尔曼的诗句感叹:“堂堂正正的人来了,领袖来了,大众觉醒了。大众觉醒了,产生了他们的领袖。”■ 经济学阿根廷比索改变阿根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