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怎么办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三鹿和双汇先后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有个共同特点,都是在原料采购环节出了问题,这是国内食品加工企业共同的软肋。我比消费者更关心这个问题,是因为身在行业之中。在我看来,要想彻底根除肉类食品安全隐患,必须同时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要因素是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必须改变。以一家一户为主的生产方式,很难形成统一的产品标准,政府监管也难以下手。比如1万头猪来自1万个养殖户,抽检谁都无代表性,而普检在成本和肉类保鲜时间上都难以承受。最近本地区的双汇企业为提升消费者信心,在进行普检,耗时耗工,结果生产能力降到了原来的1/4。这还只是针对“瘦肉精”一类药物,如果加上上百种抗生素、激素、镇定剂类药物和重金属指标,别说普检,就是大量抽检,从长期来说,从整个行业来说,也是无法承受之重,这不是切实解决问题的办法。

双汇决定自己养猪,问题的根源找对了。但是建一个大型养猪场,没有3年以上的时间,出不了猪。而另一个问题是,新建企业无法吸纳和不愿被吸纳的农民怎么办?不让他们再养猪了吗?应该有更符合国情的办法,比如建立合作社组织。本地区养猪合作社成立于两年前,现在已发展到年出栏60万头以上,占全市生猪供应量的1/3强,正逐步接近1/2。我参与了一些工作,最深的感触是,只要让农民真正尝到甜头,发自内心地去做,食品安全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要相信农民的智慧,两年来,在药残方面,他们摸索出了一系列自我约束措施。比如在售卖生猪时,由合作社统一安排,直供屠宰加工企业,取缔问题较多的猪贩子这个中间环节,星期一张三出猪,星期二是李四,可追溯性就很强,出事跑不了。除了大棒,还有许多令社员无法割舍的胡萝卜,不一一说了。

第二个因素是利益平衡。从全社会成本角度看,在养殖环节解决肉类食品安全问题是最经济的做法。通过自我约束,提供安全产品的农户,付出代价相对较大,理应得到更高回报,其产品在市场上售价要高一些。目前本地合作社鲜猪肉的理想价位是每市斤高出一般猪肉1~2元钱。消费者享用真正安全的肉类,只要价格不离谱,必须承受更多的付出。政府部门的各项补贴政策,要向合作社倾斜,给予鼓励扶持,避免暗箱操作。

第三个因素是监管。除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坚持正常的检疫、检验流程,政府监管的重点应该是合作社等行业组织。农民管农民,往往比政府直接管农民更有效。有个养猪带头人曾经当着我的面训斥一个养殖户:人家已经给了高价,你要是再卖没过停药期的猪,坏了大家名声,你他妈的不要在村里混了,看我怎么收拾你!

(文 / 老傣) 眼前三农农民食品安全农业畜牧业

上一篇: 低碳过清明
下一篇: 成长的忧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