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产的编制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关晓海)

网络上有人披露舍己救人的“最美教师”张丽莉是“临时工”,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她没有编制,没有医保。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张老师一样,在屡遭不公之后还能永存善念。虽然无法得知,在这5年的时间里,对没有编制一事,张老师是否存有些许微词、是否也为之苦恼?但环顾我们身边,类似“缺编”的事情却也不在少数。

我的一位师弟,毕业后拿着派遣证到一所高校报到,然后兴致勃勃地开始备课,整个人都沉醉在教师生涯的美好憧憬中。到了发工资的时候,师弟才发现,别人都是财政工资直接拨付到工资卡里,唯有他需要到财务处借支。一番打探后,才得知他的编制申请仍在报批中,何时能够办妥尚未可知。师弟觉得,自己是通过正常的校园招聘流程与学校签订就业协议,办理派遣手续而到学校工作,怎么会产生缺编的问题呢?万一编制申请不下来,相应的后果由谁承担?即使编制最终能够申请下来,申请编制的这段“空编期”的工龄又如何计算,会不会对职称晋级等产生不利影响呢?在一个体制内单位里,缺编使得师弟的角色变得尴尬。

学校并不关心师弟的这些疑问,人事处领导反而意味深长地告诉师弟,当初招聘其实是为某位校领导的亲友准备的“萝卜招聘”,只是因为这位亲友另有高就,师弟才替补进来。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还希望师弟能够珍惜工作机会。这种暗含威胁的回答,让师弟为之气结。师弟刚毕业那时,南方一家垄断国企对师弟很是赏识,垄断国企的高薪传说对出身农家的师弟也很有诱惑。但为了爱情,思量再三的师弟,还是更倾向于家乡的这所高校。不过,师弟深知在人生的重要关口,不同的选择,生命将自此截然不同,因此选择的过程显得格外痛苦而又漫长。正在师弟摇摆不定的时候,家乡高校的人事处处长多次来电,催促师弟赶快签订就业协议,办理派遣手续,并告诉师弟,在新学期的课程表上,教务处已经为师弟安排好了课程。言谈间甚是客气和恳切,令师弟颇为感动。但从头到尾,学校从来没有给师弟提过编制的事情。如果学校当初能够充分尊重求职者的知情权,今天面对缺编的现实,师弟也会理解。但知情权的实现,无疑是一种奢望,在学校看来,即使师弟有所不满,也不过是“匹夫之怒”,不足为虑。

让师弟稍感安慰的是,有类似遭遇的不止师弟一人。他有位考取了市直公务员的朋友,政审通过后,本以为很快就可以上班,结果却等了一年也不见通知,给出的理由也是编制正在组织部门报批。怀胎也仅需十月,看来待批这编制比生孩子都难。 学校难产编制

上一篇: 核心与空心
下一篇: 环球要刊速览(68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