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人的逻辑

作者:董璐

搜索人的逻辑0

( 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 )

“如果你有一部Gphone,那你永远不可能成为鲁宾孙。”尽管Google并未实际生产出一部真实的手机,而只是开放了一个移动平台Android,它也在不断告诉人们信息孤岛不会存在。Google的移动手机平台Android与33家运营商的合作,使Google的服务对象从11月12日联合国互联网管理论坛公布的12亿网民,延伸至全球手机用户。据英国电信分析公司The Mobile World预计,2007年全球手机用户将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一半左右,达到32.5亿人。相对于计算机的IP地址不固定,手机SIM卡却可以作为身份的唯一识别,在手机上进行个性化搜索和精准营销更加容易。

约翰·巴特利在《搜》这本书中曾展望过移动搜索的未来。他认为如果商品的UPC(通用商品条码)系统变成开放式,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商人们公开他们的商品清单以供网络查询,并且移动通讯设备生产商必须在电话上安装条码读取装置,就能把手机变成连接现实世界和网络信息世界的门户。而在这其中Google这样的服务提供商要做的就是开发出一种应用程序,来将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Google正在这么做,1000万美元的悬赏让程序员们跃跃欲试,32.5亿人的平台以及千万美元的双重诱惑之下,这样的程序不难催生。然而,Google想做的远不止于此,在Android平台发布的同时,Google的OpenSocial正式发布,为数家不同的社交网络网站提供了统一的应用程序接口,即所谓的API,以方便第三方开发商能够开发可以在联盟成员网站上统一使用的应用程序,迄今已经有70家网站加入了这个联盟。目前,Google将旗下的交友网站Orkut开放,以供程序员们试验OpenSocial。

Google的意图显而易见。“手机本身具有便携性和黏着力,同时手机的个性化配置相较计算机来讲更为智能,所以将搜索服务扩大到手机终端,它能实现的服务也更多。”搜狐技术副总裁王小川这样评价手机作为终端的优势。移动搜索行业投资金额在去年高达4700万美元,雅虎全球移动产品副总裁克里斯汀·林荷也认为:“搜索恐怕是整个移动价值链中受争议最小的服务。同时,它对终端用户的价值也非常巨大。”11月14日,雅虎继在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推出被其认为“革命性设计”的移动搜索平台OneSearch之后,又将触角伸到亚洲,与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等地的9家移动运营商签署提供移动互联网搜索服务的合作协议,加速将电子邮件、Flickr照片极搜索服务推向移动电话。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也不避讳对移动搜索的期望:“3年后,移动搜索领域将是Google的重点。”Google现在急需一个无线网络,让自己的铁蹄在移动搜索和相关领域里自由驰骋,比如让用户在地铁里收看YouTube视频。安装了YouTube和Gmail客户端,以及Safari浏览器的iPhone带有Wi-Fi功能,给Google想要的手机终端做了示范。

美国移动营销协会CEO劳拉·玛瑞特(Laura Marriott)赞同移动搜索是下一个重要的创造价值的机会。试想,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用地图定位、寻找周围的商店并查询商店里的产品,地点还可以被作为附加的搜索参数,这样进一步加强了搜索结果的针对性。“这种商业生态环境将大大增加人们购买移动内容、实际商品以及当地服务的方式,并代表了未来几年移动业务方面最有效的市场投资机会。”劳拉认为,未来的移动搜索应用方向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信息,根据用户的性格、地理位置和行为方式以及个人兴趣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服务。

在互联网上搜索带来的繁荣,Google铁了心要复制到手机平台上,但这种身份确认的一对一的搜索也只能将个人的搜索行为记录在网上。约翰·巴特利们一直标榜搜索是“利用人类意图的数据库”,从1990年搜索引擎的鼻祖Archie开始,搜索从流行在学术研究领域的信息获取工具,逐渐催化成一个庞大的商业领域,并改写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也将信息搜索归入抹平世界的十大推土机之一,他感慨道:“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多人,可以靠自己就能找到这么多资讯,关于这么多人、事、物。”获取信息的便捷性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就好像计算器发明以后计算好的人并不再占明显优势,记忆力好也不再作为评判人聪明的必然标准。但这种利用人类意图的搜索,从根本上来说只是通过关键词将知识从互联网里挖掘出来,所能获得的信息也依赖于搜索引擎的算法排名,有一项统计表明40%的用户并不能准确分辨出广告和知识。

搜索人的逻辑1

怎样才能减少被愚弄的次数,第一时间获得所需?从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开始,计算机专家们都深信计算机终有一天能读懂人。“机器理解人”目前还是种理想,只存在于《黑客帝国》、《星球大战》等科幻作品中,但搜索专家们坚持不懈地为“机器知道你一切可能的需求”的终极目标而努力。

这就是网络之父蒂姆·伯纳斯-李所推动的语义网。伯纳斯-李这么阐述语义网可能对搜索产生的影响:“如果未来的引擎能够把搜索引擎和推理引擎结合起来的话就太完美了。”在他的理念中,搜索引擎应该能找到包含输入关键词的所有网页,并利用逻辑推理留下对我们有用的。这个逻辑推理就是Google和Yahoo!等搜索巨头努力的目标。

Google在2004年就推出了其个性化搜索服务,迄今Google能够根据用户的搜索历史,提供更合乎用户口味和习惯的搜索结果。而Yahoo!在2005年推出的个性化搜索功能也能让用户对搜索活动和结果存档,并与其他用户共享这些资料。但这两种服务的前提是用户的活跃度要高,“用户进行的搜索越多,搜索历史记录越多,就会获得越好的搜索结果”。Google产品副总裁玛丽萨表示。

这还不够智能。正如搜索拥趸所言,搜索是在记录人类意图,除了信息与人的交互,在网络上人与人的交互也很重要。“你怎样找餐馆?是去大众点评网上看众人的评论,还是会相信你信任的朋友的推荐?”海内网CEO王兴问道。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评论的多而繁杂,会影响判断,而朋友的推荐指向性更明确,也更值得信任,对SNS(人际交互关系)的这种理解直接催生了豆瓣网的推荐机制。搜索引擎也很明确这点,开始有意识地在搜索中加入人与人的关系。2002年,语义网专家保罗·福特在《2009年8月:Google如何在语义网时代打败亚马逊和eBay》一文中写道:“语义网的核心是逻辑的作用。就像在高中学到的:如果A是B的朋友,那么B就是A的朋友。如果在吉姆的网站上看到‘吉姆是保罗的朋友’,这时有人搜索了‘保罗的朋友们’,即便保罗的网站没有提到吉姆,我们也会得知吉姆认为自己是保罗的朋友。”福特认为,一旦语义网形成,Google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因为你一旦拥有出售商品的信息,并且能通过搜索很方便地找到它们,那么传统商业就不那么重要了。■ 移动互联网关系逻辑语义网逻辑搜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