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尔

作者:朱伟

今年适逢两位古典音乐巨人值得纪念之年:4月14日是德国出身的英国籍作曲家亨德尔逝世250周年,5月31日是奥地利作曲家海顿逝世200周年。前者活了74岁,后者活了77岁。亨德尔逝世时,海顿27岁,刚成为莫尔钦伯爵府的乐长兼作曲家。

亨德尔与巴赫齐名,两人同年生,出生地都在德国中部。我在德国人里夏德·弗里登塔尔所写的亨德尔传记中读到,巴赫当年为了见这位同乡,曾从他供职的科滕宫廷步行到亨德尔的家乡哈雷,可见距离之近。这两位巨人,到晚年都是完全失明,而且彻底失明几乎都在1750年。

两位巨人都留下了浩瀚作品,荷兰Brilliant公司出版的巴赫全集,共155张CD。遗憾的是,亨德尔却至今无全集,但他40部歌剧、二十来部集成歌剧、三十来部清唱剧,要是全部录音,CD数量也一定不会比巴赫少。亨德尔生前享有比巴赫丰厚得多的声名,死后却无法挣脱被巴赫的声名压制的委屈。也正因为此,他的许多优秀作品至今都传播力极低。我们一般最熟知他的作品,其实只有《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与清唱剧《弥赛亚》。

《水上音乐》按照有文字的记载,大约作于1717年,而非传说中为弥补安妮女王突然去世、汉诺威选帝侯乔治·路德维希成为新王的1714年。传说的那个段子,只不过为了说明,当时身为汉诺威宫廷乐长的亨德尔,1710年起就试图接近安妮女王,通过女王走向伦敦。为此目的,他不断离开当时在汉诺威的职位,很令乔治·路德维希不快。而他刚接近安妮女王,女王就突然驾崩了。亨德尔当年阿谀女王留下的证据,是1713年2月6日为女王生日而作的《安妮女王生日颂》。这套颂歌由9段组成,我从Hyperion公司听到牛津新学院合唱团的版本,演唱时间接近25分钟。其中,开头第一段是由假声男高音,也就是当年用阉人歌手唱的“神光来自上帝”,梦幻中似乎确实有光,在神秘中漫延向无限。而9段中篇幅最长,也是最好听的是女高音与假声男高音二重唱的第6段“羽翼降下的仁慈”,以无限深情歌颂天使指引之路。

这套颂歌中所表现的脉脉深情,相信即使今天的女王也会喜欢。亨德尔当年选择这种赞美歌方式接近王室,显然是研究了被当时王室尊奉的英国本土作曲家布洛与普赛尔。普赛尔死于1695年,布洛死于1708年,如将亨德尔创作的颂歌或赞美歌与他们的颂歌或赞美歌作对比,能发现亨德尔更多混合引进了当时作为时尚的意大利人与法国人的和声效果,使歌唱更柔美,更具等待垂怜的人性魅力。他由此也使英国颂歌与赞美歌走进了一个新境界。

严格说,亨德尔的音乐世界,是在他真正定居英国后才得以展开。登陆英国前,他只在汉堡剧院创作了3部早期歌剧,在意大利完成了2部清唱剧与1部歌剧,并不能预示其才华。他进英国的敲门砖,除为安妮女王所作的生日颂及《乌得勒支感恩赞和喜乐经》、歌剧《里纳尔多》与《忒修斯》,更重要是《水上音乐》。

乔治一世戏剧般成为新王,相信亨德尔会有懊悔。一些贵族在其间牵线,帮助他悔过与表白,大概也是真实的。他向乔治一世表白的第一首作品,也是一首感恩赞,可惜我至今未找到它的唱片。

《水上音乐》其实是亨德尔所作第一套用于管弦乐的大组曲,全曲演奏时间应在50~60分钟之间。水上音乐这种在游船上演奏的形式,是比他年长4岁、当时同时在汉堡5个教堂任乐长的德国作曲家泰勒曼所创,专为贵族们在海上荡舟助兴而作。DG唱片公司的Archiv品牌出了一张泰勒曼的唱片“汉堡的潮汐”,帮助我对比了两者变化。泰勒曼的水上音乐是愉悦、优美、细腻的,在一种极端谐和的氛围中,如微波和风柔和地荡漾。这样的音乐是贵族的精神抚慰,但显然不能获得皇家气度的欢心。亨德尔于是在创作《水上音乐》时,强化了节奏,使它不仅洒脱,且蕴涵华丽的威严感。在轻盈的舞曲串联下,又把优美变成充满情感的倾诉。如果比较当时那些平庸的组曲或大协奏曲,其中典雅显然无法不打动乔治一世。

《水上音乐》的演出有两个版本:1788年最早出版的版本和1886年由克里山德(Karl Franz Friedfich Chrysander,1826~1901)重新整理出版的版本。但其实,亨德尔的亲笔总谱就不存在,最早出版的也是1740年约翰·克里斯托夫·施密特整理的版本。这套作品是有铜管乐的F大调与D大调,以及不用铜管的G大调3首组曲集成,总数应为21首小曲。但在1886年版中,第二、第三组曲合在了一起,并且无论哪个版编排秩序都可变化,这就使各唱片版本的编排都彼此不同。比如英国指挥家加德纳与霍格伍德指挥的版本,都用1788年原版,但都把第三组曲排到第二组曲前,加德纳将开场的号笛插在第一组曲前后,霍格伍德则插在第一组曲之后。两个版本都提供了特别精致的节奏,但我更喜欢那种散漫着强调抒情的感觉,比如同是英国指挥家的马利纳指挥圣马丁乐团或平诺克指挥英国协奏团的版本。平诺克版是19曲,马利纳版只有16曲。

《水上音乐》三套组曲中,抒情气质最浓在第三组曲,它只用木管与弦乐,应该演奏于上岸之后,霍格伍德版称为“长笛组曲”(第一、第二分别为圆号与小号组曲)。马利纳版将它排在第一,第一组曲倒置到最后,而且将这首第三组曲的小步舞曲与三重奏合并成5分多钟极具梦幻的开头。接下来的里戈东舞曲与吉格舞曲配置,也与其他版本不同。在第一组曲中,马利纳把布列舞曲与号笛舞曲简略合并,使抒情部分更舒缓。其中最好听的“咏叹调”,演奏时间达3分多钟,是我听到速度最慢、抒情也最充分的版本。这个16曲版虽因精选有点不满足,可听度却是最高。■

(文 / 朱伟) 亨德尔

上一篇: 贸易断路
下一篇: 吐色楞监狱博物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