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和川端康成
作者:曾焱(文 / 曾焱)
(
北京匡时2008年秋拍推出的八大山人《柏鹿图》,估价1200万~1500万元。此画入选《中国古代书画图目》
)
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极爱中国书画,尤其推崇八大山人朱耷。他有22件珍贵藏画,其中一幅就是八大山人的《群鹿图》。日本新潮社出版的《川端康成全集》里,收有《卷首画解说》一文,川端康成在文中记述了八大山人的身世,并说明自己收藏这幅《群鹿图》,是因为被画里的精神深深打动,“深广的空间与突出的巨岩和大树相对,构图奇妙,森严中渗透着柔软”。
身世高贵,境遇支离,节操、书画、学养,都称得上孑然于世,八大山人身后成了士大夫阶层接受度最高的精神偶像,只要有他的书画出现,“寸缣尺素,人争宝之”。八大山人的作品存世量有人统计为2000多件,如果这个数字准确,他是古代画家中作品较多的一个。不过海内外各大博物馆都一直在倾力收购他的书画,大的私人藏家又不愿轻易抛出,所以市场上并不太容易见到八大山人真正的代表性画作。一旦有了来源可靠、著录清晰的拍品,收藏者往往不惜价格。2008年春拍期间,内地拍卖市场出现八大山人晚年作品的两次重要成交。嘉德拍卖公司的《瓶菊图》曾是著名画家、收藏家唐云先生旧藏,八大山人作于1694年68岁时。一个瓦罐,几枝菊花,画面疏密聚散却不显得刻意,让人看了心里平和干净。一位拍卖公司的书画专家说,这幅小画拍前估价1000万到1500万元,当时觉得定高了一些,没想到最后能拍到3136万元的价格。之后杭州西泠印社从海外藏家手中拿到一件十开《个山杂画册》,也被山东某藏家以2352万元拍走。
在20世纪的日本,研究八大山人是一门显学,艺术科的学生以他作为论文选题十分常见,像川端康成这样因为喜爱而四处购藏的收藏家也不少,一位名叫住友宽一藏的日本人,就藏有数幅八大山人的书画作品,比如1705年的书卷《醉翁吟》。日本那边的需求,带来20世纪30年代中国书画市场上八大山人赝作的泛滥,花鸟、山水、书法都有伪造。台湾地区学者傅申曾指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八大山人、石涛《山水轴》是张大千伪画。媒体还报道过两件画面一样、只是名字不同的八大山人作品出现在不同地方,一件是北京文物商店收藏的《月光饼子图》,另一件是《瓜月图》,被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收藏。专家考证前者为摹本,后者为真迹,但在2002年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上,被指为摹本的《月光饼子图》同样成为买家争夺热门,最后以260万元成交。20世纪90年代初,八大山人的画作还主要在国外拍卖市场上交易,90年代中期之后,内地拍卖市场开始有高成交纪录,一度比较引人瞩目的,是2000年翰海拍卖一张八大山人的《孤禽图》,以440万元成交,当时被媒体称为“世界上最贵的一只鸟”,据透露买家是大连万达集团。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綮写生册》,被认为是八大山人最早的存世作品,作画时间正是他23岁出家那年,“传綮”这个法名在他55岁后便不再使用。八大山人是明朝皇室宗亲,从小居南昌王府,直到18岁时清朝军队攻破南昌城池,他的大家族随明朝一起覆灭,他自己隐姓逃亡,在23岁那年入奉新山寺削发为僧。根据流传至今的八大山人主要作品,著名华裔收藏家王方宇将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34岁至50岁属于早期,50岁至65岁为中期,65岁以后为晚期。青年和中年时期的八大山人,生存姿态主要表现为遁世的不合作,他内心对清朝有强烈的抵抗,却只能通过绘画来表达。在八大山人的符号系统里,“残山剩水”和“白眼向人”都是他个人复杂和痛苦情绪的表达。在这样的心态下,他早期画中不可能出现任何世俗的绘画符号。
1681年是八大山人精神和艺术世界的又一次裂变。他的朋友邵长蘅在《八大山人传》中记述道:八大山人撕碎了自己的僧袍,一把火将它烧成灰烬,然后步行200里地,走回了南昌。清醒后,他弃僧还俗,蓄发娶妻,开始卖画为生。他晚年心境变化,国破家亡的悲怆被时间和宗教平复了多半。书画鉴定家尹光华提到,八大山人七十岁开始研究《庄子》,对庄子超脱的心境与晋贤散淡的生存状态表示向往。松鹤、松鹿这类表示良好祝愿的题材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的画面。1689年以后,传统文人喜欢用来入画的鹿、鹤、鹰等禽鸟动物,成为他常使用的题材。这一时期,他还偏好画大幅立轴和巨型长卷,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河上花图》长13米,据资料记载用了4个月时间才画成。《中国古代书画图目》里收入的《柏鹿图》立轴,也有2米多高。不过有日本研究者在文章中提到,八大山人晚年虽说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境界,愤懑还是会在一些时候迸发出来。根据对画作落款时间的考据,研究者发现,每当康熙皇帝南巡彰显皇恩浩荡的时候,他的画就会重现“无名怒火”,比如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八大山人在此前后的几幅画作,构图和线条上都会更乖张。
(
八大山人作《快雪时晴图轴》
)
2008年12月,北京匡时拍卖公司将在秋季拍卖会上推出八大山人晚年重要画作,就是被收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的那件2米立轴《柏鹿图》。《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是新中国成立后最重要的一本古代书画著录。1983年,国家文物局成立由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7位书画鉴定专家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对全国范围内(除台湾外)的现存古代书画作品进行考察、鉴定和著录,全部工作历时8年才大体完成。鉴定组对25个省、市、自治区,121个市县的208个文物收藏机构和部分私人藏品进行了鉴定,过目的书画作品达到6万多件,首次向社会公布了公共收藏机构的收藏。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了10册《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以账目形式将专家鉴定为真迹的所有书画记录在册。之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汇编其中佳作,以原作照相出版。这套著录有一个特别之处:对少数意见不一致的作品,会将专家不同观点的鉴定评语附在备注栏内。这是录入中国古代书画作品最多的一部图典,直到2001年才出全24册。
北京匡时拍卖公司总经理董国强说,《柏鹿图》在20世纪80年代是烟台市文物商店的收藏,1988年被谢稚柳先生等7位专家一致鉴定为八大山人真迹,编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16册,烟台市文物商店也唯有这一件藏品入选。故宫书画专家分析八大山人最后10年的绘画风格,其中一个特征是较多运用“同形异本”的手法,即同一稿本反复画上多次,晚年八大山人卖画为生,这种手法自然有出于卖画的需要,但也体现了他在造型上所强化的“符号功能”。比如晚年他画鹿多在1699年前后,鹿和松树(有时是柏树)、怪石成为一个固定的符号体系,画意不排除有延年益寿的传统祈福,但动物和树的造型,整体流露的仍是一派孤寂,无论鹰还是鹿,大多取缩脖后拱的弓形造型,有八大山人最具个性的“白眼”——大眼眶中点一小黑点。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八大山人1700年的《椿鹿图》,两幅画构图、布局大都相似,只是《柏鹿图》中的树位于画面中间,《椿鹿图》的那棵树被放在了远处。■
( 中国嘉德2008年春拍以3136万元成交的八大山人《瓶菊图》
)
( 八大山人朱耷 ) 文物八大山人川端康成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