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潜艇上的氟利昂幽灵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核潜艇上的氟利昂幽灵0

11月12日,俄联邦总检察院侦查委员会发言人弗拉基米尔·马尔金(Vladimir Markin)在电视上称:11月8日俄罗斯“海豹号”核潜艇死亡20人、受伤21人的事故,是由于一名水兵毫无理由地开启了声纳舱和鱼雷舱的消防系统,致使大量氟利昂泄漏而造成的。事后,尽管有西方媒体引用了俄海军人员的采访和博客对此解释进行质疑,但是核潜艇上的氟利昂无疑是最后的“杀手”。

在有记录的核潜艇氟利昂泄漏事件中,1958和1962年美国核潜艇上都有因氟利昂泄漏而造成人员中毒事件。事实上,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核潜艇上的空调和灭火系统中的氟利昂泄漏,一直是一个困扰核潜艇生存环境的问题。1968年5月21日下午,美国“蝎子号”核潜艇浮出水面向基地发送了最后一份电报:“我艇已完成秘密使命。”随后,“蝎子号”下潜到60米以18~20节的航速按照预定航线返航。第二天傍晚,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蝎子号”与基地失去了联系。随后,美国海军通过加那利群岛的水声工作站和“康珀斯岛号”海洋调查船截获的水声信号确认,5月22日18时22分“蝎子号”发生爆炸,3分钟后沉入大西洋底。10月28日,“北斗六星号”海洋调查船通过深潜器9次下水拍照,确认了已经被海水压力挤压成三段的“蝎子号”沉在3353米深的海底。随后专家们对“蝎子号”留下的水声信号和残骸照片进行了分析,大致结论有两种:一是位于指挥舱底部的蓄电池发生爆炸导致艇体破裂进水;二是位于鱼雷舱的艇员移动了MK-37鱼雷导致雷头爆炸。但是,现有的“证据”都不足以完全证实这两种结论,于是“蝎子号”沉没之谜就引起了众多猜疑。比如《西雅图邮报》资深军事记者埃德·奥弗莱(Ed Offley)在2007年的新书《下沉的蝎子》一书中认为,“蝎子号”的沉没与1968年3月11日在夏威夷群岛附近神秘沉没的苏联K-129潜艇有关,他猜测“蝎子号”是被苏联报复击沉的。而美国的权威调查记者斯蒂芬·约翰逊(Stephen Johnson)在2006年出版的《寂静的钢铁》一书中通过翔实的资料和当事人的大量采访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被击沉;二是内部爆炸;三是因保养维护不善发生故障。在第三种可能中,他特地提到了“蝎子号”一直存在着氟利昂泄漏的问题。

那么氟利昂泄漏怎么会让人中毒呢?1962年美国“帕特里克·亨利号”核潜艇上空调用的氟利昂泄漏进入舱室,在空气中生成了大量有害的二氯二氟甲烷气体,气体通过艇上的有害气体消除装置时发生裂解生成有极毒的光气,结果造成艇员中毒事件。这里问题的关键是,核潜艇中不仅只有二氯二氟甲烷这一种有害气体,各种对生命系统有害的气体可能有上百种,比如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燃烧和高温产生的一氧化碳,电缆和油漆挥发出的苯和甲醇,蓄电池、电解水制氧装置和核动力装置中的水还会释放出易燃的氢气等等。因此潜艇上必须装有有害气体消除过滤装置,但麻烦的是二氯二氟甲烷气体经过这种装置裂解后又会生成极毒的光气迅速将人致死。也就是说,氟利昂是核潜艇里的“间接杀手”。因此,核潜艇上对氟利昂有严格的监测、报警和防护制度。按照军用标准,潜艇内的二氯二氟甲烷气体一旦超过500毫升/升就会报警。

据报道,俄罗斯“海豹号”核潜艇编制为73人,而11月8日试航时却搭载了208人,泄漏发生时大约有100人在相对宽敞的鱼雷舱休息(因试航时没有装载鱼雷)。如果这次事故真是人为启动灭火系统造成灭火用氟利昂泄漏的话,那么听到报警的潜艇艇员会迅速戴上按条例规定随身携带的防毒面具,而人数是艇员两倍的工程人员一是可能没有按规定随身携带防毒面具,二是对警报没有及时察觉而做出相应的防护动作。这恐怕也是工程人员死亡17人而艇员死亡只有3人的原因。

尽管美国加州大学两位科学家——马里奥·莫利纳(Mario Molina)和舍伍德·罗兰(Shewood Rowland)在1974年提出了氟利昂对臭氧层破坏的化学机理,并因此获得了199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但至今在制冷和灭火系统中本身无毒的氟利昂仍然被广泛采用。而对可以90昼夜在水下航行且封闭、空间狭小的核潜艇来说,空调和灭火又是不可缺少的。那拥有世界上90%核潜艇的美国和俄罗斯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俄罗斯阿库拉-2级“海豹号”核潜艇 氟利昂核潜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