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出来吓人就是你不对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跑出来吓人就是你不对啦0( MUMOK通高的采光内庭让人心神一快 )

它位于维也纳市中心,早在2001年9月即已揭幕,总面积多达6万平方米,驻扎着几十家大小不等的艺术机构,在整个欧洲是最豪阔的一组新建博物馆群,难道不该人头攒动声名远播?至少在建筑圈里,它还真是挺出名的,无论谁论起当代的博物馆设计,必定漏不过它去,不知是否念及它的超大规模不敢轻慢。可怪的是,业内所有讲到它的文章都酷似建筑师草拟的设计说明书,只肯概要介绍一下它的周边环境和技术细节,随即便缄口以终。

如此景况当非其创作者所乐见,同时也让我这读书的人悻悻然——遍查群书的根由说来有点儿变态,我是想找找有谁能帮我解释清楚,它凭什么长出如今这副嘴脸。每次看到它,总想郑重劝诫一声:长得丑不是你的错,跑出来吓人就是你不对啦。

该丑怪是奥地利建筑组合奥特纳兄弟设计的维也纳博物馆区(Museum Quartier)。

据说,即使原非维也纳的常住客,远游到此的年轻人也很喜欢在博物馆区一带盘桓不去。知道分子会生出疑窦,维也纳向来只以古典音乐著称,自打现代艺术登场之后就变得闷声不响,如今能拿什么来吸引繁华少年?诱惑之一也许是它先天的地段优势。起根儿上说,这里本属维也纳皇宫的故地,位置正把着总轴线的尾巴尖上,是打横的皇家马厩那一截。哈布斯堡王朝的卡尔六世在18世纪初下令修建的巴洛克建筑稳稳当当撑满四五百米,隔街托出一道长长宫墙,封住了皇家花园向后漏气的豁口。皇权衰落后,这一围马厩也曾扮演过贸易集市之类草根角色,虽说岁月风霜并没对它造成多大损害,然则升格至现代博物馆可也未必称心,少不得翻修加建。

博物馆区新填进来最惹眼的两座巨构是一对黑白双煞,其中白者名曰列奥波德博物馆,主要收存20世纪初奥地利画家的杰作,尤以埃贡·席勒和克林姆特最享盛名。黑者是维也纳路德维希基金会现代艺术博物馆(MUMOK),专藏现当代艺术品。究其前身,本是创办于1962年9月的20世纪博物馆,最早寄身在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奥地利展馆里。1979年4月它变作现代艺术博物馆,捐助人路德维希家族答应把自家的当代艺术收藏品永久出借布展,馆方借机策划着要正经扩充一下地盘。1981年成立的奥地利路德维希基金会接管了路氏家族半数的藏品,同时维也纳市政当局即已着手讨论博物馆扩建计划。时光易逝,这番探讨一直拖到1986年,才真正张罗成建筑设计的招标。经过沸反盈天的两轮筛选,挑遍88件候选方案,相中奥特纳与奥特纳建筑艺术事务所来负责整个博物馆区的改建,则已是1990年的事情了。

跑出来吓人就是你不对啦1( 整个维也纳博物馆区建在皇家马厩的院子里,新建的一对黑白大厦是最显眼的主体 )

奥特纳兄弟从前的建筑经历略有些特别,老大劳瑞兹确是出身于维也纳技术大学建筑系,弟弟曼弗雷德却在维也纳艺术学院专攻绘画和艺术教育,兼在维也纳大学念了历史。1967年,劳瑞兹跟另一同行冈特·赞普·凯尔普联手,在维也纳注册了建筑与艺术设计小组Haus-Rucker-Co,彼时曼弗雷德还是个艺术教师,再过了三四年才参加进来。他的艺术家身份当真反映在设计小组的姿态上,竟是在建筑以外的艺术创作更能体现出他们的独特探索。到1986年参与博物馆区的设计投标时,他们刚刚把设计重点转移到建筑方面,而且这才是他们在维也纳做的第二个大项目。随即在1990年,设计组解体,只余下奥特纳兄弟自家人。

以曼弗雷德“艺术”而兼“历史”的教育背景来看,按理说皇家马厩这个地段当会激发出个“保护传统街区历史风貌”的设计来。今天你若沿着博物馆区这一整个街区周边的道路随意走走,触目照旧是两层高的朴素旧墙,也许还找不出新建的博物馆有何扎眼处。可是一旦走进皇家马厩的内院,立刻就能体会到奥特纳兄弟不愧玩过当代艺术,唐突冒犯起老旧的巴洛克环境来居然毫不客气。要知道,他们中选以后,普通市民、政治团体和新闻媒体对其设计恶评不绝,逼着他们足足花了8年时间去修改方案,到1998年才获准破土动工,好不容易大致依原方案起楼没走了辙,其中最大的变动是被迫削去了一个高高的“图书塔”,以防远处行人看见它超出马厩的屋顶。

跑出来吓人就是你不对啦2

最终建成的黑白双煞都是让人觉得密不透风的巨型石墩,一微弧,一正方,都像是巨人族采办的单块石料弃置于此。MUMOK用的墙面材料是烟灰色玄武岩,列奥波德博物馆则用了白色的石灰岩。据说,墙面选材参照了广场原有铺地的质地,以图暗示这新建筑如山一般是从地底长出来的。其实进去之后就会看见,同样的材料也铺天盖地用在室内的地面天花,更强烈地造成了严丝合缝的整体围合感。说它们密不透风,毕竟外墙上还是有少量的窗洞,只不过全做成极细窄的小缝隙,尤以MUMOK为甚。它的四层楼面上共有48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除了顶层有天窗以外,其他各层展厅的开窗实属寥寥无几的凌乱划痕,真是只够“透气”而已。唯一透露出建筑师当真费心做过设计的迹象,是这些划痕的凌乱分布其实经过仔细布局,而且外墙的石材之间也蓄意留出了竖向的缝隙,离地面越高处缝隙相应越长,照应着视线高度的透视变形,精心在完整到呆板的大体量中渗进松松散散的随便来。

另一处在两馆之间做出对位呼应的,是它们都在室外砌起宽达10米的大台阶,把参观的人直接带到二楼的高度上才许进门。此后的体验同是直接撞进一道通天彻地的大门厅,列奥波德的空间感受相形之下较为平淡,而MUMOK高达35米的顶部采光门厅在这个暗黑色的石块内核里格外耀目可喜。其间,众多标高不同的步桥廊道穿插纵横,全玻璃的栏板刻意隐形,以免挡住了来之不易的自然光。这里的手段是我们在经典设计里习见的路数了,于是开始“懂”,开始“称许”,如此说来,难道赏心悦目毕竟还是需要预热性的眼光培训,不可以托大安于全然陌生?

忝为同类,我辈建筑人本当站脚助威,帮着指斥外行闲人无法领会建筑师的创作玄机,可是依我看来,他们这次的举动着实是活该挨骂。博物馆区庞大的建筑规模,由此衍生的无数文化活动内容,无疑会剧烈改变维也纳的城市状况,奥特纳兄弟竟拿出这么一对丑到惊人的大石墩砸在当地,而且并不是敷衍了事无心之举,不免令人疑心他们是拿这一群建筑当着前卫艺术来做的。其实,这类封闭沉闷的“独石”形象此前已经是他们反复琢磨的独家语词,适以之表现出建筑师的极端无为,绰手任由建筑的材料、形状默默地自主发言。奥特纳兄弟把“独石”放进马厩内院时的辩辞是,这是要象征现代艺术近年得以巩固的地位。可如果说到象征这一层上,难道竟不怕它象征了现代艺术给人造成的沉重压迫么?

走进博物馆里看画的时候,身为画界以外的普通观众,大概最多能忍受到波洛克左近年头的现代艺术,再往近来的作品则有时难免招得人出自本能地浑身不爽起来。过去的艺术家愿意触碰你的心,如今玩艺术的最高追求却好似只想泼你当头一盆冰水或者抽你一个大嘴巴。可以宽谅艺术家的一个解释是,去博物馆看展品是观者自主的选择,不想受刺激则大可远而避之,这才保证了艺术创作时不必先行揣度他人心思,只忠实于作者的真心感受,也就是说,不必“媚俗”。

然而,建筑是可以免于“媚俗”的科目么?一帧当代艺术品可以绕得开,偌大的博物馆区却让人怎生躲过了房子只顾欣赏藏品?此前的博物馆设计即有安分中性只做展品底衬和炫技跳脱夺人耳目的两大理路,显然奥特纳兄弟更倾向于后者,只不过他们做出来的建筑形式貌似反其道而行之罢了,骨子里确是拿建筑当艺术宣言来对待的。他们这一宣言,可就苦了够不着现代艺术的我辈俗人啦。

好在,博物馆区里不仅这两家博物馆而已,它们之间就站着紧贴皇家马厩后背(原冬季骑马厅)加建的维也纳艺术馆,比肩而立的还有塞进改造后的皇家马厩里的维也纳剧院、维也纳建筑中心、儿童博物馆等机构,更有数不清的店铺、时髦餐厅、露天酒吧、网络电子媒体专区和书店,熙熙攘攘的年轻人每日混迹此处,如同赶赴新潮派对,都未必起心要走进博物馆的门里去,只擎着杯咖啡在门前成片连排摆着的仿石坐凳上消磨便了。特异的是,这片广场的生动魅力并不在建筑,我猜颇有些人早已拿它的建筑底衬不放在心上。这么丑的房子盖了出来,第一年居然也引来了将近百万的参观人众,建筑圈里孜孜以求想分出个高下优劣的论争都没人在乎。至此,现代艺术自远于路人甲乙的做派在建筑圈里终于有个切实的凡例了。■

(文 / 林鹤) 博物馆维也纳大学吓人维也纳出来就是艺术现代艺术建筑

上一篇: 40岁的老枪
下一篇: 经过省察的人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