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7”后的出境游
作者:邢海洋时隔11年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再度回到了“7”之上。有趣的是,中国旅游的逆差正出现在人民币“入6”之后的2009年。人民币汇率与出国旅游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次贬值对于中国人出境游或有着深刻的影响。
汇率影响海外游,一年来最直观的体现是泰国游。一年前,人民币能兑换出5个多泰铢,几年前最多的时候是5.76个,可“破7”后,只有4.38个泰铢了。这意味着如果去泰国,一年中旅游者的钱包先瘪了一成多。自去年11月起,泰国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延长给予中国游客免签证费的期限,就是因为去旅游的人不再像以前那样持续喷发。据泰国旅游部的数据,2019年前5个月的入境中国游客比2018年同期减少4.3%,在泰国北部,从2018年底至今年6月,游客持续减少,整个酒店行业的收入下降了30%,今年6月份的游客数量更比去年6月份少了30%;在南部,芭堤雅6月份的旅游收入同比下降了20%~30%;普吉岛的酒店客房价格,比去年淡季低出50%。泰铢的持续升值也和中国经济有关。自从2017年环保风暴刮到化工行业,有些排污不过关的企业不得不向东南亚转移产能,泰国沿海多地都开足马力兴建产业园,接纳来自中国的投资。于是泰铢供不应求持续走强,泰国的制造业得以提振,却殃及了池鱼——旅游业。
欧元持续贬值,2018年,欧盟目的地的中国游客人数同比增长5.1%,其中物价便宜的中欧和东欧增长10.6%。可见旅游需求,作为衣食住行等需求之外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对价格也是相当敏感的。
10年来,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呈现扩大的趋势,近年来,每年货物贸易顺差约为4000亿美元左右,却被服务贸易逆差抵消了大概3000亿美元,而这3000亿美元逆差中,旅游贸易的逆差就有2000亿美元。2018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1.5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4.7%。出境游持续火热,入境游不见起色,按照这个趋势,不出5年,中国在货物贸易上获得的顺差将被旅游逆差悉数“吃”掉。
如果说贬值是“双刃剑”,长期看可能招致输入型通货膨胀,至少在短期内它可以抑制居民出国旅游的热情,将服务贸易逆差降下来,把货物贸易的顺差升上去,以应对突然征收关税的风险。
世界旅游组织的报告显示,连续7年,海外旅游收入的增速超过贸易增速,2018年全球旅游出口总额达1.7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服务出口的29%,占商品和服务总出口的7%,在世界五大经济产业领域中,国际旅游占比仅次于化学制造业和燃料工业,但领先于食品和汽车业。随着社会越来越富裕,可以预见,人们花费在旅游上的支出只会更多,而汽车、能源等行业却不会如此幸运。
从中国制造竞争力的角度,人民币的内在含金量的确不支持人民币“破7”乃至向着更低的币值滑落,可服务业的短板却从来没有获得圆满的修补。但愿以此为契机,门票降价服务提升,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来华。 出境游出国旅游投资物语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