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农村需要金融支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笔者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乡镇供职,该乡面积83.7平方公里,人口6.1万人,耕地6.2万亩,四面环河,低洼易涝,自然条件恶劣。全乡以传统农业为主,几乎没有厂矿企业,青壮劳力基本外出务工。20%的村是扶贫开发重点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20%以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基层政府的宣传引导下,当地民众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解放,一些头脑灵活、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农民开始谋求经济状况的扭转,从事一些养殖业,诸如猪、鸡、鸭、鱼的饲养等,或者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如蔬菜、中草药等,虽然目前规模不是很大,但是呈现出了生机和活力,让当地群众看到了希望,生活有了奔头。
位于该乡申营村的绿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申营村地处淮河沿岸,村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但都是各家各户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耕作,自产自销,规模极小,呈散沙状态。为改变这种单打独斗局面,该村8个农民自发组织成立这个以蔬菜种植为主的专业合作社,试图实行抱团发展模式,该社于2011年下半年获得无公害蔬菜生产认证。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近百亩,辐射带动农户200余家,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但是合作社接下来的发展却遇到了瓶颈:合作社要发展必须扩大规模,增加土地流转面积,要提高效益,必须建设温室大棚进行反季节蔬菜种植,这些举措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据初步估计资金缺口在50万到100万元之间,然而合作社的成员都是地道的农民,几乎没有什么经济实力,也没有什么房产作为抵押,不缺吃苦耐劳,就缺真金白银。合作社向乡农村信用社贷款,但是信用社以之前该村支部书记担保的一笔2万元贷款还未结清为由,拒绝放贷,在乡政府协调下,信用社同意贷款15万元,可是合作社认为贷款额度过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认为利率偏高而准备放弃向农信社贷款,转而尝试向担保公司寻求帮助,乡里也积极协调,奈何当地经济总量过小,农村金融信贷规模偏小,农民贷款模式、渠道单一,该问题仍悬而未决。
面对这种困境,笔者认为:金融部门应该在可控风险之内,降低对农民的贷款门槛,创新贷款抵押方式,扩大抵押物范围,增大针对“三农”的贷款利率优惠幅度;基层政府应该积极做好协调,必要时可作为农民合作社贷款担保人,有条件的可设立专项担保基金,同时要为农民合作社积极争取政策补贴、扶贫资金、贴息贷款等。农民要充分利用各类分散资金,走上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经营道路,为争取大额融资积累资本,实现抵押、信贷的良性循环。(文 / 河南新密 韩新远) 金融支持农村贫困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