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能否成为中国经济的起搏器

作者:李伟

银行业能否成为中国经济的起搏器0( 我国的经济模式必须从依靠外贸发展转向依靠内需发展 )

最大的蓄水池

动荡的2008年,中国银行业经历了最辉煌的时期。与此同时,世界金融格局也在不知不觉间改变。

来自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银行业的净利润在税后将超过4000亿元,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银行业利润较2007年大幅增长超过50%。而在此前一年,中国大部分银行的利润已经增长了60%~100%。

中、建、工、交四家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大幅上升,平均从2003年末的2.11%增长为2008年末的12.93%;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从16.84%下降为2.33%。2004至2008年四家股改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平均从25.28%上升为133.4%。股改后四大银行的盈利水平显著增加,2008年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23%,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8.98%,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到2008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62.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

2008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1000家银行最新排名中,45家主要中资银行入选,我国上榜银行资本收益率为27%,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根据近期陆续公布的财报显示,国际银行巨头在2008年都出现了创纪录的亏损,瑞信净亏损82亿瑞郎,德意志银行亏损39亿欧元,花旗银行亏损近200亿美元,也创下了历史之最。

金融危机严重打乱了世界大银行的市值排名,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和瑞士银行等以前占据主导地位的银行排名纷纷下滑,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排在前三名。股改之初,所有境外的战略投资者都获得了丰厚收获。

在上一轮增长周期中,中国银行业是最大的赢家。2008年,中国银行业的净息差达到历史高点——接近300个BP左右,而2006年的时候则为256BP左右。而另一方面,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中资银行名义所得税率从33%下降至25%。

尽管中国的“过度银行化”趋势还在扩大,但却规避了投资金融衍生产品的陷阱。目前银行总资产是全国GDP的200%以上,存款是GDP的1.5倍。A股总市值曾经在6000点顶峰时,与银行中的存款余额比肩,但现在股市中的财富已经雨打风吹去,而银行仍旧是中国社会财富最大的蓄水池。银行贷款是刺激政策中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主要融资来源,同时它也是中资企业最重要的融资人,2006年提供了78%的企业融资。

政府推出两年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若这4万亿元均为财政资金,按照1∶3的资金配比,则至少需要12万亿元社会资金与其配合。最保守估计,其中来自银行的贷款至少要占到一半。如何将财富之水引导到最需要灌溉的土地上去,则关系到中国救市政策的成败。

实际上,2008年11月后,央行信贷总额放开,实施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曾被称为“笼中之虎”的巨额存款已经开始迅猛涌出。

钱去哪儿了

1月份银行信贷的爆炸性增长超出了很多机构的预测。

中银国际的最新报告将今年的新增贷款预测值从4.9万亿元上调到5.4万亿元,贷款增长率从15.4%上调到16.9%。他们甚至认为,如果下半年经济不见起色,国家需要进一步刺激经济,银行新增贷款则可能达到6万亿~7万亿元,增速将达到20%。而按照中国银行业协会的常规估计,2009年新增贷款最多就是5万亿元。如果贷款增速过大,则宏观经济又要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银行可能由于贷款过于宽松,坏账大幅激增,产生大量不良资产。

在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中,中国银行业成为货币政策的天然执行机构,为实体经济输血,但也必须履行商业职责,对所有的股东负责。

去年11月份新增贷款开始增加,达到了4784亿元,12月份为9759亿元,1月份则创纪录地达到了1.62万亿元。在新增贷款中,票据短期融资占据了相当大比重,尤其是在今年1月份,票据融资达到了6461亿元,这笔资金则基本不会进入长期投资项目。

从企业融资的角度看,票据融资不仅比贷款成本低廉,而且无需经过繁杂冗长的授信过程,尤其适合那些资金出现短缺的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远低于短期贷款。事实上,近几周贴现率甚至已经跌至短期存款利率下方——通过把钱存在银行,赚取1.98%的6个月期存款利率和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然后以更低的成本(1.3%~1.7%)使用商业票据来获得资金,企业可以获得更好的收益。这是一种没有风险的套利模型。这笔钱给众多挣扎于生死边缘的中小企业解了一时之困。

期望银行开闸放出的巨额贷款全部进入实体经济也是不现实的想法。1月份扣除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1.062万亿元,进入中长期项目的贷款为5820亿元,占35.9%。按中银国际的分析,扣除票据融资等一次性因素,2008年11月~2009年1月的新增贷款在2.1万亿~2.4万亿元左右,这一数字较2007年11月~2008年1月的9395亿元仍有显著增加。

在过去三个月的贷款增长中,政策性银行的贷款猛烈上升。去年第四季度,三大政策性银行的新增贷款达到6278亿元,占当期总贷款的比例达到39.25%。事实上,如果扣除了政策性银行的贷款,其他商业银行在2008年第四季度的贷款仅由三季度的8680亿元上升为9714亿元。而预计2009年1月份的贷款增长中,政策性银行仍占据了31%的份额。

政策性银行的贷款则主要进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东北证券的一份研究显示,1月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大致在7000亿元左右,其中与4万亿元经济振兴计划匹配的被动贷款占到很大部分。

中银国际预测,今年贷款占基础设施的比重将由目前的30%左右上升至33%,基础设施行业的年新增贷款在2009年将迅猛增长。基础设施贷款的迅猛增长将弥补制造业和开发贷款的萎缩,而从历史经验看,基础设施行业一向是银行的钟爱产业。

中国银行业80%的收入来源于利息收入,对于发放贷款的热情极高。事实上,当经济繁荣时,国家实施紧缩贷款政策所遇到的阻力往往非常大,而相反,当中国经济紧缩时,银行的贷款热情似乎超出了想象。其他经济体的银行则相反,在经济周期下行时,商业银行往往担心不良资产增加,紧缩贷款。

从另一方面看,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仍旧比较复杂。即便在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后,中央汇金公司仍是主要商业银行的最大股东。如果将中央及地方财政为主要股东的银行视为国家控制的银行,则国家控制了整体银行业至少80%的资产。在这种所有制结构下,银行必然会对国家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积极参与,而具有政府担保的基础设施项目,则是各大银行争夺的业务。在刺激经济的过程中,银行必须成为资金的主要提供者,而另一方面又要遵循市场原则,银行能否摆脱各级政府的影响,独立判断风险,坚持对股东负责。

产业升级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属于银行家的时代,19世纪末的德意志银行推动德国崛起,20世纪30年代摩根银行带动美国走出危机,莫不如是。即使在2008年春天,美国财政部仍旧希望具有中央银行传统的摩根银行来拯救破产的贝尔斯登。

本次金融危机之后,银行融资的地位进一步增强。政策上回归传统金融,金融以服务实业为基础,不再为金融而金融的观念渐成共识。从中国经济转型的角度观察,中国的银行业更大的任务在于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摆脱过于依赖外部市场的失衡状态,也不能再为淘汰产业做无谓的输血。

去年11月,中央银行宣布放松信贷五项措施,其中要求,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助学、就业等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同时继续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贷的规模。

金融危机客观上迫使中国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完成新一轮淘汰赛。劳动密集型的微利加工业已经没有复兴的机会。在推动转型的动力系统中,银行成为强力杠杆,指挥资金进入下一轮优势产业。

政府已经要求银行仔细挑选并将资金投给优质企业和消费领域,而非简单地全盘肆意放贷。这就意味着,银行对于某些行业的贷款要特别小心谨慎。

今年1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从10个方面调整监管。尤其提出加大对涉农项目的放款力度,鼓励银行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包括过桥贷款在内的资金支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允许资产质量比较好的中小商业银行突破存贷比,适当增加贷款。

从某种意义上观察,中国经济的重启不仅希望银行业提供充沛的资本动力,也同样将行业的选择权交给了银行。下一个朝阳产业是什么,也许要由银行决定。■(文 / 李伟) 中银国际经济银行银行业金融起搏器政策性银行成为能否中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