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花钱“买”外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目前国内有些地方用财政资金“买”假外资,营造虚假繁荣,很值得警惕。以笔者调研的苏北某市为例,富士康进驻后,该市逐渐成为台资的一方热土。据媒体公开资料显示:2009~2011年该市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5.47亿美元、10.5亿美元和16.1亿美元,增幅连续三年全省第一。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21.2亿美元,增长30.9%,增幅全省第二,虽未实现增长44%保持“四连冠”的年初目标,但总量苏北第一。这里有招引工作力度大的原因,也有大项目的引力作用,还有掺水的成分。增幅多年全省第一的“桂冠”已异化成一种政绩诱惑,致使当地无视现实困难,一再加码增长目标。

目前,当地的潜规则做法是,所属各县(区)乡(镇)都在花钱买外资。行情是,每100万美元“外资”,“售价”17万元人民币。具体方法是,通过广东一带的中介机构,由他们借用香港或台湾地区居民的身份证件在该市注册外资公司。公司成立后,从境外汇入美元,又以购买设备的名义,将钱转入“中介”指定的账户。作为回报,每“投资”100万美元,地方财政奖励17万元人民币。据了解,这些企业纯属子虚乌有,遇到检查时,找家经营范围类似的企业,挂个铜牌来应付。

当地政府网站报道,2012年该市各县(区)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均超过2亿美元。实际情况却是,笔者调查的某县,2012年县里下达给每个乡镇2000万美元的外资到账任务,一些乡镇去年一个外资项目也没引进,全县总计完成不到3000万美元,完成率不足15%,其余都是花钱买来的,这意味着该县至少花去2900万元财政资金才“完成”去年的外资到账任务。

据进一步了解,该市这股利用外资浮夸潮兴盛于2010年的实际利用外资上10亿美元的“历史性突破”时期,当年几近翻番的增长任务,激发了重压下基层官员的创造力。保守估计,当年至少5亿美元的到账外资是买来的,花销至少是8500万元。在2012年的严峻形势下,按照当地一些长期负责引资工作的基层党政主要负责人分析,保守估计全市全年至少近半的外资需要靠买才能“实际利用”,2012年该市花费了1.8亿元的资金才买来“总量苏北第一”的佳绩。

基于政绩考核买外资的钱,当然只能政府出,但为了掩人耳目,该市的做法是,先将财政资金转入各县(区)乡(镇)自办的“国企”,再由“国企”以隐蔽科目向“外资中介”支付。县(区)财政勉强能够承担得起这些“中介费”,一些财力较差的乡镇只能向县财政借钱买外资。去年,该市乡镇一级普遍是1000万到2000万美元的到账外资任务,虽然90%以上是假的,今年仍被要求有5%左右的增幅。该市一些山区乡镇一年的可用财力还不到300万元,仅买外资一项都不够,财政供养的人员工资、行政经费只能靠借贷。外资考核就像一把枷锁,捆住了地方发展的手脚,一些借钱买外资的乡镇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事实上已财政破产。

买外资,买来的是一种虚假增长,政绩上的饮鸩止渴,带来的是对当地开放型经济形势的搅局和误判,于地方经济害处极大,有关方面应尽快予以制止。(文 / 龚震) 花钱财政外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