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雨水也是防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马长军)
随着主汛期的到来,我国南方局部地区灾害严重,防汛抗洪抢险任务艰巨。诸如加固堤坝、水文测报、物资储备、抢险队伍等方面防汛的各种措施都很必要,但我认为这些都属于被动防汛,我们更应该多多考虑主动的防汛措施。
记得1998年长江洪水过后,反思灾害何以如此严重的时候,就提到长江上游一些地方滥伐林木、滥采矿山导致水土严重流失,是造成洪水泛滥的一个因素。后来据我观察,很多地方虽然在植树造林方面看上去很有成绩,但植树品种单一,多以速生林、经济林为主,其保持水土的能力相当有限,这就难免让人怀疑,某些地方如此植树造林究竟是为保持水土做长久打算,还是一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短期投资行为?如果目光长远一点,能为子孙后代多多着想,从保持水土恢复自然植被生态的角度科学地植树造林,防汛就不会让我们越来越被动。
我们还必须关注地表蓄水问题。同样是在1998年长江洪水之后,人们就注意到长江中游原本星罗棋布的湖泊面积严重缩减,蓄水量大大减小,包括数以千万计的各地中小型水库以及乡村池塘堰坝的蓄水量也丧失不少。不妨粗略计算一下:如果城市不是肆意填埋湖泊,各地的中小型水库以及乡村的池塘堰坝能得到清淤整修,哪怕每人每年多留住10立方米的水,长江中游数亿人就可以留住数十亿立方米的水;即使在一次较强的降水过程中,每人能够留住1立方米的水,也就等于在从长江滔滔洪水中分流了几亿立方米的水,这很可能就意味着有些时候的洪水本来就不会出现,这恐怕比各种被动的防汛措施要有效得多。据了解,去年湖北就曾经大力整修农村池塘堰坝,其他地方是不是也该效仿?
进一步说,那些没有被留住的水还裹卷了大量泥沙,使得大江大河的河底抬升,就更容易造成洪水泛滥,形成恶性循环,使防汛工作愈加被动和艰难。与此同时,近些年各地的旱情不断,包括湖北、江西、湖南这些江南水乡也屡屡陷入干旱的困境。如果重视维护湖泊、水库以及乡村池塘堰坝的蓄水功能,各地都有更多的水,旱象至少也该减轻一些吧;何况由于旱象频仍,人们对地下水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各地的地下水位也出现明显下降,没有充足的地表蓄水,地下水得不到补充,也不是好兆头。所以,我认为,努力留住雨水,既是防汛的积极措施,又是抗旱的水资源储备,比被动防汛具有更大的价值。希望有关方面认真考虑。 留住防洪防汛时政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