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为何被关注?
作者:宋晓军( 停靠在日本横须贺的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
北京时间4月1日,也就是《中国2010国防白皮书》发表后的第二天,《纽约时报》以《中国军事的新视野》为题发表了一个看似是例行的新闻稿。但是,无论是网站新闻稿的配图还是内容,都可以看出美国媒体的视线仍聚焦在中国海军特别是中国将要建成的第一艘航母上。有意思的是,随着日本核危机的不断升级和利比亚战事的诡异多变,很多中国军事迷反而将目光投向了美国海军的航母。
根据4月1日日本的《读卖新闻》报道,在当天开始的、为期3天的美日海上力量联合搜索东北沿海受灾失踪人员的行动中,美军突然将其舰船和飞机的活动禁区由最初距福岛第一核电站的80公里外扩至到180公里外。由此,很多中国军事迷马上想到了10天前已离开日本的美国航母“华盛顿号”,以及美国唯一在海外前沿部署航母的军事基地——横须贺。距离福岛核电站大约280公里左右的横须贺港是美国在海外最大的海军基地,驻有美国海军第7舰队的第70特混舰队(“华盛顿号”航母战斗群)和第74特混舰队,同时还设有众多的燃料库、弹药库、配件库和包括航母在内的舰艇维修保养设备及基础设施。同时,在横须贺与佐士堡两地的燃料总储备达约1.1亿桶,占到了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50%以上。其中最让人关注的就是位于小栗忠顺地区,1866年开建的6个干船坞中的DD-6号干船坞。
石材取自千叶县的踞山和神奈川县鹰取山的DD-6号干传坞,不仅是“二战”时日本帝国海军“信侬号”航母的建造地,而且自1973年10月5日“中途岛号”航母进入横须贺海军基地开始,DD-6号干船坞就成为了美国航母远离本土实施前沿部署战略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自“中途岛号”后,DD-6号干船坞先后接纳过“独立号”、“小鹰号”和“华盛顿号”三艘航母的入驻。由于航母是异常复杂的武器平台,因此对于美国海军航母海外部署而言,最重要的是定期的维修保养。“华盛顿号”航母作为美国第一艘海外部署的核动力航母,从2008年9月25日进驻横须贺后,于2009年2月~4月在横须贺完成了首次的“选择性维护升级”(SAR)。按照美国海军航母的维修保养周期,一艘航母一般在战斗部署18个月后才会进入下一个维修保养阶段,但是在2010年1月“华盛顿号”再次在横须贺进行了一次为期4个月的“选择性维护升级”。这次维修升级由舰上3000舰员、来自本土吉普特海峡海军船厂的450名工程技术人员及日本住友重工和基地维修中心的工人共同承担。这次维修升级对3360个舱室进行了维修升级,并对空调设备、消防系统、升降机、导航系统进行升级与校正性和预防性维护。同时,还对飞行甲板进行了大幅度返修并在表面涂上磨料防滑层,对两部飞机弹射器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升级。2010年5月,“华盛顿号”航母作为美国重返东亚的标志,高调出现在全球媒体,特别是中国媒体的视野中。
最关心中国外部安全环境的军事迷经过推算,认为已服役18年的“华盛顿号”直到服役满23年必须回国更换核反应堆前,将有5年的时间会一直觊觎着中国的周边海域。在这5年中,按照美国航母18个月的战斗部署进入维修的周期推算,在2011年的10月或11月,必须进入DD-6号干船坞进行为期5.5个月的“入坞选择性维修升级”(DSAR)。而现在日本出现因地震引发的核危机,不仅海军家属早已回国,而且“华盛顿号”也带着450名吉普特海峡海军船厂的工程技术人员漂泊在西太平洋上。于是,在和很多中国百姓一样关心日本核危机会不会影响自己生活的同时,这些中国的军事迷还时刻关注着日本核危机、地震和火山对DD-6号干船坞所在地横须贺基地的影响。
那么美国会不会因为日本核危机的长期化以及地震和火山的潜在威胁,最终放弃其航母在东亚前沿部署的横须贺基地呢?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日本发生地震后一周,《华盛顿邮报》以撰写经济政策评论著称的专栏作家乔治·威尔(George F.Will)罕见地连续写了两篇评论——《美国海军和崛起的中国海军》和《在“蓝色国土”上的中国海军》。在评论中,他强调中国不会永远是《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杜博斯(费雯·丽饰演)那样说的:“不管你是谁,我总仰仗着陌生人的仁慈。”他的意思是中国不可能永远依赖美国海军为自己提供海洋通道的保护。■(文 / 宋晓军) 海军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