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别人和被别人笑
作者:张天骄笑,终究是一件让人放松的事情,但并不是每一次笑都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古代君主富有四海,御宇八方,随时随地能开怀大笑也是他应享有的特权之一。于是,除了文臣武将妃嫔陪伴帝王周围,他的身边还需要有优伶。很多时候,帝王的笑都是被这些伶人们抖机灵“抖”出来的,天生带着一种生硬。更重要的是:倘若在太平盛世,笑几声也就罢了,假如国家身处忧患,这笑声就会显得不合时宜,甚至被认作亡国之音。
《地中海大决战》有这样一段描写,奥斯曼帝国进攻马耳他岛,遭到了驻扎在岛上的骑士团的拼死抵抗。双方战得胶着,“大团长亲自到各处视察,身边有两名侍从陪伴,分别拿着他的头盔和长枪,另外还有一个小丑跟着他,任务是将各处的形势报告给大团长,并‘努力用俏皮话逗他开心,尽管往往没有什么能让人笑得出来的事情’”。我原以为战事一启,军队首领不会把小丑带在身边。看来,战时反倒是更需要放松心情。不过好在骑士团最终抵御住了奥斯曼帝国的进攻。大团长的笑,不会在史书上留下耻辱的一页。
比起那些需要被努力逗笑的人,有一类人成为了笑话中的常客。在清代人程世爵编纂的《笑林广记》中,昏庸的官员、无能的郎中、混饭吃的教书先生都是被嘲笑的重点对象。原因是人们对他们有一种天生的期待,希望官员秉公办案,郎中妙手回春,教书先生育人有方,但往往事与愿违。于是,失望之余就只剩下愤怒和轻慢了。
詹姆斯·萨利的《笑的研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在人表现出的素质当中,最具可笑标志、被更广泛承认的,就是缺少知识或缺少技能……发笑者至多只是怀着一种模糊的期望,即局外人也像他自己一样。如果人们认为某些人理应具备知识和能力,他们便会对无知和无能发出另一种更带讽刺意味的嘲笑。”
《笑的研究》把人的发笑原因一一进行了分类,共有12种“可笑事物中的普遍因素”,比如新奇和古怪、道德缺陷与缺点、破坏法规法则、小灾小祸等等。非常巧合的是《笑林广记》也分成了12部,每部都有特定的主题,比如腐流部、贪吝部、谬误部。更有趣的是:古艳部正好对应“联想到下流之事”;形体部对应“身体畸形”;术业部对应“缺乏知识或技能”。
饶是如此,依然有发笑原因没能统计在内。伦敦大学研究发现,一些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发病前几年突然有了“十分坦率以至于不合时宜的幽默感”。比如他们看到自然灾害的新闻,或者街边的车泊得歪七扭八的时候就会放声大笑。研究者表示:“幽默感可能是痴呆症极为敏感的一个指示器,因为它对大脑的诸多方面都有要求,比如问题解决、情感和理解他人的能力。”这条消息确实令人沮丧不已,如果非要找出不太难过的地方,那应该是在忘记的同时他们还不忘大笑吧。 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