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真要“从头再来”吗?

作者:宋晓军

美国海军真要“从头再来”吗?0当地时间4月6日,美联社记者夏普(David Sharp)发出了一篇题为《美国海军打算让一批最新的军舰退役》的报道。其内容大意是美海军准备在2023财年一次性退役服役时间不长的9艘濒海战斗舰(LCS),此举每年将为海军节省4.5亿美元用于其他优先项目。报道称,鉴于一些国会议员可能会反对,海军作战部长吉尔迪(Mike Gilday)专门为此进行了辩护。看了报道的内容,我就确定了这期专栏文章的标题。

要解释“从头再来”四个字的内涵,还要从冷战后美海军研发LCS的“初心”说起。简单说,冷战后美国军事实力处于一家独大的状态,而美海军也提出了舰艇部署要抵近欧亚大陆沿海的“从海上”战略,并提出了与该战略配套的“全球作战概念”(GCO)。为此美海军要研发一款速度快、人员少、搭载可切换的多任务模块、成本低、可在欧亚大陆濒海地区作战的舰艇。这就是研发LCS的“初心”。但自LCS加入美海军后,该型舰就因不断的成本超支和故障频出而备受诟病。例如4月7日美众院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卢里亚(Elaine Luria)对媒体表示反对提前退役9艘LCS时也承认,LCS“一直未能兑现其设计理念”。

那么研发LCS的“初心”与美海军的“从头再来”有什么联系呢?目前美海军为落实“大国竞争”的战略提出了“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DMO),并为此要发展大量无人舰艇。而当初研发LCS要落实的GCO作战概念刚好与目前的DMO十分相似,都有打造“小而多”舰艇结构的特点。同时,LCS采用的“最低限舰员配置”的设计理念,也与目前美海军要发展的无人舰艇诉求有相近之处。说到LCS的“人少”与成本关系,其最初设想的逻辑是:更少的舰员就意味着居住空间小、海上补给少,而为装备和燃料提供的空间更大,而且“人少”也意味着薪酬就少,特别是在人员成本不断攀升的趋势下这点十分重要。比如LCS要替代的美海军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建造的同级别“佩里级”护卫舰,其编制舰员就多达176人,而LCS最初设计的核心舰员人数只有40人,另加上可轮换上舰的操作不同任务模块的15~20人。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LCS加入海军后备受诟病的成本超支和故障频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因为LCS的“人少”造成的。为了兑现“人少”的设计目标节约成本,LCS将传统海军舰艇舰员要承担的维护任务分流到了岸上的维护中心。但在运营中发现,自动化程度高且技术复杂的装备需要维护的时间更长,结果不仅LCS上的核心舰员比初始设计要增加25%,而且岸上维护人员也增加了一倍,最终的结果反而是“多花钱、少办事”。而这也正是2014年国会要求海军将LCS的采购量从55艘降至32艘,以及目前海军要“大量退役”LCS的真正原因。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海军大幅削减LCS转而将资金投入发展无人舰艇,岂不是要追求“零舰员配置”了吗?而从LCS的“败笔”中至少得到了两点教训:一是在航行中先用复杂技术替代舰员随机维护舰上设备,待完成任务后上岸再进行系统维护的成本可能更高;二是任何无人值守的机器一定比同等功能的有人值守的机器更复杂,在没有重大技术突破的情况下其常规和纠错性维护成本更高。换句话说就是,舰员并不是舰艇的成本负担,而是舰艇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美海军从2023财年开始在大量退役LCS的同时又大力发展无人舰艇,这种“从头再来”是因为美海军找到了通过减少舰员而降低舰艇运营成本的“技术秘籍”了吗? 美国海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