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超女”一样推销儿童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孟静)
嘉里中心会议厅,一个冲击吉尼斯纪录的项目正在启动,这次是做世界上最大、重达10吨的冰淇淋蛋糕,在一个玻璃车间外可以观看到工人的制作过程,如果没有背景介绍,你不会想到这是一个话剧演出前的噱头之一,只是因为《魔山》的英文名字译作“冰淇淋山”。
2006年1月20日在首都体育馆演出的儿童剧《魔山》是第一部在体育馆演出的话剧,“如果《雪狼湖》也算话剧的话,它就是第二部”。《魔山》的编剧史航说。《魔山》项目负责人张洪生说:首体有15000个座位,是普通话剧院的十倍。这部投资近千万的儿童剧有很多宣传办法,比如制作了“魔山”彩铃,找人模仿单田芳的声音说:“您打的这个电话就在魔山下候着,接得了接不了可得等下回打电话再说。”另一首是HIP-POP歌曲,由一个唱腔很像周杰伦的人反复唱“魔山、魔山”,负责该剧宣传的储智勇说,就是搞强迫记忆,让大家记住这个名字。
新浪上还开了一个以《魔山》主角小熊派派为名的博客,无论彩铃还是博客,都不是儿童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这么做呢?主办方北京儿艺总经理王莹说,现在的儿童远比我们想象得要超前,3岁以上的孩子就会上网,大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拥有手机,所以这些宣传方式并不是黑暗中向瞎子抛媚眼。儿童剧的票房主要取决于家长,他们会上网和使用手机,另外一部分观众是那些拒绝长大的成年人,他们在上一部戏里生产了一种吸管杯,王莹就看到一个未婚女性买了很多收藏。
2003年改制前,北京儿艺的年收入77万元,王莹担任总经理后,2004年增长到2160万元,2005年突破了5000万元。这些收入中有一半来自儿童剧,另一半来自各种演出和电影,比如帕瓦罗蒂演唱会、朗朗独奏会。王莹说,儿艺的主业还是儿童剧,因为这个市场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投入也相对比较大。一般来说,话剧院两年排一部新戏,但是儿艺一年有三部,这还不包括复排旧戏。王莹解释说:“看起来钱是多了,但是压力更大了,因为赚钱是无止境的,收入越多,投入也越大。”从《迷宫》开始,儿童剧第一次进入市场化操作,导演、编剧用的是孟京辉、邹静之这种戏剧界最贵的人,客串的演员有张国立、曾志伟、何炅、李咏等人,以前的儿童剧中从没出现过成人明星。“把儿童剧从小圈变成大圈”,王莹说,也即是从儿童市场过渡到成年人+儿童的市场。儿童和妇女的购买力最旺盛,早就成为共识,但是为什么一直没有人开拓国内的儿童市场呢?王莹认为是其他人没有反应过来,她分析说,迪斯尼在中国的演出是儿童唯一的大型狂欢机会,但是票价很贵,而本土文化项目,除了演唱会,进体育场馆演出的很少。《魔山》的最低票价80元,比吃一次麦当劳略贵一点,低保户可以免费,四场演出中可以容纳6万人,票房估计在400万元以上。以投资近千万来看,400万并不能收回投资。但王莹解释说,投资不是一次性的,像演员签了一年协议,但并不是一次付清报酬,算成本是按照一年报酬计算,而且一部戏可以反复演出很多年,《马兰花》就演了50年,去年的《迷宫》演了59场,《嗨!可爱》演了30场,《魔山》也会在上海、香港、台湾等地巡演。
编剧史航告诉记者,如果让他写儿童电影和电视剧,他是不会做的。因为儿童电影抢不上档期,电视剧没有频道愿意播出。据资料显示,儿艺今年投资500万美元的电影《红孩儿大战火焰山》,虽然票房是近几年最高的儿童片,也只收回了500万人民币。只有舞台剧和书籍可以赚钱,家长认为书是种文化关怀,舞台剧有互动,能让孩子直接触摸到。家长平时对孩子的管教心存歉疚,会用看戏这种方式补偿他们。这次《魔山》的主角选用熊,也是有考虑的。以前的儿童剧多是进校园,老师们肯定喜欢看到寓教于乐,像《红领巾》这种剧目,内容多是教育孩子应该怎么做,起初他们也想过改编杨红缨那类关于少男少女的小说,只是发现在舞台上摆课桌椅十分沉闷,也不利于后期产品的开发。实际上,孩子们并不喜欢现实主义题材,他们更喜欢魔幻剧,能够实现梦想的那种。史航说:“如果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搞定200个校长就能把票全卖出去,可这样有什么成就感?现在我们必须要打动3000个家长的心,这才是像‘超女’一样,真正民主的推销方式。”
王莹让记者看了一些调查表,儿艺在每天中午和晚上各有一份调查,关于《魔山》各级票价走势,如果发现580元的票卖得没有280元的好,他们就会调整宣传方向,加大吆喝高票价的力度,王莹说,这样做在传统院团是从没有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