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翰林”
作者:卜键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已整本失传的前代书籍,意味着四库馆的正式开张,既为兴修四库的初始阶段,又几乎贯穿于修书的全过程中,更是其珍贵的组成部分。而由于这部明朝大书后来迭遭厄运,绝多损毁亡阙,不仅使辑书的价值愈益彰显,且觉得实属万分侥幸,觉得有几分后怕。
三十翰林,乃第一批入馆辑书的功臣,今天的研究者似乎对之关注较少。究其原因,当在于史料缺乏,实证不足,有些地方较难说清楚,比如:征调他们是谁的意思?其中包括上节写到的壬辰科庶常吗?包括后面将要写到的“五纂修”“五征君”吗?没有细节的史书常会显得空疏,学术史亦然。仅见到张升《四库全书馆研究》对此做了一些追索,多数研究著作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一关键细节,留下了一段烟云模糊处。兹试着再做一点梳理。
大量调集翰林从《永乐大典》中辑书,应出于乾隆帝的上谕。
刘统勋开始时没有想调太多的人。其在三十八年二月初六日所上奏折,说的是“容臣等就各馆修书翰林等官内,酌量分派数员,令其陆续前往,将此书内逐一详查”,所指为一些有修书经验的资深翰林。陈垣先生曾开列乾隆朝编纂的重要书籍目录,竟达50余种,动辄数十卷甚至更多。凡此种种,部头较小的归入常设之国史馆、方略馆等,规模浩大者单独设馆如三通馆等,各有总裁、总纂、校录等,纂修人员通常在10人以下。接奉谕旨后,刘统勋等军机大臣想的是从各馆抽调几名熟手,以尽快进入纂辑状态。
皇上阅后,对于这一方式显然很不满意,认为没有专人负责,人数太少,必然会造成长期拖延的后果,即加批谕:
即派军机大臣为总裁官,仍于翰林等官内选定员数,责令及时专司查校。
文字虽短,信息量大且明确:一是要求军机大臣亲任总裁,对项目负起责来;二是由翰林院挑选一定数量的人员,专门承担辑校之事;三是皇上认为恰当的“员数”,应已与刘统勋等人当面沟通过。此时的军机大臣为刘统勋、刘纶、于敏中、福隆安、庆桂,奉旨全伙兼任馆职,体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视。五日后,弘历检阅了送来的《永乐大典》部分目录和正文,觉得卷帙浩繁,又增加礼部尚书王际华、工部尚书裘曰修。二人皆科甲前列,际华为探花,曰修为二甲第七名,庶常散馆后任职翰林,学识淹博,被乾隆帝选中。
皇上有旨,刘统勋自要赶紧抓落实,然头绪繁多,一一敲定也大不易。二月二十一日,统勋领衔上奏,开列了13条应办事宜,关于辑书人员是这样说的:
臣等谨遵旨于翰林等官内,择其堪预分校之任者,酌选三十员,专司查办,仍即令办事翰林院;并酌派军机司员一二员作为提调,典簿厅等官作为收掌,长川在署,经理催趱,毋致稍有作辍。
皇上着急,枢阁大员自应表现得更急、更认真,是以这份实施方案显得周密可行。所谓的“三十翰林”即出于此,而据其语气,应是已经到岗、并开始工作了。该奏称“谨拟定十三条,另缮清单进呈”,推想一定会附有三十翰林的详细名单。遗憾的是那份清单已不知去向,三十翰林究竟是哪些人,也成了一个谜。
清代自康熙晚年起不设太子,翰林院与詹事府合一,素号清贵,而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品级很低,且升迁迟滞,不少老翰林在编修位置上一待就是十余年。编检二职是翰林院中寒素的大多数,虽说“无定员”,实则约略50人左右,加上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加上升转之地詹事府的庶洗允赞,一般也就是七八十人。从中要选拔一部分到南书房当值,或兼上书房师傅,要抽调往国史馆、武英殿任纂修和协修,要充当日讲起居注官,以及做庶常馆小教习等等,事务重大,头绪繁多,就这几十号人真还挺忙乎的。若非皇上提出,枢阁大员应没有一下子确定翰林三十员的气魄。
三十翰林,首先可确定的是纪昀。一个多月后,刘统勋等以工作量太重请求增加人手,同时请求将纪昀、陆锡熊提升为总办,曰:“臣等公同酌议,查现在纂修·翰林纪昀、提调·司员陆锡熊堪膺总办之任。”此时还叫总办,不久后就改称总纂。可知纪昀先为三十翰林之一,因学识和能力出色,很快便成为三十翰林之首。
辑书之初,从武英殿修书处调出八名纂修,应属三十翰林中较大的一拨。而另外的一拨,应是壬辰科庶常。据该科庶吉士邹炳泰《午风堂集》记载:“乾隆癸巳二月,上命大学士刘统勋等将《永乐大典》内散篇纂集成书,总纂则纪编修昀、陆刑部锡熊,纂修三十人。余时为庶常,亦膺是选,日于原心亭校纂。”感谢天津图书馆李国庆等人的抉发,可证三十翰林中有壬辰科庶常,且占比例较大。再证之《四库全书总目》卷首的馆臣表,在“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项下,壬辰科庶常有孙辰东、俞大猷、平恕、李尧栋、邹炳泰、庄通敏、黄寿龄、莫瞻菉、王坦修、许兆椿,共10人。不包括状元金榜,原因应是他此时因事(可能是丁忧)离馆返乡,只好顺延到下一届庶常。金榜后来担任缮书处分校官,同在缮书处的另有六位壬辰科庶常。据张升教授的研究,这份馆臣表遗漏颇多,几乎所有该科庶吉士都参与了兴修四库,而列名“三十翰林”中的,以孙辰东等10人较为靠谱。
如果说因为人手紧缺,壬辰科在读庶吉士即被抽调辑书,而上一届的辛卯科庶常散馆后留在翰林者,有18人为编修,4人为检讨,更是在视野之内。“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中开列了辛卯科的黄轩、王增、王尔烈、闵思诚、陈昌齐、范衷六人,大致排在壬辰科孙辰东诸人之前。而在黄轩前面共11人,第一名为二十六年辛巳科庶吉士刘校之,第二名为三十一年丙戌科探花刘跃云,第十刘湄、第十一吴典皆三十四年己丑科庶常,很清晰是依照科名排序。兴修四库历时十有余年,其间人员流动变化,有的因不合适或因事离开,也有的被调整到其他岗位,也造成难以论定。但要说这些人构成了辑书“三十翰林”的主体,应无大的疑义。
而在馆臣职名表上,壬辰科庶常后才是余集、邵晋涵、周永年、戴震等人,也能证明《四库全书总目》的排序原则:同一批入馆的按照科名,不同时间入馆的分先后。至于贡献大小,那就无法在此等表格上呈现了。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