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与海军部长访华
作者:宋晓军( 11月27日,美国海军部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部检阅仪仗队 )
11月的最后一周,中国首艘航母舰载机成功起降和美国海军部长马伯斯访华的新闻,占据了国内很多军事新闻的版面。在这期间,我除了接受舰载机起降成功的采访外,就是接受美国海军部长为什么会在此时访华的提问。对于后者,每当有记者问我的时候,我都会提到1984年美国海军部长约翰·莱曼首次访华一事。而这对于很多年轻的记者而言,似乎有点儿听得一头雾水。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很难找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先说航母的舰载机起降。对于中国航母舰载机如此之快地就实现了成功起降,美国海军学会网站上的一篇评论相对比较客观。在这篇题为《中国航母基本情况》的文章中,作者科尔(Bernard D.Cole)虽然指出了中国航母没有弹射器和动力系统仍为蒸汽锅炉的“短板”,但对中国航母完成舰载机成功起降,却给出中国海军正在学习“国际标准”的评价。那么这位身为美国国防大学教授、退役海军军官的科尔为什么会这样评价呢?
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拿难度最大的舰载机着舰来说,无非就是安全着舰、复飞(飞机不接触航母甲板)、逃逸(飞机接触飞行甲板但尾钩没有钩住拦阻索等情况)和飞机撞上航母的四种状况。从技术角度讲,无论是飞行员的操纵,还是舰载机及航母上的各种技术保障,都是为了防止第四状况出现。再抽象地说,就是通过经验积累发现舰载机着舰时的种种人为失误、环境干扰、技术缺陷,并发展更多的保障技术对着舰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对可能出现的人为失误、环境干扰、技术缺陷进行及时的修正。从这个意义上看,与各种信息及控制技术的发展速度相比,航母可以说是一个相对传统的武器平台,其所要监控的无非是舰载机飞行状态、航母运动状态、舰尾的大气湍流、甲板的风速风向、舰载机起落架状况等一些有数的边界条件。因此,以目前中国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只要有了航母平台和相对成熟的舰载机,在短时间内经过严格的训练,实现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降并不奇怪。
接着再说美国海军部长访华。这次美国海军部长访华是继1984年8月美国海军部长莱曼访华时隔28年后的第二次访华。对于了解中美军事交流历史的人来说,海军部长的来访其中一定会有什么缘由。28年前的那次海军部长访华,据莱曼在回忆录中描述,除了安排美国军舰访华等三个事项外,最主要的第四个事项是:“用先进技术来改装中国的驱逐舰和护卫舰,使它们能够有效地执行反潜任务,此举的目的是使中国海军比其他的任何一种对抗措施更能有效地阻止苏联人在战时控制西太平洋的企图。”换句话说,28年前的那次访问,是美国“说服”中国海军与美国海军及日本海上自卫队一起在西太平洋对付潜艇力量强大的苏联海军的。时隔28年后,正值中国首艘航母舰载机成功完成起降、中国国防部高调公布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将于11月下旬赴西太平洋海域进行训练之际,美国海军部长能来干什么呢?
对此,我的回答是:美国海军部长是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来摸中国“底”的。这么说是因为我对被誉为“中国航母之父”的前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回忆录中的一段话记忆犹新:“1984年初,在海军第一次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我讲过:海军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时间了,现在国力不行,看来要等一段时间了。”事实上,刘华清讲这段话的背景恰恰是中国军队准备过“紧日子”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起始。其间最具标志性的是,1984年1月1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了《国防科技工业民品生产科研管理办法》。在此后的1985年8月,航空工业部在北京召开紧急会议,动员全行业把军转民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要求“大转、快转、全面转”。而当今研制生产中国航母歼-15舰载机的沈阳飞机工业公司,当时正在转产生产“沈飞牌”SL650中型空调客车和“沈飞牌”SF665豪华型旅游客车。值得注意的是,莱曼在他的回忆录中也引用了当时里根总统的一句话来说明美国帮助中国海军技术升级的意图:“美中军事关系有助于中国发展和拥有一支能够维护本地区及全世界和平稳定而不是对其他美国盟国构成威胁的力量。”
28年后,刘华清副主席当年的夙愿随着歼-15的腾飞已接近实现了,而当年里根对中国军力发展“有条件的期待”实现了吗?也许马伯斯就是来找答案的。(文 / 宋晓军) 美国航空母舰日本海军航空母舰访华航母海军部长中国海军航空母舰舰载机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