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生的两年兵役记录

作者:王鸿谅

​北大学生的两年兵役记录0

( 2006 年 11 月,大连首批入伍新兵离开家乡 )

入伍

张恒注意到高明是在两年前的入伍欢送会上,同一拨出发的北京新兵们胸前都佩戴一朵红花,“就高明特殊”,不仅“身上多了一条绶带”,“旁边还有人拿着相机不停在拍”。不过高明那一天的记忆模糊而分散,头一天还在校园里奔走办理最后的各项手续,继而在宿舍整理行装到深夜,大清早去学校的武装部报到,背包重新打过,再被送到海淀区的武装部,欢送仪式之后紧接辗转行程。汽车、飞机、汽车,一路昏睡下来,当天到达二炮某边陲驻地的时候,“脑子还是懵的”,不用说旅途里陌生同伴的模样,连新兵连门口的欢迎锣鼓声都完全没了印象。

“男儿意气,无关富贵。”这是高明说服家人的理由之一。这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并不是2005年唯一报名参军的在校生。这得益于当年正式推行的新兵役政策,在校大学生可以保留学籍至退役后一年。政策的试行从2003年开始,确定下来并大范围实施,还是2005年事情。这一年高明已经20岁,征兵年龄的最上限,这选择于他也意味着“最后一次机会”。当年北大报名的一共20多人,可惜大都被卡在体检这道关上,“视力和其他原因”。高明自己知道的,就有两名不同学院的女生,都是独生女,服役之心却义无反顾,其中医学院那个,还得到合家支持。可惜最后都是体检没过,一个据说是血液问题,另一个是心脏杂音。临到送兵那天,高明环顾左右,才知道他成了北大服兵役的唯一开先河者。不过,这一年服役的名校大学生并不止高明一个,清华、人大、复旦,都有学生奔赴军营。把范围放得更宽泛一些,在校大学生服义务兵役已经不新鲜,高明所在的连队早有先例,两年兵役结束已重返校园,因为不是名校,并没有被特别关注。

张恒也是大三学生,石家庄铁道工程学院,自然不会有人反复追问他当兵的心路历程。父亲当过兵,对儿子积极动员,这个民建专业的北京孩子内心倒也并不排斥,反正可以保留学籍,和高明一样,他也不想错过“最后一次参军的机会”。他的户口所在地是海淀区,征兵有四种选择:野战部队、空军地勤、武警和二炮。张恒奔着二炮去的,“高科技部队”。还有一个原因跟地理相关,家人心疼独子,比起二炮的边陲基地,野战部队的服役地点看起来自然条件严苛太多。高明同样在地理上做了选择,从天津换成了与北京相距遥远的地方,理由与自然条件无关,他说自己希望“要一心一意地当兵,要去远一点的地方”。于是2005年12月10日出发那天,张恒与高明第一次相遇,几轮分兵后,他俩和剩下的几十人一起,走进了同一个新兵连,列队等待分班挑选。

北京的新兵到得最早,新兵连的新训骨干们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旅机关的宣传干事曹疆下连当了10天的新训班长,因为是一班,首轮挑兵由他第一个选。曹疆挑了个子最高的那个,其他的都没留意,“个子高,以后篮球和各项运动都有优势”。为了各班避免差异过大,在接下来的挑兵里,顺序也会有所调整。盖因此例,各班按序排下来,身高与齐整度递减。高明第四个被挑走,四班班长陆少华选他的理由也很简单,“看起来比较精神”。一个班的完整编制,加上班长一共是14人。因为人数关系,北京新兵分下来每个班顶多一个,还有轮不上的。高明所在的可以容纳四个班的新兵宿舍,第一天只有8个人:4个班长,3个兵,1个排长。

​北大学生的两年兵役记录1

两天后陕西兵到达,18日新兵全部到齐。各自不同的权衡与考量之下,或坚定或犹疑,个人梦想也好家庭意志也罢,2005年底,来自各地的这群18岁左右的年轻人,被汇聚到一支高科技战略导弹部队,开始全新的历练。

磨砺

​北大学生的两年兵役记录2( 训练基地内,新兵们正在接受训练 )

新兵整理行装,班长了解情况,陆少华这才知道自己挑了个北大生。消息传得快,曹疆从隔壁屋特意过来,得知高明学的是经济管理,话题就成了对部队管理的看法。高明还记得自己的回答,大意是部队理当如此,命令和服从,不容置疑。曹疆也因此对这个兵印象深刻,“就是不一样”。当然和其他人一样,末了还有一句感叹,“毕竟是北大的”。陆少华也有这种感叹,不过是种疑虑,他甚至后悔自己挑走了眼,在骨干会议的公开场合表示自己不想带这个兵,北大的,肯定不好带。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陆少华最后自然没有把高明退走。

新训3个月,不外乎队列、体能、内务的训练。从摆放个人物品和叠被子开始,渗透于生活细节里的规则,成为军人塑造的起点。陕西兵到的时候,高明已经拿着小凳推了3天被子。就是把被子平铺在地上,拿小凳一点点的平整压实,以便叠出标准的豆腐块。技能由各班班长亲自传授,高明还记得曹疆和陆少华不一样,是拿着尺子帮新兵们在并不规则的被子上丈量画线,“一看就是军校科班出身”。

​北大学生的两年兵役记录3( 当新兵就要从“头”开始 )

新兵连早晨5点就得起床,训练期间的点滴高明自己以文字记录下来:“队列训练从最基本的立正、稍息练起,到三大步伐,最后是班队列。每晚‘3个100’(100个俯卧撑,100个仰卧起坐,100个抱头深蹲)必不可少,早操由1公里、2公里、3公里最后加到4公里,后来为拉练准备,强化体能,每晚‘3个200’。平常的体能训练是连续的蛙跳、不间断的鸭子步、往返的陡坡冲刺、单双杠和跑步。长跑开始是3公里,后来负重,再后来加为5公里。”新兵的活动范围很有限,营区里的场地都被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比如新兵营房外的陡坡,还有宿舍楼下的空地。新兵的队列训练,都在老兵们的眼皮底下。谁好谁坏,一目了然。因为是北大生,从一开始高明享受了更多的“注目礼”。

与野战部队相比,二炮因为兵种的特殊性,在体能上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训练适应之后,大家也都感慨,“没有想象中那么苦”。2006年来的江西新兵吴由龙,行李里塞满了家人备好的各种跌打损伤药,被战友们戏称是“随时准备裹成木乃伊的装备”。书报影视对于这些18岁少年的影响显而易见。和平年代的真实军旅生活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还有更多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需要适应。由细节占据的生活,新鲜很快就会过去。

再回忆起来,可以单独拿出来说的,就剩下了“紧急集合”和野营拉练。高明的描述是:“多是睡得正熟时班排长敲床,然后便是穿衣服的声音、抽背包绳的声音、牙缸水壶的碰撞声、上铺兄弟跳到地板的声音,边往外冲边背背包。秒秒必争,穿衣肯定过不了10秒。”“背包面三横两竖,除制式外,还有一条龙、两条虫等多种简易打法。要求打被褥,带挎包、水壶,水壶中有水,挎包中装雨衣、牙缸、牙膏、牙刷、笔、笔记本,戴帽子,扎腰带,一件也不能少,当然也不可多带。标准哨音是连续短促,连3分、营5分钟集合完毕。”

野营拉练是新兵下连前的最后考验,200公里,4天。“使军用大背囊,塞被、褥、军大衣,带挎包、水壶、雨衣等等,还有一些日用品,约三四十斤。途中隔一个半小时左右小休息一次,10分钟;中午大休,一个半小时左右,用餐补水——水是很缺的,一天未必能供应两水壶——但不午休,日行军四五十公里;晚上借宿学校、仓库等地,仍需整理内务,一间小屋挤一个排,侧身。”

此外的生活可以用“习惯了”做所有的囊括。如果遇到一再追问,实在没办法描述,现在他们会举出一个例子:“《士兵突击》,我们的生活就是那样的。”这个片子得到了许多士兵的认同,理由是“细节真实”。让他们内心起伏的不是那些演习的大场景——这距离他们有些遥远——而是那些日常起居与训练的细节。片子是大家一起看的,有一天演的是送老兵的情节,马上有人开始嚷嚷“换台换台”,高明也嚷了,“没法看,心里就会被触动”。两年严谨而刻板的生活,不仅塑造了军人的仪态和思维方式,还凝聚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情义。高明自己跟朋友们打的比方就是,“会说送同学哭得像送战友一样,没听过送战友哭得像送同学一样”。其实部队里,同年入伍的兵彼此接触才比较多,可是真的到了老兵退伍那天,“虽然以前不熟悉,可他走过来,大家一拥抱,眼泪就下来了”。高明也会感叹,看《士兵突击》的时候,其实每个兵都在里面“对应自己的影子”。

名气

陕西兵王江不过晚到了两天,看着高明帮忙他们拿行李,整理东西,还帮忙买饭,一副老练的样子,开口就叫了“班长好”。这误会现在也成了个段子。军营里就是这样,早到一天就是资历。曹疆后来就常常看见高明捧着被子,后面领着好几个人,去有空地的房间里“推被子”。他被同年兵们另眼相看,一开始跟北大背景无关。得知他是北大生后,战友们也没有因此将他归为异类。年龄和到达军营的时间,无形中成了高明的双重优势。当然,还有他待人接物的分寸,同年兵们暗自钦佩他的博闻强记的时候,并不会觉得被彼此间的差距所伤害。

连队里一个士兵得到认同的要素并不复杂,兵龄、待人接物,以及实实在在的体能训练成绩。用高明自己的话来说,现在5公里越野跑就是他的“一杆旗”。新兵连结束的时候,他的5公里越野跑从22分钟到了18分钟,现在的成绩,距离连续3年在部队运动会上拿冠军的老班长陆少华的成绩,也只差了30秒。平时训练他跑在第一,如果是连队之间的比赛,他必定是垫后的那个,“帮其他人背包”,因为二炮强调的是团结协作,5公里竞赛,记录的是最后一名的成绩。至于专业技术方面的学习,高明更加凸现出来。虽然是文科生,沉下心来也通读了不少专业教材,在“闲得实在发慌”的时候,还给自己找了一项教材勘误的事情来做。

不过和张恒感觉到的那样,高明的兵役之路一开始就被分外关注。送兵那天拍照的虽然只是北大校刊的记者,但欢送仪式上二炮总部政治处的领导们专程出席。他刚到达新兵连,驻地旅长胡明全就接到上面的电话,大意是,有个北大的学生来当兵了,注意观察。不过胡明全并没有因此特殊相待,新兵都到齐后,他下连队才第一次见到高明,晒得很黑,傻傻的样子。后来再没有过直接接触,不过下面各级会将情况反馈上来,说这个北大兵表现很不错。胡明全的回复也很简单,“不错就好,你们继续培养”。

新训开始半个月后,二炮的报纸《火箭兵报》专程来采访高明,旅政治处主任谢正国回忆,主要问了三个问题,为什么来当兵?目的是什么?当兵有什么打算?谢正国和许多人一样,原本对于高明也有种种疑惑,半个月之后第一次会面,却对高明有了非常好的印象。“各方面素质,认识高度,都区别于普通士兵。”让他觉得最难得的,是这个一开始也有着锋芒的学生兵虽然看问题理解问题比别人快得多,但“他把自己看成普通士兵”。于是自己都开始佩服了。两年后,高明自己会来总结,不要把好辩论有锋芒之类的特质与北大标签一起在他身上放大,学管理的他从一开始就定下了自己的兵役基调,“服从是军人的天职”。他是来历练的,不是来辩论的。1月24日的新兵授衔,高明是上台发言的新兵代表。谢正国听来的故事,是高明自己写了13页的讲稿,指导员给他改了几处,第二天他就上台脱稿发言,改处无一差错。

一成不变的军旅生活,在高明这里突然有了不一样的转变。大约在入伍一年半后,今年7月开始,他成了二炮主推的典型人物,二炮总部政治处专程下来整理了2个月的材料,宣传的关键点定为“高明现象”,大学生的义务兵役选择。背景是“现在部队中的大学生士兵比例已达百分之六七,且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随着我国兵役政策的改革,‘高明现象’对‘80后’青年如何自觉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如何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吸引知识青年投身军队建设,如何赢得青年、赢得未来,从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兴旺发达,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待

荣誉和名气来势汹涌,不过在甘肃农村长大的高明应对沉稳。父亲早逝,兄弟3人,他是长子,历来成绩优异,被夸赞包围,一路顺境里,他不缺心理优势与自我调试能力。思维与反应的敏捷,让他在记者招待会的时候“滴水不漏”,旅长胡明全也会感叹,“这个高明就是聪明!”争议与嫉妒当然也会有,针对如何看到宣传高明的问题,胡明全在一次全旅的干部会议上,举出了另一个私自外出给连队带来麻烦的士兵做例子,然后问大家,这样的兵和高明,你们愿意要哪一个?底下异口同声答:“高明。”

二炮尤其重视兵源,要求高中生的比例不得低于60%。胡明全1981年入伍,任职驻地旅长是2004年的事情。他当兵时候,驻地在山沟里,太阳中午11点才晒进来,16点又落下去了。唯一的娱乐是篮球,场地很小,投得太用力,球就滚到山下去了。20多年里,为了跟上军队建设,胡明全自己没有停止过学习,今年6月,刚刚从武汉答辩归来,拿到了硕士学位。和其他兵种相比,整个二炮对于军人文化素质的要求,更为迫切。胡明全也因此感叹,高明这样的兵,“越多越好”。

谢正国入伍是1986年,正是军人荣耀得以大力宣扬的时候,最优秀的青年才能得到入伍机会。可进入90年代,和其他人一样,谢正国明显感觉到市场经济冲击下,军人地位的下降。回忆起来,1998年兵源素质的变化尤为明显。和以前反了过来,城市里的征兵变得比农村更加竞争激烈,因为城市兵两年服役期满退役的时候,有安置卡,当地政府负责安排工作,农村兵什么都没有。两年服役期满,以前普通士兵还有直接提干或者读军校的机会,现在军校考试竞争日益激烈,至于直接提干,在军官选拔改革之后,基本不可能了,剩下的只有转士官。士官比例因兵种而异,二炮是技术兵种,比例是最高的,也不过30%左右。转士官对于许多农村兵而言,还是构成了强烈的吸引。一期士官潘珍伟说得很实在,他来自江西农村,转了士官以后,“家里人在村里的地位都不一样了”。

来自军官选拔的改变也很明显,以前地方大学毕业生被招到部队,直接是干部,集训之后一旦授衔就是中尉,从三四年前开始,这种机会被国防生取代。与教育产业化相关,与部队签订合约的学生们,学费都由部队支付,毕业后他们要服役5年。这转变背后逐渐带来一种空窗期,一方面是大学生的现实就业压力,一方面是军队对提高兵源素质的渴求。但目前的各种政策与待遇,看起来又不能构成诱惑力。显著转变是从去年部队大幅度加薪开始,相应的还有若干提干政策的调整。胡明全说,比如大学毕业生,两年服役期表现优秀的,可以直接提干。对胡明全来说,宣传高明,并不是他个人做了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不过对于一支部队和整个国防而言,大家期待着的,是推开高明这扇窗,更多的大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国防责任,走进军营。

被追问到为什么不留在部队的时候,高明的回答很精彩,“兵役是一种义务,军人是一份职业”。他尽了两年的义务,至于是否将军人作为职业,他还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同样,二炮推出高明做典型,期待的并不是在校大学生们都以他为范例来体验军营,而是毕业生们,可以在仔细考虑之后,选择军人作为职业——虽然其中的绝大多数,在未来的时间里还要面临复退后的“二次就业”。

11月25日,高明的军旅生涯将画上句号,按照预定计划,他要重返校园,继续学业。而张恒在半月不眠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转士官申请,如果通过,那么他要再服役三年,学业需要继续搁置。高明成了今年征兵广告上的人物,二炮今年还有海淀区的征兵指标,据说报名的名校生人数又有增加,或许有更多的人意识到了,兵役不仅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也是义务。■ 两年新兵连二炮部队高明张恒兵役记录北大学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