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儿小说,听点儿音乐

作者:苗炜

读点儿小说,听点儿音乐0

有数据显示,自1982年以来,美国阅读文学著作的人口比例一直下降,一年中读过一本小说或一本诗集或一个剧本的人数是越来越少。但是,如果把网络阅读统计在内,这个情况在过去几年发生了逆转,人们读的东西多了——手机屏幕、电脑屏幕、电视屏幕、iPad屏幕,这些屏幕似乎促进了阅读。

英国作家吉辛喜欢根据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来判断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收藏了诗歌、文学和历史,而非自然科学类书籍的书架,属于敏感而富于想象的聪明人;而收藏了有关政治、社会科学、技术和任何现代思想一类书籍的书架,无可改变地标志着书的主人如果好的话,是个接受过一些教育的人,而如果不好的话,可能很残忍、粗鄙和奸诈。”这说法显然太武断,那我们看看苏珊·桑塔格的说法。“阅读可能是一种逃避,也可能是另一种自我实现。”她说,“接触文学、接触世界文学,不啻是逃出民族虚荣心的监狱、市侩的监狱、强迫性的地方主义的监狱、愚蠢的学校教育、不完美的命运和坏运气的监狱。文学是进入一种更广大的生活的护照,也即进入自由地带的护照。尤其是一个阅读的价值和内向的价值都受到严重挑战的时代,文学就是自由。”

一个整日奔波忙碌的人是没有闲情看小说的,而一个内心丰富的人才会觉得有必要看看伊斯坦布尔的人怎么生活,南美人怎么魔幻。所谓“精神成人”这东西,被好多人误解为“专业成才”,也就是说,放弃那些没用的阅读和消遣,专门去学习那些学以致用的东西,什么都是急学现用。小说大概是世上最没什么用的东西,在剑桥大学的利维斯教授看来,精神成人远比专业成才来得重要。利维斯毕生事业的首要原则就是确信:在一个人对艺术的反应能力和人类生存总的适应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对艺术的反应能力可以由批评家来唤醒并使之丰富。

三联生活周刊主办的“思想广场”,其想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唤醒大家对艺术的反应能力,丰富其感受力。这个简单的想法并不是通过几次讲座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调动你,让你更多地去阅读,看小说,听音乐。我们这里,写小说读小说,都被看成是年轻人的事业。多少有些多愁善感,太浪漫,太缠绵了,把小说归结为一种“阴性”的东西,看多了可能会磨灭自己的意志。我们作家中的偶像——郭敬明、韩寒,都年纪轻轻,没有胡子。可看一看世界上的大偶像级的作家,托尔斯泰、海明威、马尔克斯、略萨、聂鲁达、毛姆,都是爷爷级的。这些伟大的男作家会告诉你——写小说看小说,需要更成熟一些。

在“思想广场”活动举办之前,我们采访了文学评论家陆建德、翻译家郭国良、音乐家刘索拉,谈谈巴恩斯的小说,也谈谈我们该听什么样的音乐。

上一篇: 叶诗文:泳坛新贵
下一篇: 巴恩斯的小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