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大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河南洛阳 张晓阳
说起看戏,便想起正月十四那天中午,父亲从外边回来,一进门就说:“今天饭做早些,简单弄点吃吃就行。”我问:“你又没啥事儿,慌啥呢?我想多做几个菜,妹妹一会儿也过来吃饭。”父亲说:“那我一会儿先泡包方便面吃吃。下午广场要唱大戏,一晃有十多年没看过大戏了吧。”父亲说起大戏,显出平时很难见到的兴奋。
父亲是个戏迷,年轻时在农村也唱过戏,但自打进城后,确实不记得他看过什么大戏。城里的大戏可能也还有,不过有也是在剧场演出。听说新区建了个大剧院,近几年还有各地优秀剧目展演,但卖很贵的门票,来去也都不方便,尤其晚上演出结束咋回来是个大问题。我鼓动了父亲几次,他都不肯去,说:“那戏哪是让我们这些老百姓看的。”好在不少广场、公园,还有一大帮和父亲一样痴迷于戏的人,没事儿都会在那里拉上一曲,唱上一段。父亲每天就在公园、广场间转来转去地听,虽然实在谈不上解馋,唱家翻来覆去唱的就是那几段词儿,但总算聊胜于无。
这突然广场上破天荒地要唱大戏,着实让我感到惊讶。问看戏的老人,哪来演的?回答说好像是政府组织的。我这才注意到,演出台子后面的影墙上写着“创建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汇报演出”。原来是要“创建”啊,戏迷们沾了“创建”的光。主办单位在演出台前摆了好多凳子,这对那些站不久的老人可是帮了大忙。戏演的是《山村母亲》,故事很感人,演出结束时,许多观众眼含热泪,久久不肯离去。我一向对那种为了“创建”而创建,整得鸡飞狗跳的做法不感冒,但对这样契合市民文化需要的创建,我真心拥护。
回家后,我对父亲说:“大戏还真是不一样。我今天也坚持看到了最后,挺好看的。”父亲说:“演员是唱得不错,也有招式。但这也就是个整场戏,离过去的大戏还差很远。这幕也没有,布景也没有,锣鼓也不打,还是电子配乐,远没老戏演得热闹、好看。”我问父亲:“你们老人咋那么多人都喜欢看戏,现在的年轻人咋都不看戏了?”父亲沉思一下,说:“可能是我们那时候除了戏没啥可看的吧?应该也不是。不过如今小年轻不看戏,和戏太少了应该也有很大关系。过去的孩子也不是天生爱看戏,我们对戏的喜好和感情,都是小时候骑在大人的脖子上看热闹慢慢培养起来的。咱村早些年会唱戏的就有百十口人,光胡子生就有十多个,敲锣打鼓拉弦子,拍镲的、打梆子的、吹笙吹笛吹唢呐的,样样人才济济。你老憨叔看着憨憨的,那边鼓就人家打得好。文斗、廷安那是演小捣的,他们演的小苍娃和娄阿鼠,一出来,大人小孩都叫好。可惜现在人都忙了,没人组织排戏了。父亲还说:“要是这广场上隔三岔五能演演免费大戏,三遍锣鼓一响,大幕一拉,演员箭衣、蟒、靠一穿,花旦水袖一甩,武生翻几个跟头,我不信会没人看,看久了自然就会有人老想着它。要是现在这样,孩子们根本就接触不到戏,戏慢慢就没了。”说到这,他有点感伤:“小时喜爱的鼓书也多少年听不到了。”
看来,戏曲真到了需要保护的时候,真希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活动,能持续开展下去,为戏曲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找个好路子。 大戏久违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