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荡云水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林鹤)

​飘荡云水间0( 1.内天井里如同玻璃塔般的电梯间也很酷 )

有一个年轻人1964年出生在以色列的城市海法。他先在本国读完了耶路撒冷的Bezalel艺术与设计学院,然后于1990年去了荷兰,在代夫特的技术大学建筑系念了三年书。毕业以后,他就留在荷兰做起了建筑师,并且在1996年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

2003年,此君获得了欧洲建筑与技术奖的“最佳新人奖”,两年以后,他又获得了Luigi Cosenza欧洲建筑奖。人家看见他的建筑都说,哎呀呀,这真是典型的荷兰气派啊。谁都不在乎他其实原本是一个以色列人。

这位以色列-荷兰的建筑师名叫米卡·德·哈斯(Micha de Haas),他借以获奖的成名建筑,设计于1997年5月,是他甫一自立就遇到的项目,而且是从一次设计竞赛中赢回来的。它用了一个很“荷兰”的名字,既有暗示自然环境的元素,又有新技术的时髦和酷劲儿,是德·哈斯亲自给取的,叫做“铝森林”。“铝森林”是荷兰的铝业中心展览馆,开幕于2001年4月,这个日期居然离德·哈斯最初开始设计时已经远隔了四年之久。说“居然”,是因为它是一个很小的建筑,建筑面积只有1030平方米,这进度也有点儿太过于慢工出细活了吧。

“铝森林”建在乌特勒支附近的小镇豪滕(Houten),盖在一片湖滨的缓坡地段上。这里本来就是一个工业园区,照理说正该是簇簇新的房子们最相宜的环境。即或这一片湖水也是簇簇新的:它是一片人工湖,由园区新挖出来的。当初在园区的规划方案里,除了横平竖直地划定了各个公司企业的建筑用地以外,还特意留出了一部分地块,预备盖那些比较特异的项目。而“铝森林”可真是没有浪费这个机会,不曾辜负了它。看这一片的总图,人家其他的房子都规规矩矩地与湖水隔着一条道路相望,只有“铝森林”独个儿跳出来,跑到湖边去还不算,且是脱了鞋进水里去了。它的全部建筑面积都被放在了二层上,只剩下交通环节踮着脚尖儿跟地面有个交接。而在一层的高度上,唯见密密麻麻的纤长金属柱子林立,其中更有半数都直接戳在湖水里,随水波荡漾反射着夺目的光亮。如果有谁没留心,忽然撞见了这个踩着高跷的眼生房子,怕是会先吓一跳,恨不得想要过去拉它一把,免得它一溜歪斜着滑进湖水深处去了。

评家夸这个建筑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名副其实地全用铝材,这当然能让身为主人的铝业中心暗自快乐,可是放在专业人的眼里看来就实在是太奇怪了。铝的材料特性是既不抗拉也不抗压,至今我们在普通建筑里用到铝材的时候,不是用来做门窗边框,就是用来做外墙面板,都是只图好看不吃力的地方。再努一把劲儿,天花板和地板勉强用铝板还罢了,连结构部分都要托付给这种差强人意的材料,怎么做得成呢?

​飘荡云水间1( 2.茂密的铝柱丛间,天井、楼梯、电梯井和几种铺地交互隐现,组成了丰富的场景细节 )

德·哈斯的设计除了形式新颖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做了技术方面的探讨,大大拓展了铝材的应用范围。呼应着这种材料比较“软”的特性,他发明出了一种新的结构方式:极小跨度的“柱丛”。边框长度只有区区三四十米的房子底下竟然排进去了368根铝柱子,大约均摊一下,柱子和柱子之间也就相去半米而已,每根柱子需要承受的荷载因此随之大幅度降低。这一大簇挤压成型的空心铝柱大约6米高,直径由90毫米到210毫米不等,而且不全都垂直于地面,柱间距也并不均匀一致。它们疏密随意地散布着,柱子的上顶面直接撞到楼板底面的铝扣板上,线和面的对撞之间没有任何过渡性的节点。貌似这些柱子穿透了地板,其实它们应该是对接在那层真正地板底下的铝质密肋上,这才有劲把上面的整个房子托举起来。在德·哈斯推敲方案做第一版模型的时候,他是把一个火柴盒立在了一簇大头针的上面,以模型的制作而言当然是简单顺手之至。可是,火柴盒的轻盈、大头针的刚性,让真正实施方案时要用的铝材怎么能比啊。德·哈斯的玄想居然能化形成真,可花费了不少的心思。

采用“柱丛”这种结构方案,除了为铝的材料特性所限不得不然,另外还有比较诗意一面的考虑:建筑整体形象的灵感来自于荷兰围海造田的典型地貌特征。低地上,围坝中,成片的白杨树林密植成方阵的格局,是到处都能看得见的精耕细作的风景,大概也是让当年由干旱地带初到泽国的德·哈斯觉得十分陌生从而十分感动的。繁密的银白色铝柱有如白杨树干,二楼上的房子则对应着接天蔽日的茂密树冠。以如此方式来暗示荷兰的美,不仅建筑师本人觉得一点儿不离谱,连那些后来看见建成效果的人们也都首肯了这个隐喻。

​飘荡云水间2( 3.人工湖畔的“铝森林”,远景可以看到工业园区里的其他“正常”建筑 )

树木在林间自由生长,长成的高大树干呈现出千姿百态,无分媸妍。对应在“铝森林”这里,每一根铝柱的粗细、方向也各不相同。少量柱子的倾斜既有助于打破建筑造型上的呆板,也多添了斜向的受力因素,为整体结构的稳定伸手帮了忙。另外更有一些柱子,虽然很随和地跟大家混作一群,其实却是南郭先生冒牌的。它们正所谓各怀鬼胎,分别在空心的内胆里隐藏着排水管和线路管,整个建筑所需的全部管线都要假道这些柱子才能够暗度陈仓。再等上升到了楼面以上,那可就连一根柱子也看不见了,只能见得到四壁素墙。

想从平地进入这么一座悬空的建筑,唯一的指望在于楼梯电梯帮人垂直起降。两架楼梯都在半路上的休息平台处变成了悬挂式的,每当闭馆时,它们就从这里被吊起来,脱离地面上了锁,成为这个建筑的“吊桥”闸口。电梯间就更容易锁紧啦,就此完成了全部的门禁要求。单独的一架电梯站在最大的一个矩形天井的侧边上,它的玻璃外壳未必有多少“观光”的实际意义,终是为这个技术派的房子增添了些须轻盈和开朗。排布伶俐的横向铝框约束着电梯井的玻璃外壳,于柱子的密线、墙壁的宽面之间形成了一类中级构形尺度,带出了一点点细致感和仪式性。从外观上看,“铝森林”的体型是个长方盒子,外墙上全用铝扣板,只开了不多几个窗子,显得密不透风似的;其实,它在内部可是有六个大小不一的天井。面对天井的那些空间开了很大面积的窗,远比临外墙的部分更加通透,是为建筑内部的采光和通风所赖。这就使得建筑内部的氛围表现出明显的内向性格。这种宁定的态度,正是会议和展览活动所需要的。

​飘荡云水间3( 4.有了临湖的位置,更加彰显着楼梯的吊桥特征 )

除了利用铝材来做结构,“铝森林”还有另一层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它是一件环保效果非常好的作品。由于铝材的回收率比较高,预计它日后不会造成多少难以循环利用的建筑垃圾。表面的铝扣板可以轻松装卸,因此更改窗户的开启位置和大小都是很容易的事情。所有的建筑构件全都先在工厂里完成了精细加工,运到现场以后,只需要快速地装配而已,因此施工阶段对环境的触动是很微不足道的。再者,针对金属材料隔声隔热效果的先天不足,德·哈斯专门设计了热泵和热量维持系统,加上特殊的隔绝层等等手段,让“铝森林”建成以后的节能指标居然比荷兰的国家标准更其优秀。它那不生产垃圾的姿态做到极致处,就连外部的环境景观设计也是一点儿浪费都不肯有的。在“柱丛”的根基处,交通核心的附近有局部的平展硬面铺地,占地边界处有翻着浆的土坡草皮,这两者之间,还有大片褐红色的砾石漫坡。这许多砾石看上去不过是略带着点儿颜色的普通碎石,其实可都是矾土块,也就是原态的铝矿石。在铝业人士眼里,它们当然是不值什么,可在寻常日子里却该是难得看见的东西,用它来装点,大概比干脆运几车卵石过来铺地还要麻烦得多呢。

看这“铝森林”整体的感觉好像不很起眼似的,简洁朴素是它给人留下的最初印象。然而当人亲近它时,绝不会觉得索然乏味。身处建筑内部,可以通过天井仰望天空;若是在外流连,则有湖水和铝材表面反射出来的闪烁光斑跳动着,刺了人的眼。在它那看似随遇而安的平淡态度背后,是建筑师精雕细琢地对待每一个构造细节的苦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