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不是历史课,而是一种综合展示” ——专访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顾问瑞克·伯奇
作者:魏一平三联生活周刊:看完开幕式,我好奇的是,作为一个外国人,到底能看懂多少?
瑞克·伯奇:对于普通国外观众来说,开幕式中的很多元素他们都是第一次见到,我想好奇与兴奋应该占了上风。现代奥运会的发展决定了大部分观众接受信息都是通过电视解说完成,这次开幕式我也担任了澳大利亚电视台第7频道的解说嘉宾。作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顾问,我参与其中的时间比较长,应该说不存在多少理解上的困难,但仍不能说完全了解。比如那架几千年前的古琴,我只知道它很特别,但对于背景知识,无论怎么解释,都不能像这个国家里与她一起成长起来的人们所了解的那样深入。
但这并不是什么大碍,毕竟,开幕式不是枯燥的历史课,有时候画面要比故事本身更美丽。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有5000年历史,要在短短一个小时内展示出来,如何取舍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瑞克·伯奇:的确如此。无论如何,开幕式所展现的都只能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首先,张艺谋和他的团队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载体——画卷,所有历史瞬间都是在画卷中徐徐展开,西方观众虽然可能不太了解中国画卷的真实含义,但他们会觉得这是个美妙的创意。其次,开幕式上选择的一些历史瞬间非常有代表性。对于大部分西方人尤其是欧洲人来说,了解中国是从《马可·波罗游记》开始的,元代之前的东方是神秘而模糊的。而这次的表演加入了很多元代之前的内容,比如孔子、指南针等等,这对于西方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冲击,还是一种拓展,他们会想“原来在马可·波罗之前,中国已有如此辉煌的历史成就”。而对于海上丝绸之路所展示的巨大航船,西方人肯定会震撼。
三联生活周刊:但到了开幕式后半部分展示现代中国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瑞克·伯奇:我想对于任何一位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展示今天都会比展示历史难得多,这一部分很难出彩,因为现代文明越来越趋同了,今天的北京与纽约有很多类似之处。但是,对于大部分外国观众来讲,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历史,只有更好了解历史才能更完整地理解当下。更何况,对于现代中国的展示并不一定要通过表演来完成,建筑也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当观众看到夜晚灯火璀璨的“鸟巢”和北京街头的鲜花时,实际上他们对于现代中国的理解已经开始了。这个国家投入如此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确保奥运会的成功,这本身就是一种富有力量的信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奥运会志愿者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毕竟,人永远是开幕式的主角。当观众进入“鸟巢”时,看到的是志愿者脸上的微笑,感受到他们不辞辛苦的服务,这种热情好客会立刻带来温暖的气氛,留下深刻印象。昨晚看完奥运会开幕式后,我夫人好奇地告诉我,那些在场边一直跳舞调动气氛的志愿者们,甚至都磨破了鞋子,这让她很感动。所有这些,都是构成一届奥运会开幕式是否成功的要素,很显然,北京做到了。
三联生活周刊:对你个人来说,这次开幕式表演中印象最深的场景是哪些?
瑞克·伯奇:我想不仅仅是我个人,恐怕大多数西方观众对于其中的3个场景都会印象深刻。一是戏曲环节中的木偶戏,看到4个演员摆弄着手中的木偶表演,伴随着那种听起来有些激烈嘈杂的音乐,我们感到的不仅是神奇,还有他们那种快乐的情绪。另一个是活字印刷术表演结束时候,突然从文字后面冒出来的笑脸。我想,很多观众在看这一段表演的时候,都在嘀咕“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机器还是人?”直到最后一刻,答案揭晓,近千张笑脸突然冒出来,向人们招手,大家恍然大悟,禁不住感慨“天哪!太神奇啦!”第3个场景是舞蹈演员在画卷上画画的样子,优美的肢体动作与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巧妙结合起来,它提供的是一种诗意化的中国意境。
三联生活周刊:诗意化的表达,这是否构成了此次开幕式表演的基调?你作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顾问,所负责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瑞克·伯奇:中国人历来讲究含蓄,意境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是西方世界对于东方的神秘感之一。虽然奥运会要展现一国实力,但展现方式并不一定是直接的冲击,张艺谋选择在纸上书写中国故事,在纸上印上足迹,这就暗含了北京奥运会必将创造历史,并被历史所铭记。
我作为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顾问,参与最多的工作就是在奥林匹克运动传统方面提出建议,将之与中国文化展示有效结合起来。我们必须要明确一个概念,是奥林匹克运动来到了北京,而不是北京要代表奥林匹克,这就要求所有的展示必须要与奥林匹克的精神结合起来。除了“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精神,更为本质的是和平、美丽。所以,我们看到的开幕式表演并不能一味地强调彰显自己的实力,而是要更加温暖、更加平和、更加美妙。
三联生活周刊:在你看来,最后的点火仪式是不是整个开幕式中最重要的一环?
瑞克·伯奇:点火仪式无疑是整个开幕式的高潮,但对我来说,整个开幕式中最重要的是运动员。因为,他们来自全世界不同地方,开幕式对他们来说,是4年才有一次的难得相聚,那么多世界冠军聚集在一起,享受这一刻。
三联生活周刊: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做到这一点了吗?
瑞克·伯奇:回想昨晚的开幕式,还有比让运动员亲自在画卷上印上自己的足迹更为让人感动的方式吗?!在这一幅画卷中,他们是主角中的主角,连同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他们都把足迹印上了画卷,都是创造历史的一分子。在我的印象中,只要看看进场时候运动员队伍能拉多长,就能够想象他们有多么快乐。美国运动员入场的时候,从入口处很宽的队伍一直到后来拉成一条长长的线,这无疑告诉人们,他们很享受这一刻,都会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
三联生活周刊:在你执导过的奥运会中,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上雷波洛射箭点火炬、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凯希·弗里曼在水中点燃火炬,都给全世界留下了经典时刻。一个成功的点火仪式是什么样的?
瑞克·伯奇:火炬本身就像运动员一样,当你点燃它的时候,会有一种火光一般的活力,这是一种暗喻。不管怎样,最关键的肯定是要在情感上震撼观众,震撼运动员和所有人。就像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当雷波洛张弓射箭的时候,全部压力都集中在他身上,全世界的人都在惊呼“天哪!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都是一种震撼。还有悉尼奥运会上,凯希在水中点燃圣火,那一刻看上去有点冒险,但所有人都记住了。总之,只要能震撼观众,在那一刻吸引他们所有的注意力,这个奥运会的点火仪式就算成功了。
三联生活周刊:挑选最后一棒火炬手与选择什么样的点火方式,都是奥运会开幕式中最大的悬念。你当时是如何选择的?你如何理解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点火仪式?
瑞克·伯奇:实际上,选择点火者并没有什么固定标准。比如说1992年巴塞罗那的开幕式,大家甚至都不认识点火者,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点火的方式震撼了所有人。但到了1996年,让人们记忆深刻的并不是点火方式,而是点火的人,这跟阿里有关系。有了阿里,我们并不需要多么特殊的点火方式了,看着他用颤巍巍的双手把火点燃,本身就是最好的震撼。而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将点火方式与点火者两方面集于一身,的确是难能可贵。
巴塞罗那奥运会时,实际上有两个人选,还有一个比雷波洛年轻一点的运动员。但对于那次点火来说,除了外形要好看以外,还有一个条件很关键,那就是对音乐的感觉。因为我们设计的点火仪式中,射箭动作要跟音乐吻合,合着音乐的节拍把箭射出去,到圣火被点燃的那一刻,全场的音乐正好达到最高潮。在排练中,我们发现雷波洛的节奏感特别好,他总能配合音乐恰到好处地完成动作,所以,最后我们选择了雷波洛。至于悉尼奥运会上的凯希,她身上集中了很多特点,她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运动员,知名度很高,还是原住居民,这早在开幕式之前就被人们所熟知。另外,她是个女性,让一名女性在奥运会上点燃最后的火炬,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此次北京奥运会选择了李宁,虽然我对于体育本身并不十分了解,但我能想象李宁对于中国体育来说意味着什么。当他“漫步”在“鸟巢”上空时,我想所有人都会屏住呼吸,静静等待最后一刻的到来。■(文 / 魏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