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的8月8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大概10天前,我才知道自己是奥林匹克会旗的护旗手,我知道的过程还挺有意思的。”杨扬笑着说,“没有人通知我,有一天,服装师突然给我打电话,说要给我量开幕式上的服装尺寸,我当时一惊,一点都不知道开幕式上要我做什么。我就问他们还给谁量了衣服,他们告诉我有郑凤荣阿姨。我就打电话给郑阿姨,问我们干吗啊。”从郑凤荣那里,杨扬才知道开幕式当天,她要与另外7个不同时期已经退役的奥运名将一起执旗。
“衣服做得很不错。”杨扬说,“比较中式,同时又比较国际化。上衣都是中山装样式的,是立领的,用的盘扣,很中式。女装下身是短裙,样式和裁剪都比较现代,很国际化。”
祥云火炬进入境内的第一站海南,第一棒火炬手就是杨扬。杨扬说:“火炬传递我参加了,而且跑的那一棒也非常重要。但是接到执旗手任务,还是受宠若惊,可以选择的运动员太多了。”“我们两点半就要集合,到‘鸟巢’里候场,等到晚上23点多才上场,是个很漫长的过程。”
8日上午,杨扬来到奥组委志愿者部。“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寻常,早上起来按部就班地工作,然后开始准备下午的事情。”2007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杨扬以特聘专家的身份到奥组委志愿者部工作。“志愿者很可爱的,是懂得奉献又能从奉献中得到快乐的一帮人。”而杨扬给自己的工作定位是做“志愿者的志愿者”。
14点半,杨扬就来到“鸟巢”后台。“候场的地方什么都看不到,而且我们基本都不出屋子,工作人员很多,出去会有人要合影,比较麻烦,所以就在屋里待着。能听到外面很热闹,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8位护旗手都是体育界的名将。“我们这一拨人能聚到一起,下一次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而且这其中好多是我们以前的偶像,我们都准备了一些东西,明信片啊,衣服啊,相互签名合影,也挺热闹的。”杨扬说,“一直等了9个多小时,到后来真的觉得很累了。我们也没有吃晚饭,就吃了点巧克力之类的。”
“我们的工作并不是很难,重要的是到场地后更精神一些。其实给我安排在第一的位置,因为我是这4个里面最矮的一个。经过主席台的时候,女运动员手臂垂下,手执着旗,男运动员要伸直手臂把旗子高高举起,这是一个展示过程。穆祥雄老师胳膊不好,肩抬不起来,所以特别痛苦,但是他一直坚持。我们这个队伍里有4个70岁左右的了,郑凤荣阿姨71岁了,潘多阿姨也近70岁了,她当年登山冻掉脚趾留下了残疾,走路就比较蹒跚。候场那么长时间,再绕场走一周,真的很辛苦,我们也挺担心的。”
“我在2006都灵冬奥会中是中国代表团的旗手,那时候进了场我挥舞着大旗就往前走,有种特想往前冲的亢奋。执奥林匹克会旗跟拿着国旗的骄傲和自豪还有一点点不同,五环旗是白色的,我们8个人执旗的时候觉得特别神圣。”
通过主席台后,要把旗扛到肩上。“要走在最后面的郑阿姨来告诉大家什么时候上肩,之前我们有过两次彩排,为了保密,都在后半夜进行,会场里也没有观众,导演告诉我们看一个栏杆,到这个栏杆的时候我们就把旗子举起来,要以最后一个人也通过了主席台为准。可是这灯一打开,又坐满了人,就看不到栏杆了,好多标记被观众挡住,都找不到了。我们干走没有指令,我感觉已经过了主席台很久了,就喊了几声,才听到了郑阿姨的口令。后来我朋友和我妈妈都说,以为我是在喊着加油之类的口号。不过这个动作我们宁可晚也不能早,整个主席台还是很长的,都要展示。我们下来之后都挺高兴的,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整个过程还是挺完美的。”
“我想起在后台做准备的时候,有一个志愿者负责跟着我们,还是我们东北老乡。我说你不想出去看看吗,那个小志愿者就嘿嘿笑,说陪着我们就很难得了。”杨扬说,“其实志愿者付出很多的,在后台工作的,根本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子。别说开幕式,可能整个奥运会什么都看不到。负责安检的志愿者,要一直在门口;负责后勤的,比如贵宾室的,就要一直在贵宾室待着。场内的观众服务志愿者和拉拉队志愿者,要带动大家做一些加油动作,身后就是舞台,也不能回头看。志愿者很不容易,我们也特别为他们骄傲。与其他国际大赛志愿者相比,我们的优势就是热情。”
同样,作为志愿者的志愿者,杨扬也没有时间看比赛。“妈妈也去现场看开幕式了,等结束后就跟朋友和妈妈去吃了点东西,因为晚饭都没有吃。到家已经4点多了。”记者采访杨扬是8月9日下午,她说:“上午起来看到中国夺了首金,就赶快出来了,还有工作。现在还一张门票都没有,希望能有机会看比赛吧。”■(文 / 王墨馥) 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