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富豪黄茂如的原罪之路
作者:陈晓(文 / 陈晓)
( 黄茂如与夫人张静 )
黄茂如是茂业国际的董事长,有“深圳百货业第一人”之称,从一周前即传出被中纪委和国家安全局从深圳带往北京接受调查。虽然茂业国际的公告对这一消息是否确实含糊其辞,但从其所辖集团面对媒体闪烁的态度,以及旗下上市公司公告中的一些细节,可以判断这位被称为隐形富豪的商业地产大亨,确实遭遇了麻烦。12月16日,深圳百货零售企业茂业国际宣布停牌。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该公告的署名已由之前的董事长“黄茂如”改为公司执行董事“王贵生”。12月14日,在其大哥——另一位深圳知名地产商举行的宴会上,往常总会出现的黄茂如却未能到场。
黄茂如被称为隐形富豪。据接近他的人士告诉本刊,黄茂如极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只是在公司年终答谢会上出席。平时的往来应酬、媒体接待、开会发言等,一概由其夫人张静出面。但其打造的商业版图却引人注目。从1992年起在地产业赚得第一桶金后,黄茂如于1995年创立茂业集团,开始了“商业+地产”的盈利模式。2005年实现茂业国际香港上市。其后茂业系挟雄厚资金,北上太原、秦皇岛及四川南充等地收购百货物业。
值得玩味的是,这样一个地产大亨的“出事”,并不让深圳的商界人士感觉惊讶。在这个背山面海,因此土地资源有限,又最早意识到土地价值的特区城市里,地产商和官员之间形成攻守同盟,已经不是小概率事件了。
黄氏家族
在深圳商界,黄茂如和他的3个同胞兄弟,都是地产界的有名人物。大哥黄世再是大中华国际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此外还有国都集团董事长黄茂展、信和地产掌门人黄振华。据业界估计,黄家四兄弟的财富均十分可观,其中数黄茂如最为殷实。在《2009胡润百富榜》上,黄茂如和妻子张静以145亿元的财产排名第46位。
黄氏兄弟出生于广东揭阳市惠来县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家庭。黄世再曾这样描述他们的家庭:“我母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她对子女的教育非常成功。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也从来不讽刺、嘲笑我们。她对我们鼓励、引导、呵护,教育我们要保持善良、关爱和责任心。我们几兄弟的个性塑造,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来源于我母亲。我们兄弟几人的骨子里既有潮州人的坚韧执著,也有基督教徒的善良博爱。”
在黄世再的叙述里,黄家兄弟都心地纯净、向善,但也有潮汕人追逐财富的进取心和商业嗅觉。这项才能从他们的父辈身上就已经可以看到。
上世纪80年代初,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即将撤编的基建工程兵部队两万人到深圳执行基建任务。基建兵们为深圳创造了“深圳速度”这样的名词,当一个小渔村转变为特区城市的格局初定后,一批基建兵也留在了这个城市,后来大都充实到了建设主管部门和建设控股系统及其他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
黄氏兄弟的父亲也是退伍军人之一。据黄世再的叙述,父亲“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退伍后,他在当时还是荒郊野岭、乱石荒岗的深圳关外布吉买下了很多地,并分给了我们几兄弟”。上世纪80年代就在深圳市规划局担任工程师的董日臣告诉本刊记者:“在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市关内外的界限还是很明显的。我们的所有规划重心都集中在关内,布吉等关外地区还是农村,那里的土地是农村集体所有,因此能以非常便宜的价格,从村集体的管理者手中获得土地。”
父亲的远见帮助黄氏兄弟开始了在地产上成本更为低廉的起步。1992年开始,他们各自在深圳布吉的荒山野岭中推山开路,盖起了信和花园、国展苑、龙珠花园、茂业城。这是黄氏兄弟的第一个地产项目。
黄茂如在这一年拥有的产业是茂业城。这时候,他还是几个弟兄里面产业最小的一个。
稀缺的土地和庞大的企业家梦想
1997年,深圳已经成为日趋成熟的移民城市。董日臣这时已出任深圳市住宅局副局长,他的目标是挑选合适的土地,修建政府房,为越来越多的外乡人和工薪不足以支付商品房的深圳市民提供容身之所。这需要得到当时主管土地和城市建设副市长王炬的支持。
王炬也曾是一名基建兵。曾有一家知名媒体对深圳万名转业基建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1.写出你心目中15年来对深圳贡献最大的战友。2.请写出你心目中15年来自己最崇拜的战友。3.你认为谁最能代表两万转业基建兵的形象?王炬以绝对优势位居榜首。1997年,他是留在深圳的基建兵中级别最高的官员,有大量利益团体试图争夺他所管辖的城市资源。
深圳是全国第一个意识到土地价值的城市。董日臣这样对本刊描述深圳城市发展的资金来源:是靠“两皮”起家的。一是“嘴皮”,指宣传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一是“地皮”,指以土地入股作价,换取资金。1987年,深圳挂牌拍卖了全国第一块土地。“记得在电梯里,我还对王炬说,拍卖的路子是对的,就应该坚持下去。”董日臣对本刊记者说。
但此后10年里,根据深圳市房地产年鉴,深圳市利用拍卖和招标两个方式一共卖出了80多块地,出让面积基本上都在1万平方米左右。而每年协议出让面积是100多万平方米。1997年连一次招标或拍卖都没有。时任国土资源局局长的刘佳胜也承认,1999年之前,90%的土地实行的都是非市场价格的协议出让。
有能力拿到协议出让土地的人大部分都不是真正有开发意愿的商人。这些交易潜在的危险在于:在协议出让土地阶段,通过各种路子取得的“地皮”必然要“热炒”。早在1993年,深圳“天安国际大厦”每平方米曾经卖到2.5万港币的天价。地产商的利润空间因此被大量削薄。深圳万科的董事长王石评论这一时期的地产开发:“其实,开发商早就没什么利益了,平均利润率也就7%左右吧,而国际一般是8%左右。传说中20%到30%的利润主要是土地增值所得,包括有些开发商通过另外的途径取得了好地。”
1995年,黄茂如建立了茂业集团,瞄准了深圳商业体系里一块荒芜之地——百货业。这是在土地紧张的情况下,拓展利润链的一个方向。这就是成为黄茂如标志的“商业+地产”模式:在自己开发的商业地产项目中,引入自有物业,进行百货经营。利润分布按333制:1/3出售回收部分投入资金;1/3出租收租金;1/3自主经营赚取商业利润。其中开设百货店是利润的主要来源。
1996年,深圳茂业商厦成立;1997年,其首家百货店茂业深圳东门店正式开业。业内评价黄茂如在百货业算是一个“奇才”,鬼点子很多。他在国内首创了“买一百送一百”的促销模式,66小时不打烊的销售神话。黄茂如试图建立一个零售帝国,而深圳市政府对土地价值的意识复苏,既让充满创造力的民营企业家的商业帝国梦想可能成为现实,也为这个梦想的实现增加了难以负担的高额成本。
“只能自己创造力量、发挥力量。”
1997年,董日臣也感觉到了这个城市对土地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我们住宅局建政府房,从来都不缺钱,就是没地。”他对本刊记者说,“1992年,住宅局曾向市领导提出了建设廉租房的建议,当时市领导非常支持,说今年就建10万平方米的住房。”但到1997年,董日臣再向市里要一块位于市区的30万平方米地块时,这个要求被拒绝。“王炬说:‘哪能都给住宅局啊。’从那时开始,我感到市里的思想有变化了。”董日臣日渐感受到了政府在批地上的态度转向——给住宅局建设政府房和廉租房的地越来越偏,地段比较好、开发成本低的地皮一般都被用做商品房开发。那块位于市中心的30万平方米地块,最后住宅产业局只要到了7万平方米的地,剩下的20多万平方米,被其他风格各异的商业小区瓜分了。
与住宅产业局争夺土地的是在城市中日渐壮大的房地产商们。都选择了地产业的黄氏兄弟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黄世再曾经描述都选择了进入地产行业的黄氏兄弟在其间辗转求存的艰难:“很辛苦。我们拿的很多土地都是二手地,或者是二手的烂尾楼,在别人抬高价格后才转手,增加了很多成本。而且我们不是国企,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又上不了市,只能自己创造力量、发挥力量。”
而黄茂如面临的竞争可能是四兄弟中最为激烈的。“商业+地产”模式的基础是拥有黄金地段的土地。只有这些寸土寸金的地方,才可能支撑起百货业需要的大量人流。因此他势必要回到土地争夺最激烈的战场——市中心,这使他获得土地的过程更为艰难。
结识主管土地的官员或许是企业家“创造力量”的方式之一。2000年,王炬被双规。黄茂如和大哥黄世再都避居国外。这一年被黄世再描述为“最艰难”的一年:“2000年,银行账户被冻结,正在运作的项目面临瘫痪,我弟弟(黄茂展)也被抓了进去,我自己也出了国。”
这是有公开消息的黄氏兄弟的第一次涉险。但两年后回国,他们并没有因王炬案受到追查和牵连。
回国后,黄茂如的商场表现气势如虹。如今,零售帝国已具规模:茂业国际在全国总共拥有19家门店,分布在华南、西南、华北、华东区域。2005年,茂业集团开始高价收购长期亏损的成商集团股权,通过股权收购,不仅获得一个资本运作的平台,还得到了成商集团的300亩储地。这成为2005年后黄茂如找寻到的新方向:控股拥有良好商业地产资源,但经营不善的上市企业。
2008年10月16日至11月3日,黄茂如在不到20天的时间内连续举牌深国商、渤海物流和商业城三家A股上市公司,被媒体报道为“举牌狂人”。在传出其被调查的前10天,12月7日黄茂如再斥巨资1.7亿元增持渤海物流,其持股比例增加至29.9%,进一步巩固了第一大股东的地位。■ 富豪原罪黄茂如茂业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