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总被孤立
作者:刘畅“对于我们的大脑而言,心碎的感觉和摔断胳膊没什么分别。”孤立他人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拒绝,是将某个人故意排斥在某一社会关系或社会交往之外。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生物化学家艾森伯格教授曾在实验中发现,经历社会拒绝的人被激活的脑区和身体疼痛时被激活的脑区是一样的。当人们被孤立时,痛苦是真切存在的。
被孤立的原因有很多,青春电影中一种常用的开篇就是一个太胖或太矮,或是不愿欺负别人的老实孩子,被其他同学孤立、霸凌,拯救或利用他的人成为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电影中这些孩子的形象,就算不是自己,每个人几乎也在学生时代遇到过。他们的脸上似乎总蒙着阴影,走路甚至只敢溜着墙边。他们不会期盼下课铃响起,害怕一个人在食堂吃饭,每天回到家都盼望第二天有理由不去上学,不用面对奚落、嘲笑的人群。他们将他人的敌意,化为自责,进而发展为自卑。
但现实中被孤立的人往往没有一些青春电影中美好的结局。心理学家们发现,许多被孤立的人像鱼渴求水一样,渴求与他人建立联系,乃至将自我扭曲。即使脱离了曾经被孤立的环境,受过伤的人在新环境中,为了被他人接纳,更愿意按他人的意愿改变自己,讨好别人。美国心理学家特温格教授曾做过实验,研究孤立对于利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被孤立的人共情能力受损,更不愿与他人合作或帮助他人。而当一个人无法长久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团体,长期处于社会孤立的状态,中老年罹患慢性病的风险会骤增。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者们在追踪社交参与度与Ⅱ型糖尿病的关联时发现,社交网络中每少一个人,他们患Ⅱ型糖尿病的概率就会比血糖代谢正常的人高5%~12%,“很少参加社交活动的女性与血糖代谢正常的女性相比,罹患Ⅱ型糖尿病的概率高112%”。
除了从社会层面解决欺压者的问题,被孤立的人在找到属于自己的伙伴前,必须意识到,“为什么我总被孤立”的问题都不在自己。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当一个人觉得与朋友单独相处亲密无间,一旦面对一个群体,就会发觉自己被孤立,转而自责或气恼,不是黯然离开,就是不由自主地打断别人,而越发难以融入一个群体时,才需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心理咨询师们面对有类似困扰的人,往往会回溯他们童年与父母或兄弟姐妹的经历。在心理学看来,两个人相处和睦,无法融入多人群体,与孩子成长时没有学会处理从母婴的二元关系,过渡到自己与父母,或是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三元关系相关。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这一过渡大约发生在儿童三岁左右。在这之前,孩子只会认识到母亲的存在,他/她会觉得“妈妈是自己最重要的人,自己也是妈妈最重要的人”。当他/她意识到妈妈和爸爸也很亲密,甚至比自己还要亲密,或是家里还有更小的弟弟、妹妹,妈妈把许多精力放到更小的孩子身上时,他/她会愤怒、沮丧。但经历挫折后会接受,比如“这个世界还有爸爸存在,妈妈的世界里不全是他,爸爸妈妈都是爱我的”。
可是当父母关系不好或是单亲家庭,妈妈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爸爸没有机会进入到母亲和孩子之间,或是当面对家里更小的家庭成员受宠爱,对母亲的态度喜怒无常,想吸引她的注意力,以发泄自己的不满,而大人不理解他/她,反而指责他/她不懂事,或忽略他/她时,孩子可能就会在过渡到三元关系时出现问题。当孩子长大,面对类似的三元关系时,被排除在外的挫败感会一直存在,它阻碍人们正视自己与团体成员交往受挫时的感受。如果他人的疏远是真实的,他们会用自责和气愤掩盖伤心。发觉到自己在社交时有问题的人,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得体地与团体相处,或自尊地离开,“道不同不相为谋”。
(参考资料:洪娟,《你是如何一步一步“被孤立”的》) 心理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