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设计师的聚会
作者:何潇( 于惋宁“五禽戏”系列作品 )
我到达于惋宁的工作室,是夜晚将至的时候。工作室设在“798”的一条小街上,墙上写着工作室的名字“Evening”,这亦是她的英文名,发音极似“于惋宁”。当她出来迎我,我看到一个黑色长直发的姑娘,非常文静,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她的时装设计师身份,会以为她是一个从事文艺工作的人。
4年前,于惋宁租了这个空间,此后一直留在这里。在开始正式做自己的品牌之后,东西变得越来越多,走过的痕迹,散落在工作室各处:书桌里有第一次去欧洲买的摄影集,墙上贴着做学生时在二手市场买的老画片、朋友赠送的布料样本、用以点缀服装的亮片、摄影师朋友的作品、自己的X光片……桌上,有一幅以人体解剖图为主题的画作,是于惋宁自己画的,精巧别致,且富于幻想。在中央美术学院念书的时候,于惋宁是出名的才女,但她没有选择画画作为专业,她更偏向于立体与空间设计,因为喜欢“从无到有”的过程。
在另一个房间里,2015春夏的服装刚被送进来,这一季的主题是“记忆的倒影”:印着正斜相交格子的真丝上衣,是实物与倒影的相互映照;如抽象派画作的几何图形,实则是漂浮在雨水上的汽油花。还有明朗缤纷如雨后天空的外套,是借助科技的新创造:将铜和钛的合金打成纳米离子,镀附在布料之上,铜与金含量的差异,带来了颜色的渐变与对比。
这个系列的诞生,源自一次寻常不过的雨后散步:“我看到水泊中的倒影,看到楼宇、天空和汽车走过留下的汽油花。我当时想,其实倒影和回忆有一些违和感。具象的东西倒映在水中的时候,会随着水波晃动、扭曲,这与我们的记忆是相似的。我们过去的经历,在经过时间和空间的洗礼之后,就像水中的镜像一样,是晃动扭曲的。我想把水坑中的一瞬间定格,展现成一个系列。”于惋宁对我说。
在今年10月,“记忆的倒影”系列在“Fashion Now”的秀场上第一次与人们见面。这场秀,于惋宁选择了与艺术家苗晶合作,秀场的音乐,由艺术家搭档甘健定制。秀场设在望京Soho室外花园。这是一个夜晚,秀场中央,伫立着巨大的LED灯装置,在夜色中,它明灭闪烁,将观众带入熟悉而陌生的城市生活。记忆中的城市碎片,在这里闪现——街道上积累着深深浅浅的水洼,其中倒映着建设中的城市、雨后的天空、汽车的汽油花……
“Fashion Now”是一群中国新锐设计师的群体发布平台,像四大时装周一样,分为春夏、秋冬两个时装季进行新系列发布。去年10月,这群年轻的独立设计师以“Fashion Now”的名义第一次联合走秀,如今已进行到第三季。这场“独立设计师游园会”般的“民间时装周”,一开始只是缘于机缘巧合,“大家都觉得时间到了,可以一起来做这件事情”。一年下来,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为人所关注。参秀的设计师,纷纷成为媒体“宠儿”。
“‘Fashion Now’的开始是偶然也是必然,并没有哪一个人设想说:在这一个时间点,让我们集体行动一下吧!其实更像:现在,让我们来开心一下吧!只不过与其他开心方式不一样的,是以一种时尚的方式。”“Fashion Now”的组织者江伊岚告诉我。她认识了这些独立设计师,也成为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Fashion Now是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开始的,最初发起的目的非常简单,大家都觉得很有意思,同时希望几位气质比较独特,又有一些共同点的年轻设计师能够有一个自己的平台。”她说。
设计师来自不同城市,有着相似或相异的背景。在最近的一次“Fashion Now”的参与者中,一些设计师遵循的是经典的设计师路线——海外设计名校毕业后,在知名设计师工作室实习或工作:王在实(Vega Wang)毕业于伦敦时装学院和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先后在Alexander McQueen以及Vivienne Westwood工作室实习;与她相似的白莫媞,毕业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女装设计专业,并在John Galliano的工作室实习——同为她们校友的还有刘清扬。刘璐毕业于帕森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毕业设计被评为当年度最佳设计奖。另一些设计师,则是艺术院校出身,将艺术思维引用到服装上来:于惋宁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孙小峰(Sean Suen)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马凯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这些设计师在某个方面有着一致性,这也可算作“Fashion Now”的一个标准:原创性。“独立的审美价值观以及系列的延续性是评判一个设计师的标准。”江伊岚说。
“在发布会的同时,我们还有一些独立设计师的相关展览,这种方式与其说是借鉴国外的模式,不如说是根据独立设计师们的需要建立的。”江伊岚告诉我,“难忘的事情很多,当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最大困难,依然是资金。“如果拿国外独立设计师的生存环境和中国独立设计师比,你会发现,在国际上,许多企业会支持独立设计师的初期发展,无论是比赛还是以产品合作赞助的形式。法国有耶尔,意大利有ITS,英国有Fashion East——这些组织都在资金上得到了大企业的支持,成就了很多我们许多设计师的‘第一步’,比如Kim Jones、Viktor&Rolf、Yiqing Yin。我们与日本、欧洲、美国的设计师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能说,中国最近几年开始适合独立设计师的生存,而且环境越来越好。但是与国外欧美日整体环境相比,还是有差异的。但是我们相信,这些即将改变,并会越来越好。”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好开端。参与的设计师,也随着“Fashion Now”一起成长。在“Fashion Now”的首次“聚会”上,于惋宁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个秀。“我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做一个品牌。”于惋宁说。第一个系列的名字叫“楼梯间”,灵感来自一次日常的生活经历。在过去,因为幽闭恐惧症,她恐惧楼梯间。然而,一次电梯停电,让她只得顺着楼梯间往下走。在这个“不得已”的过程中,她重新发现了“楼梯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空间。这样一个重要的平行空间,在过去我们却没有发现和感受它。大家经常会觉得,城市生活枯燥而程式化。在那一天,我发现,是因为我们过惯了循规蹈矩的生活,从而没有发现身边的细节。”
三维空间的楼梯间意象,化作了服装上二维的几何印花,时髦且抽象,楼梯间的日常感受,被设计师以唯美的方式展现在设计上:楼梯间经常可见的纱窗图案,用白色欧根纱呈现,而楼梯间里麻麻点点的灰尘,则使用柞蚕丝来表达。巧合的是,在当日的秀场上,有一个楼梯,连接着一个大的下沉空间,好比楼梯间。“最后模特都码在楼梯上面。我当时真是太开心,觉得简直是为我定做的。”于惋宁说。
( 朱威特与搭档林潇馨 )
第二个系列亦在“Fashion Now”上发布,源于华佗的“五禽戏”。在收集了很多资料后,于惋宁发现,许多与“五禽戏”相关的作品,都是以动物为出发点,将人扮成猴子与熊。“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穿上衣服的姑娘,依然是时髦而漂亮的,所以我决定以人为出发点,人才是衣服的主体。”服装中有一些动物的元素,但表现得十分低调。比如突出四肢的毛袖子、如动物耳朵一般的口袋盖,以及像鹤顶一样鲜艳的红色。
于惋宁出生在一个艺术家庭。母亲是画家,从小她就被妈妈的各种“奇装异服”所吸引。2007年,于惋宁从中央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她毕业后的第一个“客户”,是艺术家赵半狄。当时,赵半狄在巴黎时装周期间有一个特别秀,在看过于婉宁的毕业设计后,便请她来做其中的服装设计。在正式开始做自己的品牌之前,她做的系列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可。2011年,她的作品“进化”参加了韩国首尔的“时装遇到首饰”展与香港的国际纺织面料展,并获得唯一奖项:“可穿的艺术。”除了时装周和艺展,她的作品还为拍卖行所关注,2012年作品“蜃楼”参与了嘉德的秋季拍卖。
( 马凯 )
尽管很早就接触过巴黎时装周,亦是近来兴起的一批独立设计师中“最受关注的几个”,但于惋宁始终显得有点儿“游离”,“比较边缘,跳在圈子之外”。“我不是一个特别有时尚心的人。我是一个设计师。我的想法很简单,在做了系列之后,如果大家都喜欢,那我可以多做一点儿。如果做的东西只有自己跟身边几个朋友喜欢,那也没所谓。”令她意外的是,作品获得了许多人的喜爱。
“设计师分为两种,一种是做设计的,一种是做衣服的。设计跟衣服是两回事。我并不认为,做衣服就是设计师,服装设计虽然有很强的实用性,但也可以偏重设计性,它跟工业设计不一样。我希望今后能设计一些其他领域的东西。设计是一个全科,会设计的人,可以设计所有的东西。”于惋宁说。
( 于惋宁 )
与走秀设计师不同,马凯(Muki_Ma)在“Fashion Now”上做的是一个静态展示。今年10月的“Fashion Now”,是他第一次参加联合秀,参与者的专业程度令他感到惊讶。“大家的专业度让我非常难忘,中国有这样的声音非常好,它跟国内那些商业化的时装周完全不一样,这是合适我作秀的地方。”马凯说。他在“Fashion Now”上展出的系列,也是他所创立的个人品牌M essential-all about love的第一个系列。因为是首个系列,他将系列的名字定为“先生”,有“生”的意思,也有故事——背景人物是画家欧姬芙。“女士有时也会被称为先生。我们将一位女士称为先生,总是带着尊敬的意思。”马凯对我说。
之所以选择静态展,而不以秀的方式出现,是M essential的概念使然。M essential是一个生活方式的全系列,强调“全天然”。M意指“MUKI”,也借着与“I'm”的谐音,表达“I'm essential”的意思:“简单、基本,相对来说必不可少。”除了服装,M essential亦设计家居用品,马凯提出了“方圆5公里”的概念,认为这更合适静态展示。
( 王在实(Vega Wang)设计作品
)
马凯出生于1986年,却已经有了丰富的工作经验。2008到2012年,他担任“例外”品牌的主设计师,跟随设计师马可工作。此后,他在英国游学了一年,同时参与了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合作品牌YNOT时装项目的前期工作。从这些设计师身上,他学到了对服装的“尊重”:“这是他们高度统一的地方。在他们看来,衣服上的0.5毫米,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这些年我在耳濡目染中体会细节。”今年7月,马凯回到老家天津,创立了个人品牌M essential -all about love,及生活方式工作室。
在新一代独立设计师里,马凯是少见拥有较长时间国内服装品牌从业经验的一个,他在许多方面显得更为“落地”。在决定成立自己的品牌前,他思考了两年。“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独立设计师区别于商业设计师的地方是什么?首先,你要有独立的声音,这是一种态度和观念。我想做的就是全体系。”马凯说,“中国的新锐设计师,现在都被称为独立设计师。但设计师本身不仅是一个头衔。许多独立设计师,都是刚毕业就出来做设计,可能不太了解中国的产业链。而我是实践派的。”
马凯称自己为“工匠型的设计师”。“我在3岁就开始学习画画,然后上美术小学、美术中学,再到天津美术学院,我学画画也是为了成为设计师。”他的成长轨迹类似于西方的许多设计师,母亲是一名裁缝,他从小便给妈妈做帮手,在布堆里打滚,他说:“我喜欢布的味道,这让我感到安全,这也是为什么我会一直在布堆里生活的原因。”对于未来的愿景,他以“随缘”作答:“中国现在的环境变化太快,不能让你想太远。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然后见招拆招。”
Vmajor在2014年10月的“Fashion now”上带来的系列,是他的第一个走秀系列——“消失的恐龙。”在秀场上,设计师让观众看到了他们想象的远古世界。造型各异的恐龙形象,以印花和拼贴的方式出现在服装上;飘逸线条与硬朗直线的对比,令整个系列有张有弛,在充满趣味的同时,兼顾了实穿性。问设计师,为何选择“恐龙”这一令人惊惧的庞然大物作为设计灵感,他的回答颇有意味:在现代社会的围剿之下,我们就是这群“消失的恐龙”。
( 孙小峰(Sean Suen)设计作品 )
“我想在服装上做出表达。”Vmajor的设计师朱威特对我说,“恐龙可能看起来比较恐怖,其实它很可爱。在大自然的压力下,它们消失了。我们处于相似的境遇中,我们的社会,给人压力,要求成功,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人隐藏自己。恐龙其实没有消失掉,它们隐藏在各种地方,我想用一种比较自然的表达方式把它们唤醒出来。它们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另类人群,他们看起来很内敛,不太爱表现,其实很有力量。他们需要被欢迎。”
Vmajor是设计师朱威特(Victor Zhu)与搭档林潇馨(Nicole Lin)在2012年联合创立的品牌,工作室设在深圳。尽管成立的时间不长,但这对年轻设计师组合已经发出了一些声音:在米兰时装周期间,Vmajor受邀参加业界权威的沙龙服装展White,发布了2014年春夏系列。在巴黎时装周,又再次受邀参加精品设计师沙龙展,并参加了联合国创意新锐奖的全球终审。
在参加“Fashion now”之前,这对搭档设计师刚刚获得了国际羊毛标志大奖亚洲区冠军,并将在明年3月参加全球总决赛,这让他们令人关注。国际羊毛标志大奖是国际上重要的时尚设计大奖,旨在为年轻设计师提供机遇与平台。不少国际上的设计大师,年轻时都曾经获过这个大奖,比如伊夫·圣洛朗和卡尔·拉格菲。Vmajor的参赛作品是一个灵感源自西藏风景线的设计,将当地山川与现代人的穿着方式结合起来。“我并没有想刻意表达太多,还是希望自然。太刻意的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不了共鸣。”朱威特说。
朱威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2007年从伦敦时装学院女装设计系毕业,之后在Vivien Westwood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助理设计师。在英国期间,认识了后来的搭档林潇馨,如今,两人的工作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位移,林潇馨更多转向设计,朱威特则更多转向管理。“她就是我说的那种,‘恐龙’类型的人,表面可能不会有太多表达,但心里有很多东西。她会通过设计将这些表达出来。”
( 于惋宁“记忆的倒影”系列作品 )
尽管对西方的体系有一定的了解,朱威特与林潇馨并没有像许多设计师那样在海外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在当时,学生一毕业便成立设计师工作室。“说到底,我们还是中国的设计师。走到世界各地去,你会发现,他们更感兴趣的还是中国是怎么样的。我们想带出一些东西,服装是很直接的表达方式,我们想做一个从中国起来的品牌。”
这是Vmajor的第五季设计。在参加“Fashion Now”联合走秀之前,Vmajor先后在伦敦和巴黎时装周期间都做过静态展示。2012年,他们发布了第一季设计,主题是“Identity”(身份)。“现在看回去,可能跟当时的状态有关系。感觉我们这一代人,有些找不到身份认同,特别希望表达出来。直观上的各种元素,特别急于表达。在后来的过程中,慢慢变得轻松自然,反而没那么刻意了。”
“时装设计毕竟受到艺术影响,当然要美,但它也一定要跟社会产生共鸣。因为时装既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表达方式,要有跟文化相接的东西,有前瞻性。没有这个载体,它就只是一个商品。”朱威特说。
这也是为何Vmajor特别喜欢“Fashion Now”这样的平台。“这是大家都想做的事情,只是个体的力量有些微小。就像国外的时装周那样,有买手会来下单,有媒体会来看秀——当然是比较契合的媒体。这件事情大家酝酿了很久,这是一个迟早的事。现在时间点到了,我们刚好就聚在一起了。”朱威特说。
在朱威特看来,新一代设计师与老一辈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更自信”。“这代人本身比较年轻,不论价值观,还是其他方面,对体系也比较熟悉,包括国外的体系。”朱威特说,“全世界的年轻设计师现在变得越来越相似,国别的差异越来越小,更容易产生共鸣了。我们现在需要了解的是,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在这方面大有可为。整个体系都在变化中,不论是商业制度还是零售体系。一切都在改变的时候,可做的事情就很多。”
“中国现在刚好处在思想爆发的情况下,有很多可能,容易碰撞出新东西,这些才是未来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朱威特说。
(马凯创立品牌 M essential 设计作品)
(马凯创立品牌 M essential 在“Fashion Now”上的静态展)
(Vmajor 在“Fashion Now”上的秀场展示)
(刘清扬创立品牌 Chictopia 在“Fashion Now”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