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接触

作者:袁越

致命接触0《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大卫·奎曼(David Quammen)曾经出版过一本名为《致命接触》的书,向读者描述了埃博拉、疟疾、艾滋病、鹦鹉热和非典(SARS)等致命传染病究竟是如何从动物传染给人类的。

这本书的英文名称Spillover的原意是“外溢”,意思是说病原体原本只在某个野生动物种群之内传播,感染率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溢出到其他种群,比如人类。奎曼相信大部分人类传染病最初都来自动物,因为地球生态系统正逐渐恶化,野生动物失去了栖息地,不得不和人类频繁发生亲密接触,从而将病原体传给了人。

既然叫“接触”,肯定是双向的。传染病的“外溢”大概率也是双向的,病原体同样可以从人类“回传”(Spillback)给动物,最近流行的新冠疫情就提供了好几个这样的案例。已有确凿证据表明,新冠病毒至少已经回传给了动物园饲养的狮子、老虎等猫科动物,以及西班牙水貂和北美白尾鹿这几个动物种群,其他类似案例也在陆续爆出,这份名单肯定还会继续增加。

可惜的是,像这样的回传案例研究得并不充分,很多谜团有待解开。来自美国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生物学系的格里高利·埃尔伯里(Gregory Albery)博士接受了这个挑战,和同事们从海量的文献中找出了97个确定的回传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将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22年3月22日出版的《生态学通讯》(Ecology Letters)杂志上。

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案例当中有大约一半发生在人类和圈养野生动物之间,尤其是动物园最为常见。这固然和圈养动物与人类接触频率高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饲养员们对圈养动物的健康最为关心,监测的力度更大,任何异常情况都更容易被发现。

科学家们还发现,回传案例当中有超过一半是传给了灵长类动物。除了灵长类基因组和人类基因组相似度高之外,更大的原因就是人类对灵长类动物的健康更重视,它们因此而获得了比其他低等动物更多的关照。

这两个结果说明,真实世界里发生的回传案例肯定要比已被记载的多得多,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野生动物因为和人类发生了太多的亲密接触,其健康状况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这项研究的资助者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该组织出资启动了一项名为“病毒涌现研究倡议”(Viral Emergence Research Initiative)的研究计划,试图采用各种手段研究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的传播网络,防止病毒再次回传给人类。

众所周知,病毒无法自给自足,必须依靠宿主才能繁殖并传播。如果某种人类病毒回传给了某个动物种群,这就相当于这种病毒找到了一个隐秘的藏身之处,即使该病毒在人群当中实现了“动态清零”,它们也会再次从藏身之处回传给人类,引发二次疫情。

这种回传案例往往十分隐蔽,很难被发现。好在科学家们在人工智能(AI)的帮助下已经找到了应对之策。埃尔伯里在论文中报告说,他们将动物基因组数据输入电脑,再结合动物免疫系统的相关知识,已经可以相当准确地预判出哪种病毒最有可能“外溢”给人类,以及人类病毒最有可能“回传”给哪些动物,并在它们体内潜伏下来。这种能力将极大地帮助科学家们预测未来的疫情走向,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毒对人类的危害。 动物病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