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跨境ETF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欧盟峰会取得关键性进展,首次允许救助基金直接注资救助国银行,全球股市、商品和欧元等风险资产全线大涨,石油涨9.4%之巨。但对国内的资本市场,直接且巨大的影响来自港股ETF,这一曾无数次撩拨投资者神经的第一个直投海外的投资品种,终在香港回归15年的庆典中落地。
表面看,此次获批的华夏基金恒指ETF和易方达基金的恒生中国企业ETF总募集额有限,对A股的资金池分流甚少。两基金将利用其QDII的剩余部分募集跨境ETF产品,额度至多200亿元人民币,与港股和A股各20万亿元的市值比可谓沧海一粟。更不用说作为两地资本市场互相开放市场的另一方,香港证监会也同时放行了全球首只人民币合规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A股ETF在港交所上市。至于首发规模,早在4月,中国证监会新增500亿元RQFII额度时,监管层便放出口风,新增额度将主要用于发行港交所上市的人民币A股ETF产品。据此估测,这次内地、香港相互开放市场,时机选择上是给香港投资者送去大礼,数量上却是A股所获更多。当然,与两地股市的规模比,200亿和500亿都是零头,多寡并无实质分别。开放市场之初,仍是试验的性质,资金额度必定要受到制约,效果上自然难以相互构成实质性影响。这一阶段,开放的意义远重于内容。
港交所上市的跨境ETF产品计有40余只,A股至今还缺失,仅凭此,也可判断出此次互相开放,对A股和港股影响的霄壤之别。A股谈国际板色变已有时日,尤其在行情低迷的今天,国际板更成为空头屡次逞威的借口。而港股ETF又被业内称为“小港股直通车”,是国际板蓝图的一部分。当此时微缩的国际板不期而至,A股投资者会别有一番感受。首先,投资者多了一个投资组合的机会,这个组合相对A股透明、规范、重投资者回报,监管也更加严格。其次,这个组合的回报率高于A股,2001年7月至今的11年里,上证指数零涨幅,恒指上升50%。2002年至今年5月底,H股指数以人民币计价的累计涨幅超过300%,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一倍。第三,对于价值投资者,与内地指数相比,恒生指数的波动性小,便于长期持有获得稳定回报。恒生指数成分股大多为蓝筹股,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具有低风险、稳定收益的特点。虽则A股中也不乏蓝筹,但长期而言,恒生指数的年波动性为19.55%,沪深300的年波动性为26.97%,上证50指数为26.55%。另外,恒生指数的波动性曲线相对平坦,内地股票指数波动性曲线起伏很大。有了这三条,不难理解持有A股的投资者的疑惧。不过,港股的好时光或已成为过去时,15年前香港回归时恒指便触摸到1.7万点,现在的大部分时间则是2万点左右,所获不多。而从1964年的100点开始,耗时30年,恒指上涨了100倍。
港股优势既多,A股资金难免被分流。这尤其与ETF——全称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的特性有关。封闭型的基金缺乏与市场的链接,容易产生溢价或折让;开放式基金凭收盘后基金开出的净值申购和赎回,每日一价,缺乏交易性。ETF则投资者既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ETF份额,又可以向基金管理公司申购或赎回ETF份额,不过申购赎回必须用一篮子股票。套利机制保证了二级市场上ETF与追踪指数的相符。跨境ETF,意味着内地中小投资者可以在交易所像买卖股票一样使用人民币买卖港股ETF份额,无需换汇和开立港股账户,交易费用低,且是货真价实的海外企业。可以想见,200亿元的额度很快用尽,买入资金汹涌,为平抑价格,监管层会给予更多的QDII额度,资本开放的试验田将拓展面积。
内地投资者也不必过度忧惧。港股ETF作为试验田,自备了大尺度的安全隔离带:港股中一半中资企业自不待言,2008年来的大熊市A股跌幅远超港股,也因此价值凸显,在与港股的价值投资“竞赛”渐渐获得了相似的地位。实际上,当前恒生指数平均市盈率为10倍左右,恒生国企指数8倍左右,均处于历史低点;内地股市,2200点的沪深300市盈率也为10倍。两个水池,水面几乎等高,确保了水流不会永远单向流动。如今A股虽又贵过港股,但幅度在20%以内。一旦港股股价被推高得离谱,资金又会北上。面临资金市场的逐渐开放,A股已在底部,还会低到哪里? 跨境ETF国际板股票三只投资a股指数美股港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