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太敏感了吗
作者:吴淑斌“你也太敏感了吧。”
有些人常常被身边的人评价为敏感、神经质。这个人可能对噪声的容忍度极低,在大学宿舍里,即使室友的手机闹钟是最低音量,也很容易把他吵醒;他可能在公司早会上的每次发言都十分谨慎,每说完一段,就要观察同事们的反应,只要有人打个哈欠,或是看起来心不在焉,他就会感到紧张,“是不是我说的内容太无聊了”。
这样的人可能就是“高度敏感的人”(Highly Sensitive Person,简称HSP),这个术语最初是由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Elaine Aron)于1997年在其著作里提出来的。
阿伦认为,高度敏感人群表现出更高的情绪敏感性,对内外部刺激会有更强的反应。高敏感人群常常会有以下特点:对声音、气味、味道等异常敏感;常被评价为“害羞、内向”,甚至被人指责为“神经质、想太多”;洞察力强,擅长发现别人可能忽略的微妙之处,比如表情、肢体语言等;十分回避冲突,甚至可能在冲突中感到身体不适……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属于高度敏感人群,可以用阿伦团队开发的HSP量表自测。总共有27个问题,如果你有14个以上都回答了“是”,那么你可能就是一名高度敏感的人。
25年前,当阿伦第一次发表《高度敏感的人》一书时,几乎所有的知名出版商都告诉她,“高敏感是一个很小众的东西,几乎没有人会读它”。然而结果是,这本书出版后立即成为当时《旧金山纪事报》榜单上的畅销书,并持续畅销至今——当时,它没有做全国宣传,靠的只是几家书店里的人们口耳相传。
根据阿伦的调查,高度敏感人群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占全部人口的20%到30%,其中一些人是高敏感人群而不自知。英国《卫报》曾向读者发出“高敏感体验”征集,结果收到了300多封来信,有的信甚至超过4万字。有人提到,自己会被一段(他人看来)不是很煽情的广告直击内心,并放声大哭。有人会为了“屏蔽外界”而坚持每天戴着耳机,并尽量避免使用社交媒体,以免看到一个令人耿耿于怀的坏消息,毁了自己的一天甚至一周。有人说:“我很难向别人解释,为什么清晨的光线和电视的噪声会让我感觉一切像打在我的脸上,为什么他们最喜欢的毛毯的粗糙质地会让我难受得想哭。这听起来很像一个疯子。”
许多科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同,高度敏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而不是需要诊断或治疗的东西。事实上,生物学家已经发现,高度敏感的特质存在于100多个物种中。他们将“高敏感性”理解为一种自然界中的生存策略,对周围环境保持高度警惕的动物(包括人类)更有可能发现并避免捕食者,规避不安全状况。
不过,虽然高度敏感是自然特质,不同的后天成长环境也会影响这一特质的发展。如果高度敏感人群在孩提时期更多地得到赞赏,比如因为注意到特殊的气味而被夸奖“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那就可能在未来更好地和这种高敏感性共存。相反,如果常常被指责“想得太多了、神经质”,就容易对自己的敏感产生羞耻感,久而久之产生自我厌恶。在一个忽视情感的家庭中,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不进行及时、足够的回应,或是主动、被动地阻止情感流露,可能让孩子长大后在内心深处产生自我否定感。
高度敏感人群常常因为这种特质而产生困扰。他们非常体贴,想帮助每个人,习惯对一切都说“是”,以免让别人失望,但结果往往是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也承受了更多的负面情绪;他们很难同时处理多项任务,需要大量的独处时间来充电。临床心理学家吉纳维芙·洛布(Genevieve Von Lob)说:“他们可能经常在学校被欺负,会得到诸如‘脆弱’或‘过度情绪化’之类的标签。世界对他们来说太苛刻了,高度敏感的人往往会感到孤独和被误解。这种反馈让他们难以接受自己,难以珍视自己的天赋。”
没错,“高敏感性”本身也是一种值得珍视的天赋和力量。不止一位阿伦的受访者提到,“它让我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倾听者,善于交谈。我的内心生活丰富,情感词汇也很丰富”。他们更容易从艺术中收获更多。作家赛珍珠(Pearl S.Buck)曾经说过:“在任何领域,真正的创造性思维都是由一个天赋异禀的、有着超乎常人敏感度的人开启的。”艺术和敏感似乎有着强联系。心理学家发现,在舞台上,音乐家们是外向型的:大胆、响亮、狂野。一些音乐家说,他们对舞台上的声音、灯光和气味等感官输入的体验更加强烈。但在后台,看到的则是另一面——许多音乐家都需要单独阅读、演奏乐器和写作,以达到内心的“平衡”。
在一次访谈中,阿伦还提到,自己对一位著名导演曾发表的文章印象深刻。文章里认为,高度敏感的人具有更强的领导力,这往往是一项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为他们的行动力强,还是天生的“谋臣和思想家”。
更多高度敏感人群关心的是,既然我知道了自己是“HSP”,那我该怎么办?洛布说:“关键是要自我接纳。”高度敏感与生俱来、无法克服,它必然意味着更多的谨慎和担忧,以及对创伤、失败或任何负面经历的深刻反思。所以,高度敏感人群不必为自己的“敏感”感到愧疚,也不要把自己与非敏感的主流世界进行比较,因为“你有你独特的优势”。
但可以尝试一些办法,让自己过得更舒适。可以找出那些经常导致压力或是让自己不知所措的根源,比如密闭的谈话空间、一部有暴力因素的电影、会场上有压迫感的座位布置——虽然人们很难去避免每一种压力源的产生,但至少可以控制、规避很多;可以给生活增加积极性——如果知道一天里有许多不可避免的压力,至少能确保自己花时间做点喜欢的活动,甚至不做任何事情,就只是简单地休息;学会说“不”——高敏感人群很容易因为共情和过度关怀而踏入他人的界限,但如果为了他人的需要而牺牲自己的平和心态,并不一定值得;发挥敏感性的优势——当发现自己能更多地感受到音乐中的轻微节奏变化,可以花一些时间参加这些愉快的艺术活动,充分利用敏感性。
最重要的是,高度敏感人群应该记住,他们不需要对每个人的幸福负责。如果有人因为自己的“敏感”“神经质”而不高兴,不应该责怪自己。人不可能总是关注每个人的感受和情绪,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开心。 敏感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