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萨缪尔森的世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媚玲)
( 1950年的萨缪尔森 )
1941年,年仅26岁的保罗·萨缪尔森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他的导师、著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转身问另一位导师华西里·列昂惕夫:“让他通过答辩么?”(We passed?)再一语双关地问:我们过时了么?
2009年12月13日,美国经济学泰斗保罗·萨缪尔森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4岁。被誉为“哈佛神童”的萨缪尔森1915年5月15日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但他自己却常说,他的生日是1932年1月2日,因为那一天,15岁的他作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名本科生,上了第一堂经济学课。
熊彼特的调侃不无道理,在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的几十年里,萨缪尔森几乎获得了这一行业所能给予的所有荣誉,包括1947年的第一枚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奖章、1970年的第二个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于1961年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51年担任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长,1965至1968年间担任国际经济学会会长。
后来,那篇博士学位论文《经济理论操作的重要性》获哈佛大学威尔斯奖,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经济分析基础》为萨缪尔森在1970年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使他成为美国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当时的评奖委员会说:“在提升经济学家理论的科学分析水平上,他的贡献要超过当代其他任何一位经济学家,他以简单的语言重写了经济学理论的相当部分。”
对此,萨缪尔森著作《经济学家之经济学家: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候选者的对话》的中文译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表示,萨缪尔森是经济学的鼻祖,在他之前,经济学是不优雅、不系统的零散理论,是他让经济学成为一门体系化的科学。
( 1996年7月26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帮助萨缪尔森戴上他获得的国家科学奖牌
)
1948年的一天,美国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的一位销售代表到麻省理工学院做院校拜访,整整一个下午,他一无所获。正当他灰心丧气之时,一位年轻的助教对他说:“我刚刚写完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不知贵公司是否有意出版。”这位销售代表想,拿到一部书稿总比空手而归好,于是答应把书稿转交编辑部门审阅。这就是萨缪尔森最有影响的巨著《经济学》,当时,他年仅33岁。
时至今日,这本书已经被译成20余种文字,修订了19版,从它问世以来,每年售出5万册,成为30余年来的最畅销教科书,也是目前多国高等学校专业必读教材,是世界各国经济学者探求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后来,萨缪尔森在得克萨斯圣三一学院的一次演讲上说:“我希望阅读我的《经济学》的学生,以后能够成为为我们国家制定法律和规则的人。”事实上,他的学生包括:现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克里斯蒂娜·罗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同样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乔治·阿克罗夫;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此人也是萨缪尔森的侄子。
同时,萨缪尔森也是白宫中不可缺少的高参。他曾是肯尼迪竞选总统智囊团的一员;1953年,他来到美国预算局,为美国政府出谋划策;1959~1960年,萨缪尔森被任命为美国总统事务委员会调查咨询小组的顾问;1960年,他被美国总统肯尼迪任命为总统调查咨询顾问和美国国家计划局经济顾问。
正如萨缪尔森自己所说:“我染指了每一块馅饼。”福利经济学、消费理论、资本积累、经济增长、金融和国际贸易,都成了他缜密的“采撷和整理”的对象。在战后的重要经济学辩论中,几乎都能见到萨缪尔森的身影。
萨缪尔森的演讲,妙语如珠、狂言连连:“对于拥有一切的人,神仙还能给他什么呢?与整个时代成千上万的心灵接触,是学者毕生难逢的际遇。”其自负自得之意溢于言表。除了天赋之外,曹和平认为,成就他的还源于那个经济学界群星闪耀的时代。
在哈佛就读期间,萨缪尔森师从约瑟夫·熊彼特、华西里·列昂惕夫、哥特弗里德·哈伯勒和有“美国的凯恩斯”之称的阿尔文·汉森研究经济学。萨缪尔森同时也出身于经济学世家,其兄弟罗伯特·萨默斯、妹妹安妮塔·萨默斯、侄子拉里·萨默斯均为经济学家。
在曹和平看来,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的主要成就包括五个方面:第一,萨缪尔森的历史功绩在于经济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的贡献;第二,在微观经济学领域,萨缪尔森是显示性偏好理论的重要贡献者,同时他在效用度量以及可积分性方面的贡献,为经济学大厦的后续完善铺平了道路;第三,对于“公共品”概念的发现并使其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站稳脚跟做出重要贡献,如今,公共产品问题已经发展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广泛应用于财政、金融、税收和政府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理论分析;第四,首创宏观经济的动态分析模型,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是他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之一。
另外,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他提出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并独立于勒纳提出要素价格均等定理,最终解决了久拖不决的有关贸易条件的转移支付理论和资本流动问题。
许多经济学家都曾炒过股票,而萨缪尔森则属于赢家,他从炒股经验中总结出“萨缪尔森法则”:“永远要回头看。你可能会从过去的经验中学到东西。”
对于经济危机和人性的贪婪,萨缪尔森告诫说:投资需要耐心,就像看着油画变干或者看着小草生长一样。如果你渴望以激动人心的方式发财,就应该拿出800美元去拉斯维加斯赌一把。晚年的萨缪尔森质疑全球化并非使人人都受益,“我们能做的是,帮助忍受全球化后果之苦的人。我们可以用税收制度的力量,把像我这样的富人的钱再分配给不富裕的人。这几乎不会阻止我们的经济增长”。
2009年10月12日,萨缪尔森在其《全球化能否得到救赎》一文中,在论及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全球经济时,谈到“中国是任何转变的关键”。对于中国未来的命运,他建议,中国将来应该以“适度中间路线”经济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中间路线要求对市场和企业进行民主监管,因为纯粹的资本主义不可能实现自我监管,它始终会造成不平等性的加剧和宏观经济波动的不稳定性。
“中国未来的成功可能会受到美国爱国人士的欢迎。经济绝对不是零和博弈。瑞士财富的增多未必会以美国财富的减少为代价。”他强调说。2001年,萨缪尔森曾和其他148名经济学家联名发表公开信向美国政府施压,促成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失去萨缪尔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