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羽宇一郎:民主党的牺牲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丹羽宇一郎 )
近几个月来,随着中日钓鱼岛问题升温,丹羽宇一郎成为风口浪尖上的人物。6月,他接受英国《金融时报》的采访,公开批评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的“购买钓鱼岛”提议,称“如果石原君的计划得到执行,将使日中关系陷入极其严重的危机……我们不能让以往数十年的努力化为泡影”。此番言论招致日本国内的许多批评。首相野田佳彦表示:“玄叶外相已对他提出警告,他本人也表示将深刻反省。”7月15日丹羽被日本政府召回。22日日本媒体传出消息:政府将于今年9月更换驻华大使。
现年73岁的丹羽1962年从名古屋大学法学部毕业后,进入了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工作。他从油脂部部长代理做到商事总裁,其间还曾创下当时伊藤忠历史上最高纪录的营业利润。直到2006年丹羽才退居二线,转任日本内阁府经济财政咨问会议议员。
2010年6月,在菅直人的任命下,这位财经界“大佬”成为日本史上首位出身民间的驻华大使。当时,日本民主党正在致力于改革技术官僚长期在决策中掌权的局面。北海道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吉田徹告诉本刊:“外务省从2000年起就因腐败和高度集权而被强烈谴责。任命丹羽宇一郎为驻华大使是日本外务省内部改革的结果之一。”“日本对丹羽宇一郎的任命其实体现了中日关系的本质——两国的政治关系自小泉政府以来就一直不顺,经济合作才是支撑交流的主要方式。”日本综合研究所理事、威尔逊中心资深研究员吴军华女士说。伊藤忠商社是第一个被中国认定为友好商社的贸易公司。丹羽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就由商社派遣赴华工作,曾先后担任过北京市市长国际企业家会议顾问、吉林省政府顾问等多个地方政府的经济顾问。
丹羽有一句名言:“中日关系应该超过夫妻关系,只能友好下去。”他在对中事务上表现出了明显的经济先行的特点。上任后,他实行了名为“走遍中国”的计划,带着日本500强大企业走访中国各地。2011年中日双向贸易额高达3400亿美元。8月27日,丹羽的座驾在北京街头遇袭,他一度表示希望事态很快平息。
然而,丹羽的外交风格却与时势错位。上任之初的2010年9月,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先后与两艘日本巡逻船相撞,引发中日关系危机。今年的“购岛”事件又使他成为众矢之的。日本新党议员内山的评论代表了日本政界不少人对丹羽的看法:“将商社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忽视了日本的国家利益。”
“他和官僚也不是太熟,所以在和官僚的配合上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新生告诉本刊,“比如官僚队伍有一套独特的行为准则和决策模式,民间人士对此不习惯,工作效率会随之受影响。任命外行有好处也有局限性。中日关系目前处在紧张时期,对日本而言,它的局限性就比较明显。”
针对7月对丹羽的召回,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称,会见丹羽是为了通过他向中国“准确传达”日本政府对待钓鱼岛问题的立场。但这绝非召回的唯一解释。吉田徹告诉本刊,有两个明显的原因导致丹羽临时回国:“第一,民主党受支持度较低,在反对声音面前必须让步;第二,当时日本民众的情绪和对政府的不信任程度都很高,民主党政府需要摆出一定的政治姿态。”这恰好反映了处于改革时期的日本政坛现状:中央权威度下滑,国民失望度上升,地方政权趁机叫板,民主党政府如履薄冰。“野田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地在应付势态……日本政界、学界有个共识——比起钓鱼岛问题,中日之间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去处理。若这个问题能冷静下来,对双方都有好处。所以政府一方面得向国内老百姓做一个交代,另一方面也得顾虑中日关系。”王新生对本刊记者说。“任命丹羽为驻华大使是民主党的一种改革体现,一种推进中日关系的心态,但现在看起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由于日本国内的党派纷争,他往往会成为政治势力斗争的工具或牺牲品。”(文 / 邹珊 徐菁菁) 民主党牺牲品宇一郎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