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萍,让中国武术“美美与共”

作者: 于冰

张玉萍,让中国武术“美美与共”0

张玉萍

台上刀光剑影、南拳北腿,让人目不暇接,台下掌声、欢呼声不绝于耳。3个月前,奥运圣火在法国巴黎点燃。如今,这里正上演着另一场体育盛事。

10月末至11月初,法国中华武林大会时隔5年在巴黎举行,中国武术代表团为法国之行精心准备了武术表演和指导武术训练营。代表团领队、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武术中心)主任张玉萍告诉《环球人物》记者,今年正逢中法建交60周年,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武术中心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进行了武术表演、讲座和培训,与法国大众在埃菲尔铁塔下的广场进行武术互动。

为武术申奥奔走

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曾作为特设项目出现在奥运舞台上。这是中国武术在奥运会上的首次亮相,中国武术界将其视为武术正式进入奥运会的“万里长征第一步”。

当时担任武术中心外事部主任、国际武联秘书处主任的张玉萍,既是武术申奥的参与者,也是亲历者。“研究武术申奥项目是从1998年开始的,直到2001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提交申请,拉开了武术申奥的序幕。”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张玉萍与武术界同仁继续为武术申奥奔走。在他们的努力下,武术入选东京奥运会的8个备选项目。遗憾的是,在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上,武术以极小的票数差距未能进入前三名,无缘最后的全会表决程序。

此外,武术中心也在积极推动武术进入青奥会。经国际奥委会批准,“2014南京武术比赛”在南京青奥会期间举办。2020年1月,在洛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上,武术被列入2026年达喀尔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2024年初,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国际奥委会将对武术在青奥会的首秀进行评估,之后将决定武术能否跻身奥运会。

“武术进入青奥会,具有历史性意义,为武术进入夏季奥运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玉萍说,武术入奥不是唯一目标。多年来,武术中心希望借助申奥的机会推广中国武术,加速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让武术成为世界性的运动项目。

除了武术申奥,张玉萍也一直致力于武术的外宣工作。成立于1990年的国际武联,最初有30个会员,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有160个国家和地区会员的协会。而且,还有国家正积极申请加入国际武联。张玉萍说:“前不久,我在与格林纳达驻华大使交流时,他提出了希望在格林纳达发展武术并加入国际武联的愿望,我们积极提供支持和帮助,现正在履行申请程序。”

“现任国际武联主席高志丹对国际武联秘书处和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已完成2024版国际武术竞赛规则的修订工作,实现了我国与国际规则的接轨与统一。这也是国际武术水平整体提升的体现,世界武术百花齐放的局面和多国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张玉萍补充道。

险些告别武术生涯

每一名运动员的背后,都有一个艰苦训练、努力拼搏的故事。曾在多个国际和全国性重大武术比赛中获得38枚金牌的张玉萍,也经历过许多困难和挫折。

张玉萍,让中国武术“美美与共”1
1987年,张玉萍在亚洲武术锦标赛中获得多枚金牌。(视频截图)
张玉萍,让中国武术“美美与共”2
张玉萍在练拳。

儿时的张玉萍对艺术很感兴趣,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舞蹈。9岁那年,有老师见她舞蹈基本功扎实,就把她推荐到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体校学习武术。

1976年,她正式成为体校武术队的一员。为练好前空翻,张玉萍和其他孩子约定,练不好就坚决不吃饭。每次遇到难题,她都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来解决。正是靠这股拼劲儿,张玉萍很快在各项比赛中崭露头角。别看她身材娇小,强项却是长拳和刀棍,一招一式,刚中带柔,正体现了武术刚柔并济的特点。1978年,张玉萍在山东省武术比赛中获自选拳冠军和棍术季军,并在当年进入山东省武术队。

习武之人常讲,练武术,不求轰轰烈烈,只求不离不弃。张玉萍对此深有体会。

1980年夏天,她在一次训练中左手腕受伤,医生诊断是骨裂和尺桡骨分离,初步判断她可能无法再进行武术训练。为了治疗,张玉萍的左手臂打了3个月夹板。拆掉夹板时,她的左手臂肌肉严重萎缩,尺桡骨分离也没有完全康复——甚至可能将来一直这样,这对张玉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动了放弃武术的念头,考虑回到学校,做回学生。

在她犹豫不决之时,父亲告诉她,“放弃很容易,坚持很难,但无论做什么事,只有坚持才有可能成功”。父亲的话让张玉萍选择了坚持。“其实,武术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让我去偷懒、去糊弄,我做不到。”张玉萍说,“我现在每天早上都练习武术,主要是练习太极拳和螳螂拳,这对保持身心健康、提高专注力和工作效率都大有裨益。”

张玉萍,让中国武术“美美与共”3
2011年8月18日,中国武术代表团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主题为“和平、友谊、健康”的武术专场表演。(图中央黑衣女士为张玉萍)

播撒武术的种子

武术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受到人们广泛喜爱。全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武术风格和流派,光是拳,全国就有129个拳种,其中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普及度比较高的太极拳、少林拳、咏春拳,还有以模仿动物或人的形态为主、结合武术动作形成的螳螂拳、猴拳等象形拳。

特别是太极拳,目前全球已有数以亿计的人在练习。当记者请张玉萍用3个字形容太极拳时,她脱口而出“美、帅、酷”。

武术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功夫”,具有中国特色的“功夫片”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功夫明星家喻户晓。1983年,电影《少林寺》热映,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也让不少海外观众发自内心地欣赏中国功夫。

张玉萍曾随同中国武术代表团赴新加坡访问并进行武术表演,9场表演场场爆满,更有邻国的武术迷专程坐飞机到新加坡,只为一睹中国武术的风采。

外国友人对武术的喜爱让张玉萍印象深刻,也让她有了将武术传播出去、推广开来的想法。此后,张玉萍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就读,为将武术推广到世界打下基础。

大学毕业后,张玉萍就职于武术中心,推广武术成为她的工作重点。每年,武术中心会组织派遣武术团赴五大洲进行表演、培训和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一次,中国武术代表团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进行表演,现场1600个位置座无虚席,不少工作人员是站在走廊上看完了1小时40分钟的表演,全场爆发236次掌声。

“我去过大概6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一些非洲国家,我们在台上表演,非洲的小朋友就在台下跟着学。我们走了那么多地方,播撒了武术的种子,这些种子都在当地长成大树,他们的武术协会建立起来了,武术队伍建立起来了,他们的人民喜欢武术,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武术。”在张玉萍看来,“练武术的外国朋友没有不喜欢中国文化的,没有不热爱中国的”。

中国武术已传承数千年,如何让年轻一代切身感受这项运动的魅力,也是张玉萍正在思考的。

近年来,武术中心积极开展武术进校园工作,从传承数千年的上百种中国武术项目中选择适合中小学生、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武术拳种。

每当给学生做武术讲座时,她会告诉大家,在西方体育项目没有进入中国之前,武术就是中国的体育,也是强身健体、技击自卫之术,它伴随中国人的一生。中国有像岳飞、花木兰、杨家将等许多英雄故事,他们练就了一身好武艺,驰骋战场,保家卫国。习练武术和武德教育能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帮助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有坚强意志品质的人,做一个有“中国心、民族魂”的现代人。

在采访结束之际,张玉萍向记者分享自己的习武心得:武术之美赋于内,健康为本;艺术之美显于外,精神为里;中国之美于文武,美美与共。

编辑 许晔/美编 苑立荣/编审 张建魁

张玉萍

1965年生于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1974年开始练习武术,1991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同年进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工作,2002年任武术中心外事部主任、国际武联秘书处主任,2015年任武术中心副主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2024年任武术中心主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